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70)
- 2023(6387)
- 2022(5185)
- 2021(4551)
- 2020(3761)
- 2019(8133)
- 2018(7708)
- 2017(14496)
- 2016(7899)
- 2015(8318)
- 2014(7837)
- 2013(7642)
- 2012(6880)
- 2011(6141)
- 2010(5801)
- 2009(5256)
- 2008(5032)
- 2007(4164)
- 2006(3618)
- 2005(2899)
- 学科
- 济(31203)
- 经济(31172)
- 业(23501)
- 管理(22762)
- 企(17154)
- 企业(17154)
- 方法(16069)
- 数学(14910)
- 数学方法(14810)
- 农(9680)
- 财(9456)
- 贸(7470)
- 贸易(7470)
- 中国(7453)
- 易(7315)
- 业经(7102)
- 农业(6959)
- 学(6858)
- 技术(5644)
- 环境(5252)
- 务(5209)
- 财务(5201)
- 财务管理(5197)
- 企业财务(4976)
- 制(4957)
- 收入(4699)
- 产业(4675)
- 地方(4622)
- 划(4279)
- 银(4278)
- 机构
- 大学(113796)
- 学院(113294)
- 济(48180)
- 经济(47501)
- 管理(43694)
- 研究(39554)
- 理学(39411)
- 理学院(38987)
- 管理学(38240)
- 管理学院(38065)
- 农(29861)
- 中国(28248)
- 科学(27094)
- 业大(24449)
- 农业(24198)
- 京(22950)
- 所(20781)
- 研究所(19651)
- 财(18865)
- 中心(17849)
- 农业大学(16676)
- 财经(16252)
- 经济学(15533)
- 经(15072)
- 江(15057)
- 经济学院(14342)
- 院(14218)
- 北京(13541)
- 经济管理(13263)
- 科学院(12914)
- 基金
- 项目(88134)
- 科学(68915)
- 基金(66377)
- 家(62315)
- 国家(61844)
- 研究(55140)
- 科学基金(51704)
- 社会(37856)
- 社会科(36089)
- 社会科学(36079)
- 自然(35948)
- 基金项目(35726)
- 自然科(35200)
- 自然科学(35187)
- 自然科学基金(34629)
- 省(33893)
- 划(29510)
- 资助(25995)
- 教育(24396)
- 重点(20198)
- 部(19078)
- 计划(19036)
- 编号(18969)
- 创(18848)
- 发(18599)
- 科研(17927)
- 创新(17744)
- 业(17518)
- 国家社会(16973)
- 科技(16847)
共检索到1469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岳明强 刘青松 徐玉鹏 阎旭东 屈新月 陈雅琦 曹培霞 徐婧
为研究播量+行距配置对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性能的影响,设计了两个播量(15和22.5 kg·hm~(-2))为主处理,5个行距(10、15、20、25和30 cm)为副处理。2019-2021年连续3年测定不同处理的株高、产量、品质、枝条数量等变化,综合评价播量和行距配置对苜蓿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苜蓿品种(‘中苜3号’和‘巨能Ⅱ’)产量均以播量22.5 kg·hm~(-2)、行距20 cm的表现最高;粗蛋白和相对饲喂价值则随着行距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以20 cm处表现为最佳,两个播量间品质性状无显著差异(P> 0.05);由苜蓿不同播量+行距处理的指标隶属函数值可以看出,‘中苜3号’和‘巨能Ⅱ’均以播量22.5 kg·hm~(-2)、行距20 cm排名最高,表现最好。综合来看,在沧州东部地区苜蓿种植以播量22.5 kg·hm~(-2)、行距20 cm的栽培模式最佳。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孟祥君 杜笑村 武慧娟 俞慧云 周栋昌
为了明确播量和行距对高寒地区饲用黑麦(Secale cereale)种子生产性能的影响,采取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不同播量(120、150、187.5和225 kg·hm~(–2))与行距(20、25、30和35 cm)对饲用黑麦株高、有效分蘖数、穗长、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量对饲用黑麦株高、穗长、穗粒重、千粒重和种子产量影响显著(P 0.05)。不同行距对饲用黑麦种子产量和有效分蘖数影响显著(P 0.05)。播量与行距互作除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P> 0.05)外,对其他种子相关性状影响显著(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武慧娟 张榕 张少平 耿小丽 李德明 刘乾
为研究‘和燕1号’燕麦(Avena sativa)的栽培措施,挖掘其高产潜力,本研究在甘肃省和政县进行了不同播量和不同行距的试验,探讨了播量和行距对‘和燕1号’农艺性状、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和行距对‘和燕1号’的农艺性状、干草产量及种子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干草产量在行距30 cm+播量300 kg·hm~(–2)时最高,达9 059.73 kg·hm~(–2);种子产量则在行距20 cm+播量300 kg·hm~(–2)时最高,达2 728.40 kg·hm~(–2)。通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株高、分蘖数、干草产量、种子产量与行距极显著正相关(P <0.01);株高对干草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影响‘和燕1号’株高、有效分蘖数、叶长、茎粗等指标来挖掘该品种产量潜力,做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魏永鹏 南丽丽 于闯 付双军
以甘肃省主栽品种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Gannong No.3)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甘肃荒漠灌区播种量(12,16,20和24kg·hm-2)和行距配置[3种等行距10、15和20cm,2种宽窄行距6行×10cm(窄)+40cm(宽)和6行×10cm(窄)+30cm(宽)]对其干草产量、茎叶比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行距处理中,20cm行距的苜蓿干草产量显著高于15、10cm和两种宽窄行距(P<0.05);不同的播种量处理中,播种量为16kg·hm-2的苜蓿年总干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帆 康俊梅 赵忠祥 杨青川 张铁军
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行距、播种量对黄淮海平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干草产量及品质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0cm的行间距具有最高产量18.32t·hm-2;播种量差异对产量的影响并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行间距对粗蛋白和相对饲用价值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20cm的行间距具有最高粗蛋白含量和最高相对饲用价值。随着播种量增大、行间距减小,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下降,每平米枝条数增加。单株枝条重、株高、直径、干鲜比和茎叶比等指标在不同播种量间具有显著差异,在不同行距间的差异并不显著。7.5kg·hm-2的播种量具有最大单株枝条重、株高和直径。产量和每平米枝条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每平米枝条数与单株枝条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覃凤 汪小飞 吴臻 胡一波 王小琴 张家伟 蔡铁
【目的】分析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小麦茎秆碳水化合物积累和抗倒伏性能的影响,明确适应于小麦沟垄集雨种植合理的密度及行距,为进一步稳定和提升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北方旱区主栽小麦品种西农979为试验材料,于2019—2021年在集雨种植模式下设置两个密度(低密度:180万株/hm~2;高密度:225万株/hm~2)和两种行距处理(等行距:20 cm;非等行距:12.5 cm﹕35 cm﹕12.5 cm),分析不同密度和行距对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茎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茎秆折断弯矩和倒伏指数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集雨种植模式下提高种植密度,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倒三叶、倒四叶、倒五叶)的净光合速率(Pn)、茎秆基部第二节间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果糖、蔗糖)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茎秆折断弯矩均明显降低,茎秆倒伏指数显著增高;而高密度种植条件下非等行距处理可改变植株各指标,其中,相较于高种植密度+等行距处理,植株倒三叶、倒四叶、倒五叶Pn明显提高,增幅分别为7.7%—16.5%、5.3%—37.7%、11.9%—24.9%,茎秆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分别提高了9.8%—15.0%、8.8%—27.4%、8.2%—41.1%,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分别增加4.5%—19.8%、5.9%—31.2%,茎秆折断弯矩提高4.8%—17.3%,茎秆倒伏指数降低10.9%—25.9%,小麦产量亦显著提高了13.5%—15.2%。相关分析表明,小麦茎秆基部节间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与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小麦茎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Pn及茎秆折断弯矩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集雨种植模式下,通过非等行距种植调节群体空间分布,可有效提升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光合速率,促进茎秆糖类物质合成积累,增强小麦茎秆抗倒伏性能,进而降低小麦倒伏发生率,提高籽粒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温晓莹 张英华 周丽丽 周顺利 鲁来清 王润政 彭洪博
为了改善华北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地区机播夏玉米出苗质量,提高周年产量。通过在冬小麦季设置"三窄一宽"(14+14+14+20 cm)和"四窄一宽"(10+10+10+10+22 cm)2种行距配置,夏玉米播在前茬小麦的宽行,研究了行距配置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群体质量、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冬小麦等行距种植(15.6 cm)相比,行距配置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影响不显著;宽行机播夏玉米的出苗率明显提高,六叶展幼苗的株高、单株叶面积、单株鲜质量和干质量均表现较好,整齐度明显提高;2种行距配置处理夏玉米的穗粒数较对照分别提高了6.4%,6.7%,产量增加10.2%,13.0%,周年产量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峰 娄莹 刘沁林 范元芳 刘卫国 雍太文 王小春 杨文钰
【目的】通过研究套作种植条件下,玉米不同行距配置对大豆生物量、根系伤流及其养分的影响,为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合理的群体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2—2013年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种植中大豆为研究对象,固定玉米和大豆带宽200 cm,设置3个玉米窄行处理,分别是A1(20 cm+180 cm;窄行20 cm,宽行180 cm)、A2(40 cm+160 cm)和A3(60 cm+140 cm)。两行大豆种植于玉米宽行中,行距40 cm;净作大豆为对照,行距70 cm,每个处理重复3次。在大豆第三节龄期(V3)、第五节龄期(V5)与盛花期(R2)分析玉米不同行距配...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套作 生物量 根系伤流 养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魏云霞 韦卓文 黄洁 王娟 李天 何冯光
[目的]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对木薯产量、品质及薯构型的影响,筛选优化木薯机械化种植与收获模式的农艺农机参数。[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平地模拟机械化种植模式,以我国主栽机械化木薯品种华南205(SC205)为材料,设等行距(0.8+0.8) m(CK)及宽窄行(1.0+0.5) m(T1)、(1.0+0.6) m(T2)、(1.0+0.7) m(T3)、(1.2+0.4)m(T4)、(1.2+0.5) m(T5)、(1.2+0.6) m(T6)共7种行距配置,于收获期测定薯块产量、薯块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薯块特征及薯构型。[结果]1)两年中,T6木薯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均最高,较T1显著增产19.19%~24.89%和19.61%~30.56%。2)T6木薯块根的可溶性糖和淀粉积累量均处于较高水平,较T1分别明显提高21.38%~31.38%和27.67%~31.51%。3)两年中,T1垂直行向半幅宽均最窄,为19.72~20.50 cm,且薯长均最短,为13.01~14.57 cm。4)当收获单株的垂直行向半幅宽为30.0 cm、深度为25.0 cm时,所有处理均可收获98.50%以上的鲜薯产量,其中T6收获的鲜薯产量最高,达41.79 t/hm~2,收获比例为99.42%。[结论]在木薯品种SC205平地机械化种植模式中,推荐(1.2+0.6) m的宽窄行配置,收获机在窄行间的双行作业幅宽为120.0 cm、深度为25.0 cm。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俊峰 李漪濛 梁超 周婵婵 王术 贾宝艳 黄元财 王岩 王韵
为研究施氮方式和行距配置对水稻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以沈稻9号为材料,于2019—2020年进行田间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不施氮肥(A_0)、农户方式(A_1)、底氮减施(A_2)、底氮后移(A_3)4种氮肥管理方式,副区设常规方式(行距30 cm, B_1)、缩行增密(行距25 cm, B_2)、宽窄行(行距40 cm+20 cm, B_3)3种行距配置,运用大田切片法,研究不同施氮方式和行距配置下水稻各层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剑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且存在交互作用,在A_3B_2组合下,产量达到最高,为9.85 t/hm~2。与A_1、A_2相比,A_3处理单位面积颖花数提高4.31%~10.55%,结实率提高2.87~4.09百分点,使剑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分别提高了4.84%~9.12%,14.08%~15.71%,11.33%~15.83%;同时,A_3具有较高的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和群体叶面积指数。与B_1、B_3相比,B_2可以增加单位面积颖花数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增幅分别为7.57%~9.97%,4.29%~20.43%,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达88.99%。综合产量、光合特性和冠层结构的表现,施氮方式为底氮后移结合行距为25 cm为本试验的最优组合,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颖花数、结实率、千粒质量,改善群体结构,促进高产形成。
关键词:
水稻 施氮方式 行距配置 冠层结构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金虎 赵铭森 冯旭平 孔佳茜 孟晓康 吴昌娟 康红梅
为探索能兼顾麻秆、麻叶和麻皮产量的多用途种植模式,以‘晋麻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等行距M_1(35 cm)和宽窄行M_2(宽行50 cm,窄行20 cm)2种行距,以及30(D_1)、 45(D_2)和60万株/hm~2(D_3)3种种植密度,分析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工业大麻品种‘晋麻1号’的农艺性状、SPAD值、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等行距M_1相比,宽窄行M_2种植在株高、茎粗、干物质积累量、有效株数、SPAD值、光合性能和产量方面更有优势;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工业大麻麻秆、麻叶和麻皮产量影响显著,在D_1下,M_2分别比M_1增产28.28%、18.65%和13.81%;在D_2下,M_2分别比M_1增产19.37%、27.37%和4.07%;在D_3下,M_2分别比M_1增产21.55%、16.80%和5.68%。不同行距配置下密度对产量影响表现不同,在M_1下,麻叶产量表现为D_1>D_3>D_2,麻秆和麻皮产量都表现为D_2>D_1>D_3;在M_2下,麻叶产量表现为D_2>D_1>D_3,麻秆和麻皮产量都表现为D_1>D_2>D_3。综合分析后推荐宽窄行种植(宽行50 cm,窄行20 cm),密度30万株/hm~2作为工业大麻多功能综合利用种植模式,可兼顾麻秆、麻叶和麻皮产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文平 胡喜巧 王小龙 徐丽娜 任秀娟
【目的】研究高产密植条件下不同行距配置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结构、生理及产量的影响,为冬小麦稳产和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2013-2015年度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以高产冬小麦品种百农207为材料,在375万株/hm2基本苗下,设置13.3cm(R1)、16.7cm(R2)、20cm(R3,传统行距)和23.3cm(R4)4个行距处理,研究行距配置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结构、基部节间c/N值和田间倒伏情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相对于传统行距R3,适当缩小行距可使相同生育时期小麦的群体总茎蘖数增多,茎秆基部节间和穗下节间的粗度和壁厚增大,机械强度提高,维管束数量增多、面积变大,c/N增高,田间倒伏程...
关键词:
冬小麦 行距配置 茎秆 形态结构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肖雪君 周青平 陈有军 杜忠 柏晓玲 田莉华 彭先琴
播种量是保障牧草高产质优的一个重要方面,合理的播种量除取决于牧草品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外,还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为探明适合川西北高寒牧区自然气候条件下林纳燕麦(Avena sativa cv.LENA)的最适播种量,本研究设置了120(A)、165(B)、210(C)、255(D)、300(E)和345kg·hm(-2)(F)共6个播种量,分析播种量对林纳燕麦生产性能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种量的增加,林纳燕麦物候期表现出了提前的趋势,在出苗期不明显,但在其它生育期较明显;播种量对燕麦的株高无显著影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艳梅 张前兵 苗晓茸 刘俊英 于磊 马春晖
【目的】解磷细菌(PSB)和丛枝菌根真菌(AMF)在促进作物养分吸收、提高作物产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探讨PSB和AMF对苜蓿生长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明确PSB与AMF的相互作用对紫花苜蓿生长的机制,以期为紫花苜蓿人工栽培及其高效复合型微生物肥料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选用4株菌,分别为具有高效解磷能力的巨大芽孢杆菌(Bm)和枯草芽孢杆菌(Bs),以及能与苜蓿根系共生的摩西管柄囊霉(Fm)和幼套球囊霉(Ge),并将这两类菌双接种,分别为BmBs、BmFm、BmGe、BsFm、BsGe、FmGe,以加灭活菌为对照(CK),共计11个处理。测定接菌处理后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株高、茎粗、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苜蓿植株磷含量、主根长、地下生物量、土壤pH、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各项指标评价单接种菌和双接种菌对苜蓿的应用效果。【结果】紫花苜蓿的地上生物量、株高、茎粗、粗蛋白含量、植株磷含量、主根长、地下生物量和土壤速效磷含量均为接菌处理显著高于CK(P<0.05),土壤pH、全磷、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低于CK(P<0.05)。与CK相比,苜蓿地下生物量、株高和茎粗在单施解磷细菌Bm和Bs处理下分别增加了18.57%—24.49%、8.59%—21.33%和3.86%—9.54%,在单施丛枝菌根真菌Fm和Ge处理下分别增加了9.15%—27.35%、2.51%—18.60%和4.59—8.58%,双接种BmBs、BmFm、BmGe、BsFm、BsGe、FmGe处理下分别增加了7.66%—41.62%、7.44%—34.56%和5.58%—26.61%。单施Fm和Ge处理苜蓿的主根长均显著大于单施Bm和Bs处理(P0.05);双接菌处理中,FmGe处理苜蓿的主根长最长,且显著大于其他施菌处理(P0.05),地下生物量与苜蓿磷呈正相关不显著(P>0.05),与土壤全磷呈负相关不显著(P>0.05)外,其他各指标之间均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对苜蓿生产性能影响较大的接菌处理前3位排序为BmFm、BmGe和FmGe处理。【结论】PSB和AMF同时接种,对苜蓿植株生长发育和磷营养促生效果优于单一接种PSB或AMF,其促进作用的大小与PSB和AMF的种类有关。从紫花苜蓿生长状况、植株的磷营养及地下生物量指标综合考虑,解磷细菌巨大芽孢杆菌(Bm)与丛枝菌根真菌摩西管柄囊霉(Fm)同时接种(即BmFm处理),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发育和磷营养的改善效果最好,其次是BmGe处理。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前兵 于磊 马春晖 鲁为华 和海秀
本研究设置了3种灌溉梯度,分别为3 750(W_1)、4 500(W_2)和5 250 m3·hm-2(W3),且在灌溉量为4 500m3·hm(-2)(W2)的条件下,设置了3种灌溉定额分配模式,即刈割前、后的灌水量分别为35%+65%(Q_1)、50%+50%(Q_2)、65%+35%(Q_3),探讨不同灌溉定额及分配对滴灌条件下建植当年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建植当年各生长性状指标中,叶茎比、茎粗对苜蓿干草产量提高及营养品质改善的影响最大,其次分别为生长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