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35)
2023(1632)
2022(1443)
2021(1348)
2020(1135)
2019(2587)
2018(2416)
2017(3920)
2016(2573)
2015(2675)
2014(2610)
2013(2671)
2012(2623)
2011(2464)
2010(2469)
2009(2316)
2008(2229)
2007(2160)
2006(1932)
2005(1589)
作者
(11084)
(9578)
(9562)
(8992)
(5884)
(4846)
(4023)
(3771)
(3650)
(3506)
(3464)
(3234)
(3222)
(3161)
(3138)
(3010)
(2848)
(2845)
(2772)
(2756)
(2710)
(2539)
(2491)
(2191)
(2161)
(2127)
(2096)
(2084)
(2082)
(2079)
学科
(8622)
经济(8617)
(5786)
地方(4879)
(3776)
土壤(3762)
(3612)
森林(3612)
(3591)
(3361)
(3069)
地方经济(2841)
农业(2575)
方法(2560)
管理(2443)
数学(2394)
生态(2376)
数学方法(2339)
中国(1803)
环境(1722)
业经(1703)
生态学(1667)
及其(1389)
生物(1305)
资源(1288)
(1239)
(1170)
企业(1170)
防治(1137)
(1133)
机构
学院(37918)
大学(37680)
研究(20171)
科学(17612)
(16787)
业大(13124)
(13115)
中国(13047)
农业(12884)
研究所(12588)
(10346)
经济(10105)
(10084)
(9609)
林业(9533)
管理(8975)
(8664)
实验(8431)
农业大学(8388)
(8201)
实验室(7993)
中心(7945)
重点(7616)
(7581)
科学院(7577)
理学(7424)
理学院(7235)
资源(7010)
环境(6995)
管理学(6900)
基金
项目(32107)
(23125)
国家(23020)
科学(22098)
基金(21117)
研究(16822)
科学基金(16104)
自然(13111)
(13036)
自然科(12694)
自然科学(12686)
自然科学基金(12426)
(12064)
基金项目(11458)
科技(10348)
计划(9432)
资助(8790)
重点(8705)
(7897)
社会(7892)
专项(7450)
社会科(7314)
社会科学(7308)
科研(7066)
(6823)
教育(6792)
(5920)
创新(5688)
(5504)
(5475)
期刊
学报(17560)
(15031)
科学(13261)
(12381)
经济(12381)
大学(12099)
学学(11957)
林业(10030)
农业(9793)
研究(8350)
中国(7118)
业大(6055)
(5878)
科技(3984)
农业大学(3749)
(3654)
自然(3558)
科技大(3385)
科技大学(3385)
资源(3215)
(3039)
业经(2978)
中国农业(2921)
农林(2820)
(2820)
自然科(2703)
自然科学(2703)
教育(2448)
(2439)
北京(2395)
共检索到562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彦  吴宁  和献锋  蒋祺  李恒  卢涛  
以20龄的麻疯树人工林以及相应的无林样地为对象,研究了麻疯树人工林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显示,11月底麻疯树人工林内表层(0~20 cm)平均风干土含水量为2.72±0.51%、有机质含量为2.17±0.84 g/kg、全氮1.08±0.31 g/kg,无林对照样地分别为2.96±0.31%、2.47±0.62和1.11±0.31 g/kg。ANOVA分析结果显示,麻疯树人工林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以及pH值,与无林对照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人工林群落的土壤改良作用不明显。土壤全磷的含量与株高、平均冠幅和总分枝数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麻疯树的地径与表层土壤的全氮和有机质之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罗佳  周小玲  陈建华  韦铄星  田育新  张珉  蒋燚  
以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野外试验采取网袋法,系统研究了桉树人工林间作下土壤养分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可旨在为维护桉树人工林的长期生产以及实施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桉树纯林凋落物叶和枝分解360 d后均比桉树+象草林低,比桉树+山毛豆林凋落物叶和枝分解低。不同间作模式下桉树凋落物叶和枝均先固持后释放;P含量变化不同,K、Ca、Mg含量均下降。桉树纯林土壤有机质降低34.8%,而桉树+象草林、桉树+山毛豆林土壤有分别增加147.3%和15.5%;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樊巍  高喜荣  郭良  杨洪义  曲进社  
本文报道了施肥4年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的消长、水分物理特性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N含量,其最适处理(100kgN/hm2+100kgP2O5/hm2)分别比施肥前提高21%、60%和14%;而施肥对全P、速效P以及土壤水分物理特性影响不大;对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的分析表明,施肥使土壤微生物总数比造林前提高了377%,从而提高土壤活性,促进林木生长。适当地施肥并不会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生态环境造成剧烈的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秦媛  潘雪玉  靳微  陈连庆  袁志林  
【目的】综合评价4种土壤微生物细胞提取技术的优劣,旨在为阐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对林木生长生理的调控作用以及建立林木根际微生物组工程实验体系提供技术依据。【方法】以杨树人工林非根际土壤为材料,使用超声波、搅拌器2种物理分散方法和焦磷酸钠、吗啉乙磺酸一水合物2种化学分散剂对土样进行预处理,并通过2步离心法获得菌体样品。经微生物群落扩增子高通量测序、BIOLOG生态板和真菌板碳源利用比较、真菌和细菌菌落形成单位计数等分析手段,评价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菌体样品(包括原始土样)在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和群落水平生理代谢等方面的差异。【结果】4种提取方法所得菌体样品的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及多样性指数与原始土样相比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经焦磷酸钠和搅拌器处理后所得样品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组成与原始土样最为接近;可培养菌落总数较高,代谢活性(碳源利用能力)相对较强。相反,超声波处理后细菌物种多样性最低,可培养真菌数量显著低于焦磷酸钠和搅拌器2种处理(P<0.05),且BIOLOG分析结果表明菌群代谢活性较低。吗啉乙磺酸一水合物处理后所得样品菌群结构与原始土样差异较大,且可培养细菌数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结论】4种提取方法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代谢活性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超声波处理和吗啉乙磺酸一水合物溶液处理提取效果较差,采用焦磷酸钠和搅拌器处理能更完整、有效提取土壤菌体细胞并维持菌群较高代谢活力。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毛健辉   张健朗   霍春宇   刘秋彤   杨歆竹   高尚坤   何茜   李吉跃   陈祖静  
【目的】滴灌施肥是提高桉树人工林生产力的重要措施,了解滴灌施肥对土壤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滴灌施肥技术在桉树人工林生产中的科学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16s rRNA测序分析尾巨桉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利用生理生化方法检测土壤酶活性对滴灌施肥的响应特征。【结果】滴灌施肥处理后尾巨桉人工林土壤纤维素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脲酶、几丁质酶活性分别显著增加了41.5%、12.5%、23.4%、28.4%和25.7%。尾巨桉人工林土壤细菌主要包含26门,63纲,127目,208科,298属,555种,优势菌门为酸杆菌Acidobacteria、变形菌Proteobacteria、绿弯菌Chloroflexi和放线菌Actinobacteria,主要参与代谢功能。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滴灌施肥显著增加尾巨桉人工林土壤细菌多样性,优势细菌相对丰度差异明显,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而酸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在目水平上,根瘤菌Rhizobiales、柄杆菌Caulobacterales、鞘脂单胞菌Sphingomonadales和盐厌氧菌目Halanaerobiales等氮和钾循环相关细菌显著富集。此外,桉树人工林土壤纤维素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脲酶、几丁质酶、pH值、总氮含量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关键因子。【结论】滴灌施肥通过提高桉树人工林土壤相关酶活性,增加细菌群落多样性,富集土壤氮和钾养分循环相关细菌,促进土壤养分循环以促进桉树生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宋贤冲  项东云  杨中宁  张照远  曹继钊  
为了揭示广西主要桉树人工林种植区桉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差异,借助BIOLOG检测法,比较了广西5个地区的桉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各样点土壤微生物碳源平均颜色变化率排序为梧州样点(WZ)>田林样点(TL)>吴圩样点(WX)>鹿寨样点(LZ)>宁明样点(NM);5个地区的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类型和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分异,对根际土主成分1起分异作用的碳源为糖类及其衍生物、氨基酸类和羧酸类物质;5个地区的桉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性之间的差异显著,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彭思利  张鑫  武仁杰  蔡延江  邢玮  葛之葳  毛岭峰  
【目的】探究杨树Populus spp.人工林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氮添加的季节动态响应及其驱动因素。【方法】以江苏省东台林场杨树为对象,研究5种氮添加水平(0、5、10、15和30g·m~(-2)·a~(-1))处理6 a后土壤理化性质、AM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随季节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了AM真菌群落特征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1)高通量测序共获得AM真菌有效序列1 307 513条,196个分类操作单元(OTU)分属于4目8科10属,其中球囊霉属Glomus和多胞囊霉属Diversispora相对丰度之和平均达99.3%;(2)氮添加处理对AM真菌多样性指数影响不显著,但随着氮添加水平的增加多胞囊霉属的相对丰度逐渐降低,其中高氮(30 g·m~(-2)·a~(-1))处理球囊霉属的相对丰度显著(P <0.05)。【结论】氮添加下,杨树人工林土壤AM真菌群落具有季节性响应,土壤温度、pH、总磷、总碳和铵态氮是影响AM真菌群落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图2表4参34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子麒  祝玲月  黄康庭  唐健  石媛媛  林海能  王修海  唐亚斌  王亚琼  陈利军  卢胜  吴立潮  
【目的】桉树人工林单一树种多代连栽的炼山经营模式对土壤质量及其生态环境产生剧烈扰动,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采用免炼山造林这种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可能措施之一,然而在免炼山造林模式下,作为土壤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如何响应,仍知之甚少。【方法】以连续经营15年的3代人工林更新迹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免炼山造林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季节动态响应。研究对象为3种不同采伐剩余物保留措施的随机区组实验:移除采伐剩余物、平铺采伐剩余物、将采伐剩余物带状堆放,并以采伐前的第3代桉树人工林为对照,结合4个季节对土壤化学性质指标研究,并基于测序结果预测土壤微生物潜在功能差异。【结果】林地更新后3种处理的化学性质均呈现相比于采伐前先下降后随时间恢复趋势,且恢复速度快慢上依次是平铺>带状堆放>移除。3种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均在秋冬季相比于采伐前降低了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并增加了多样性,其中移除处理的变化幅度最大。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和季节一起显著地改变了门水平上的细菌群落组成,且本研究发现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Chloroflexi和Acidobacteria4种菌门均易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潜在功能预测分析表明,土壤中的细菌群落确实会受到林地更新的影响而激活,并且会随着季节变化出现能量的释放使用和储存维持的现象。Heatmap分析说明了氮含量变化和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变化存在重要联系。【结论】3种免炼山林地更新模式和季节均会对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环境产生影响,其中移除处理导致的化学性质恢复速度最慢,对微生物群落的扰动最大,而采用平铺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是三者中相对更优的选择。在季节方面,结果表明,土壤细菌群落中某些菌门和功能基因对季节的变化产生动态响应,这一发现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自然季节和采伐剩余物管理如何差异影响桉树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生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莉莉  王得祥  张宋智  王兆杰  吕婧娴  
【目的】探讨油松人工林不同林分密度下的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方法】以秦岭西段30年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6种不同林分密度(1 367,1 861,2 517,2 617,3 012和3 683株/hm2)的标准地,采集土样和枯落物样品带回室内,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持水量、枯落物层持水特性等。【结果】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的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含量、体积质量、总孔隙度、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具有显著影响。密度为2 617株/hm2的林地土壤体积质量较小(1.14g/cm3),总孔隙度较大(62.57%),有机质含量较高,为1 367株/hm2林地的1.63倍,土壤持水性能较好(1 2...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万鹏  李吉跃  胡兴宜  崔鸿侠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了连栽对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变化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第1代林相比,第2代林土壤物理结构退化,土壤容重增大0.71%,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分别降低0.41%和6.89%,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增大,土壤平均重量直径减小;土壤有机质、大量元素及微量元素等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连栽导致大量元素下降2.88%~12.20%,其中对N影响最大,K次之,P最小;连栽导致微量元素下降2.27%~53.37%,其中对Zn影响最大,其后依次是Cu、Fe、Mn和S;连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也有影响,随着连栽代数增加,土壤真菌、放线菌、细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光军  田大伦  朱凡  闫文德  郑威  李树战  
用LI-COR-6400-09测定并研究湖南长沙樟树人工林生长季节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规律,分析土壤呼吸与土壤水热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樟树林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与5cm深处土壤温度日变化相一致,2者呈显著指数相关,P=0.003;樟树林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显著,呈不规则曲线波动,平均呼吸速率为4.0μmolCO2.m-2s-1,与5cm深处土壤温度之间呈显著指数相关,拟合方程为y=0.3242e0.1064x,R2=0.903,P=0.001,与5cm土壤湿度呈显著二次曲线相关,模拟方程为y=-0.0261w2+1.869w-28.406,R2=0.436,P=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潘勇军  王兵  陈步峰  陈进  史欣  李汉强  
土壤温度是太阳辐射平衡、土壤热量平衡和土壤热学性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时空特点,大气和土壤温差以及土壤之间的温度梯度决定热通量的大小,进而改变地表能量收支,影响大气边界层发展,对土壤中发生的物理、生物、化学过程有很大的影响。森林土壤温度是森林气候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是一种重要的热量资源,其变化特征直接影响着土壤生物的生存和功能的作用,影响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珮璇  何春  吴秦展  陈虎  陈利军  祝玲月  刘森  杨章旗  唐健  吴立潮  
【目的】桉树是重要的用材林树种,因其速生的优点在巴西、印度等地被大面积人工种植。根据前人对其他用材林的研究表明林木的生长不仅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立地因子的影响同样也是十分显著的。然而,目前对桉树人工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性质的研究,鲜有学者探讨立地因子对其的影响。立地因子如何影响桉树人工林的土壤质量及其材积量尚不明确。本文旨在了解立地因子对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和材积量的影响。【方法】在中国桉树主产区广西的3个主要桉树种植区设置108个样地,以降水量、海拔、坡向、坡度4个立地因子为变量,测定30个土壤理化生指标用以评价土壤质量(SQI),最后结合冗余分析、随机森林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对立地因子、SQI及材积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究最优的立地条件及立地因子影响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和材积量的机制。【结果】海拔和坡度是影响土壤特性的主要立地因子。随着海拔和坡度的增大SQI与材积显著降低。而降水量只表现出与SQI的显著负相关关系。南坡向的SQI和材积均显著高于其他坡向。海拔和坡度主要是通过对土壤物理性质的饱和持水量,化学性质的全磷和生物特性的微生物生物量磷的显著负向影响从而对SQI和材积产生间接的负向影响。【结论】低海拔,低坡度,南坡向的立地因子条件有利于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邓华平  王光军  耿赓  
2007年7月至8月,在长沙天际岭林场,用树脂芯原位法测定去除凋落物、添加凋落物对樟树人工林土壤无机氮含量及氮矿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樟树林凋落物处理7个月后,去除、添加凋落物和对照处理土壤中无机氮含量之间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添加凋落物(18.96mg/kg)>对照(16.36mg/kg)>去除凋落物(10.99mg/kg)。经过28d的培养,3种处理土壤中NO3--N含量培养前后之间的差异均显著(P﹤0.05),NO3--N含量从培养前的0.67、0.51和0.39mg/kg分别上升到3.10、7.11和6.67mg/kg;NH4+-N含量培养前后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紫卉   沈育伊   毛馨月   褚俊智   徐广平   陈运霜   曹杨   张德楠   黄科朝   孙英杰  
【目的】研究不同桉树枝条废弃物生物炭施用量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磷形态转化及磷素有效性的影响,评估生物炭对土壤磷素的活化潜力,为生物炭在农林业土壤改良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托2017年开展的桉树人工林生物炭长期定位试验,按生物炭与土壤的质量百分比,设置0%(CK)、0.5%(T1)、1.0%(T2)、2%(T3)、4%(T4)和6%(T5)共6个处理,一次性施用生物炭5年后测定不同处理下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中土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和有机磷形态的含量。【结果】与CK相比,在0~30 cm土层中,施用生物炭能显著增加土壤全磷、有效磷、二钙磷、铝磷、铁磷、八钙磷、活性有机磷和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并提高磷素活化系数(P<0.05),降低十钙磷、闭蓄态磷、中稳定性有机磷和高稳定性有机磷含量。在0~30 cm土层中,不同生物炭处理下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含量平均值的大小分别为:铁磷>铝磷>闭蓄态磷>八钙磷>二钙磷>十钙磷,中等活性有机磷>活性有机磷>中稳定性有机磷>高稳定性有机磷。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在同一生物炭处理中,土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含量均趋于减少。土壤有效磷分别与pH值、有机质、全磷、二钙磷、八钙磷、铝磷、铁磷、活性有机磷和中等活性有机磷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无机磷组分、有机磷组分和有效磷具有正向作用;与有机磷组分相比,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更大。【结论】桉树枝条废弃物生物炭通过自身中磷素的释放和对土壤理化性质的积极作用,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磷和磷组分含量,促进了土壤中难溶态磷向有效态磷的转化和有机磷向无机磷的转化,提高了桉树林土壤磷素有效性和土壤供磷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