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18)
2023(8249)
2022(6592)
2021(5972)
2020(4747)
2019(10603)
2018(10156)
2017(19562)
2016(10420)
2015(11641)
2014(11422)
2013(11760)
2012(11148)
2011(10259)
2010(10410)
2009(9722)
2008(9450)
2007(8931)
2006(8078)
2005(6908)
作者
(32030)
(26883)
(26628)
(25372)
(16873)
(12844)
(12115)
(10359)
(10284)
(9478)
(9165)
(8964)
(8693)
(8447)
(8352)
(8288)
(7824)
(7738)
(7703)
(7694)
(6795)
(6726)
(6608)
(6379)
(6082)
(6033)
(5945)
(5742)
(5590)
(5544)
学科
(51834)
经济(51680)
(32964)
(26918)
管理(25924)
(23916)
企业(23916)
方法(19242)
农业(18136)
业经(17753)
数学(14928)
中国(14842)
数学方法(14805)
(13032)
地方(12704)
(11218)
产业(10427)
(9856)
(8376)
理论(8222)
(7951)
农业经济(7927)
(7611)
金融(7610)
(7412)
银行(7389)
(7332)
技术(7270)
发展(7206)
(7195)
机构
学院(158050)
大学(157233)
(69101)
经济(67717)
研究(58962)
管理(58284)
理学(50285)
理学院(49723)
管理学(48909)
管理学院(48625)
中国(43778)
科学(34654)
(34175)
(32881)
(31191)
(29909)
研究所(27071)
中心(27043)
农业(25678)
业大(25020)
(25011)
财经(24430)
(22244)
经济学(22167)
(21322)
师范(21061)
(20759)
北京(20536)
经济学院(19943)
(19121)
基金
项目(106889)
科学(85057)
研究(79073)
基金(78325)
(68766)
国家(68115)
科学基金(57727)
社会(54670)
社会科(50530)
社会科学(50513)
(42376)
基金项目(41066)
(35244)
自然(34954)
教育(34526)
自然科(34102)
自然科学(34090)
自然科学基金(33542)
资助(30955)
编号(30706)
成果(25527)
(25468)
重点(24323)
(24044)
国家社会(22618)
(22474)
课题(21904)
创新(20858)
发展(20853)
教育部(20601)
期刊
(85895)
经济(85895)
研究(48020)
(38781)
中国(35156)
学报(27533)
科学(25944)
农业(25721)
(23089)
大学(21927)
管理(20923)
学学(20919)
(16992)
金融(16992)
业经(16913)
教育(15362)
财经(13028)
经济研究(12603)
(11426)
问题(11257)
技术(11223)
(10809)
(9588)
世界(9102)
农业经济(9033)
农村(8918)
(8918)
业大(7974)
现代(7932)
社会(7886)
共检索到2437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曹原  
撬动社会资本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在于“撬动”,核心在于“赋能”,关键在于“利益联结”。日本乡村产业振兴基金通过设置双层架构、政府资金充当安全网、属地化设置子基金等手段,实现了对社会资本的“撬动”;通过约束投资领域、维护农民主体地位、助力产业内生发展,实现了对乡村产业的“赋能”;借助股权投资和市场化运行,实现了社会资本和乡村产业的“利益联结”。为了破解城乡二元阻隔、金融基础设施滞后、利益联结尚不健全以及“使命漂移”“精英俘获”普遍等现实困境,我国应实现“撬动资本”和“赋能产业”有效衔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统一、“强势资本”与“弱势农民”利益联结、“重点领域”与“普惠金融”点面结合以及“硬件基础”与“软件基础”统筹强化。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全尤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数字技术及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新动能。文章研究了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乡村产业融合以及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认为数字技术主要通过“农业+”“数字+”和数字产业协同三种路径深度融入农业农村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目前,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是数字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偏低、数字化人才比较缺乏、技术供给和应用不足等。当前,应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土地资源供给、提高农民数字素养、加快技术研发和拓展应用场景等一系列举措,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赋能效应。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辽   刘成飞  
厘清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制,有助于缓解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和金融服务体系薄弱与日益增长的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现有文献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经济现代化做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但是鲜有将其与乡村产业振兴联系起来进行理论与实证的研究。本文从乡村产业生产、乡村产业延伸、乡村产业功能和乡村产业支撑四个维度构建我国乡村产业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多维度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主要有三点发现:一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和乡村产业振兴速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二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边际效应呈现明显差异;三是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可以直接缓解经营主体约束和激活市场活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还可以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乡村产业融合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间接影响乡村产业振兴。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水根  王吉  
基于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流通数字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各省(市)的流通数字化和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实证检验流通数字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流通数字化能显著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水平的提升,该结论经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仍成立;根据异质性分析,就流通数字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程度而言,中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非试点地区大于试点地区,长江经济带地区大于非长江经济带地区;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流通数字化会从技术应用、创业环境、国内市场、外资质量和开放布局等5个方面产生正的经济效应,即通过促进技术成果化、提高农村创业活跃度、提升市场化水平、助力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等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水平的提升,其中技术成果化的传导效应占主导地位。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锦  
文化产业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构建数字经济和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协同效应,且呈现高度协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文化产业数字化驱动乡村振兴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文化产业数字化能够显著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文化资本是间接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机制,但现阶段科技创新对乡村振兴存在遮掩效应,且人力资本不存在中介作用。从全国区域上看,文化产业数字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表现为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分区域来说,文化产业数字化在东部、中部以及东北地区呈现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在西部地区显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娟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引导和鼓励资本有序参与乡村振兴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随着农村商业体制改革,资本下乡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再到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规模经营水平。基于资本、农户、政府的不同逻辑,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能为长期缺乏资本投入的"三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结构;能使农业生产、农村管理、农村营商环境面临整体性再造,带动原子化空心村向特色产业村转变;但也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遭遇土地流转、生产组织、资源环境、经营风险等问题的挑战。乡村振兴要发挥资本积累动力,排除资本的负面影响,应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厘清政府-企业-农户关系,构建差别化的利益协调机制;规范准入和动态监管,构建严格的下乡门槛;通过投资方向、投资模式和投资渠道的科学指引,构建清晰的下乡边界;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构建可靠的下乡保障,从而激发乡村内源发展动力,更好地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钟世潋  
以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为代表的产业学院可为乡村振兴集聚涉农产业人才、提供人才支撑和整合各类资源。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把“内生动力—外部支持—效能提升”作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从而让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文章提出产业学院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高地,形成人才聚合效应;构建乡村振兴人力资本开发共同体,提升人力资本治理效能。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胡中应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农村发展不充分和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必由之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要解决产业发展滞后、环境污染严重、乡风文明衰落、乡村治理无序以及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而乡村社会资本则可以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的实现提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依赖丰富的社会资本。因此,应从建立社会信任、健全社会规范以及建设社会网络三个维度来培育社会资本,以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任晓聪  王疏影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是新时代我国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以高质量为目标,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乡村产业振兴机遇所在。然而我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产业数字化转型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生产数字水平低,数据信息系统不健全。因此,要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与乡村产业升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马义华  曾洪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顶层确立了我国乡村发展的新思路,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作出的战略性安排,是推动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有效突破点。本文深入阐析了乡村振兴的时代内涵,认为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处理好乡村优先发展与城镇化、农民自由流动和土地权益、家庭经营与发展集体经济、财政支持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几个关系,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继续深化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经营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以及加强乡村公共产品优先供给等作为重点突破方向。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闫慧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最关键的部分,农业特色产业又是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先发展乡村农业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山西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但是,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品牌价值尚未充分显现等困难。为了更好地推动山西省农业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文章对山西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具体措施等进行了论述与分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雷搏   陈树文  
新一轮科学技术浪潮已经到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未来将在农业生产数字化、乡村治理现代化等领域不断渗透与应用。数字乡村建设是建设“数字中国”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将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面对重大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数字化,通过数字科技普惠服务,实现乡村产业转型和升级,提高乡村治理水平。通过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赋予新动能。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陈继明  朱睿博  
金融科技在“三农”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目前已从提供基础金融服务逐步扩展到农村清洁能源使用、定制化服务、低碳农业生产、智能投顾等诸多场景。本文总结了国际上金融科技支持“三农”、普惠金融发展等方面的应用案例和国内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以及“政府+市场“”线上+线下“”普惠+绿色/科创“”创新+风险防范”等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经验启示。最后,本文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商业可持续性、丰富应用场景、建设金融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蛟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在当前城乡发展格局失衡的大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欠缺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而工商资本可以带动各类要素下乡,这也是国家引导工商资本下乡的政策逻辑之所在。不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了工商资本与农村资源的有效融合面临着多重阻碍,资本下乡非但没有促进乡村振兴,反而陷入了经营困境甚至“亏本跑路”。因此,为了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亟需探寻工商资本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杨鑫垚   叶家硕   李杰   胡瑜洁  
基于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测算各省份的乡村振兴与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并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2011-2021年我国乡村振兴水平提升趋势明显,但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东部省份乡村振兴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第二,数字普惠金融既直接促进乡村振兴,又通过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而间接助力提升乡村振兴水平。第三,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水平的直接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更强,但是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在东部地区不存在显著的间接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水平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在数字经济高关注地区比较显著,在数字经济低关注地区并不明显。第四,在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中存在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的门槛效应。当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较高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有所下降。上述结论的政策启示:要按照系统集成的改革思路,优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机制设计,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乡村发展硬实力,注重农村居民教育以增强乡村发展软实力,进一步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赋能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