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42)
- 2023(14000)
- 2022(12258)
- 2021(11321)
- 2020(9596)
- 2019(22309)
- 2018(22460)
- 2017(43244)
- 2016(23545)
- 2015(26328)
- 2014(26556)
- 2013(26320)
- 2012(24474)
- 2011(22231)
- 2010(22299)
- 2009(20678)
- 2008(19981)
- 2007(17509)
- 2006(15946)
- 2005(14313)
- 学科
- 济(111329)
- 经济(111209)
- 管理(62880)
- 业(57385)
- 企(46740)
- 企业(46740)
- 方法(42705)
- 数学(37007)
- 数学方法(36612)
- 地方(27567)
- 农(26299)
- 中国(25894)
- 学(25175)
- 财(23076)
- 业经(22608)
- 制(19749)
- 农业(17982)
- 贸(16178)
- 贸易(16166)
- 地方经济(15745)
- 和(15694)
- 理论(15624)
- 易(15531)
- 环境(15306)
- 融(15091)
- 金融(15088)
- 体(14818)
- 银(14495)
- 银行(14434)
- 行(13851)
- 机构
- 大学(337197)
- 学院(333503)
- 济(139438)
- 经济(136498)
- 管理(127754)
- 研究(123264)
- 理学(109494)
- 理学院(108167)
- 管理学(106232)
- 管理学院(105630)
- 中国(90344)
- 科学(77103)
- 京(73908)
- 所(63652)
- 财(62976)
- 农(58424)
- 研究所(57937)
- 中心(54224)
- 业大(51404)
- 江(50510)
- 财经(49229)
- 北京(47556)
- 农业(45524)
- 范(45087)
- 院(44816)
- 经(44681)
- 师范(44600)
- 经济学(42207)
- 州(40248)
- 省(38051)
- 基金
- 项目(225582)
- 科学(175260)
- 基金(162399)
- 研究(162079)
- 家(143375)
- 国家(142209)
- 科学基金(120087)
- 社会(100946)
- 社会科(95453)
- 社会科学(95423)
- 省(87137)
- 基金项目(86078)
- 自然(79044)
- 自然科(77061)
- 自然科学(77038)
- 自然科学基金(75632)
- 划(74321)
- 教育(73247)
- 资助(67600)
- 编号(65099)
- 成果(53590)
- 重点(50974)
- 发(49359)
- 部(49228)
- 创(45868)
- 课题(45802)
- 科研(42951)
- 创新(42923)
- 教育部(41620)
- 大学(41568)
- 期刊
- 济(162995)
- 经济(162995)
- 研究(106736)
- 中国(67785)
- 学报(56455)
- 农(52791)
- 科学(51551)
- 管理(48374)
- 财(46635)
- 大学(42000)
- 学学(39577)
- 教育(37247)
- 农业(35979)
- 融(30155)
- 金融(30155)
- 技术(28497)
- 经济研究(26341)
- 财经(24565)
- 业经(23816)
- 经(21098)
- 问题(21019)
- 业(18315)
- 技术经济(17098)
- 图书(16631)
- 理论(16576)
- 科技(15731)
- 现代(15198)
- 资源(15028)
- 版(14992)
- 实践(14838)
共检索到5118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聂伟 陆军
撤县设区改革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作为地级市政府推动的行政区划改革,这一改革反映出地级市政府主导的地市财政资源分配格局的变化。经实证研究发现,撤县设区改革后地级市政府在统筹分配财政资源过程中,将更多财政资源集中于市辖区内,带来了更快的市辖区经济增长,而地级市下辖县域的经济增长却并未因此减速。比较整县设区和拆县设区两种撤县设区改革的实施方式,拆县设区改革方式下地级市市辖区财政资源集中程度更高,产生的经济增长驱动效应也更强。这一发现也表明,集中投入市辖区的财政资源与投入县域相比可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本文建议在撤县设区改革过程中需要对市辖区经济和县域经济进行合理定位,在地市财政资源分配中兼顾效率和公平,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结构,推动城市经济增长。
关键词:
撤县设区改革 城市经济 地方财政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邵朝对 苏丹妮 包群
作为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撤县设区在中国地级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中尤为频繁,其增长绩效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基于中国1998-2008年的撤县设区改革,采用倍差法考察撤县设区的经济增长绩效。研究结果表明,撤并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但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增长轨迹。尤其重要的是,机制检验表明撤县设区主要通过地方政府经营土地,吸引大量低生产率企业进入,引起企业数量扩张,进而带动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快速积累获得短期经济增长,也造成了撤并城市生产效率下降和资源错配加剧。本文研究证实,作为一项重要的城市化改革方案,撤县设区的作用仍然依赖于要素扩张这一传统粗放型增长模式,对城市增长效率的改善作用较为有限。
关键词:
撤县设区 增长绩效 经营土地 粗放型增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妤凡 王开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调整频繁,撤县(市)设区更是成为中心城市扩容提质的主要行政手段。统计和分析1978年以来全国撤县(市)设区的数量变化和分布特征,并总结和归纳了这一行政区划调整频繁的动因,研究发现:①1978—2016年间全国共有231个市辖区调整的案例,90%以上的市辖区调整发生在1997年以后,且以撤县(市)设区为主;②1997—2002年和2011—2016年为全国撤县(市)设区的高峰期,尤其是2010年以后增长态势明显;③撤县(市)设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且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是撤县(市)设区的主力军;④基于"核心—外围发展理论",我国撤县(市)设区频繁的动因可归纳为六点,即撤地设市后的建制性调整、市管县体制下的区域统筹、撤县设市冻结后的体制性调整、省管县体制下的政府竞争、大城市情结下的结构性调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主要手段。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于斌斌 胡雅静
在积极畅通国内大循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撤县设区带来的区域一体化对于化解中国工业产能过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撤县设区对工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撤县设区显著提升了工业产能利用率。撤县设区的产能过剩化解效应在东部城市和低行政级别城市中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撤县设区通过提高人口密度和创新水平提升了产能利用率,而缓解市场分割并不是撤县设区影响产能过剩的主要传导路径。撤县设区还对邻近城市的产能过剩治理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上述研究结论为进一步优化撤县设区政策及化解中国式产能过剩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荣博 钟昌标
本文选取2007-2019年中国大陆县域数据,以撤县设区改革为切入点,借助计量模型探讨行政区划调整对县域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地方政府行为(经济增长目标约束、地方政府官员变更和县域环保部门执法)在其中表现的作用。研究发现,整体来看,撤县设区改革显著增加县域碳排放量,致使其上升约0.202个单位。被撤并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县域公路密度规模和区域绿色植被覆盖程度减少)、工业转移集聚(污染转移准入与专业化集聚滞后)与政府财政失衡是导致其碳排放增长的重要机制路径。政府经济目标增长硬约束、市(县)长更替和县级环保部门执法监督弱化均能够显著负向影响被撤并县域的绿色低碳质量。研究建议,政府应该注重提升被撤并县域绿色低碳质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兰兰 赵建梅
县域经济是我国实现城镇化发展的主战场。本文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代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突破统计数据受制于行政区划的空间限制,获得空间一致且跨时间可比的县域经济衡量指标。这不仅可避免因使用统计数据可能导致的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还可以同时分析“撤县设区”对县(市)和市辖区的影响,为“撤县设区”的研究提供更细致完整的图景。研究发现:“撤县设区”改革无论对被撤并县(市),还是对原市辖区的经济发展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原因在于,尽管“撤县设区”能够促进县域企业吸收更多人力资本,但却显著降低了企业的固定资产净投资和全要素生产率,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撤县设区”改革不能显著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因。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吉黎 邹埴埸
撤县设区是近年来我国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08—2016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撤县设区改革对地级市税收收入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在控制了经济增长变量后,撤县设区改革显著降低了地级市的税收收入,这一影响具有动态效应。在税种当中,企业所得税的税收收入下降最为明显。而且对于撤县设区改革强度越大的样本,其税收收入下降更多。这主要是因为撤县设区改革后,原县级政府税收激励程度下降,进而减少了税收努力程度,从而导致税收收入的减少。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省以下政府层级调整对地方政府行为和地区财力带来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市、区两级政府收入划分和分成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
撤县设区 税收收入 税收激励 税收努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妤凡 王开泳
撤县(市)设区作为中心城区拓展发展空间、优化整合资源的重要手段,对城市公共服务资源供需调配和空间重组带来的明显的影响。以杭州市为例,定量测度撤县(市)设区前后杭州公共服务水平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格局,并探讨这一区划调整影响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和配置变化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撤县(市)设区对新设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新老城区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仍然存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具有滞后性,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现已由城市中心向外围等级扩散,且在新设区内已初步呈现集聚点。基于领域重构理论,城市规划修编、地方自主权变化及辖区功能转变等均会对城市公共服务资源供需产生影响,且这一机制在重点分析了撤县(市)设区的正向促进效应以后,更是为各个因素在影响城市公共服务变化时的作用效力提供解释。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崔新蕾 白莹莹 马艳茹
研究目的:探索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撤县设区政策工具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影响效应,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7—2019年发生的撤县设区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和中介机制模型检验其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的影响及传导渠道。研究结果:(1)撤县设区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2)撤县设区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通过财政竞争和工业集聚促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水平,但引资竞争弱化了两者之间的正向促进作用。(3)撤县设区对中西部地区和北方地区城市及中小城市的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的促进效应显著;其增加了商服和住宅用地出让面积,加剧了不同用途土地出让价格扭曲。研究结论:合理运用撤县设区政策工具对推动工业用地市场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区域与城市规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针对性地推进撤县设区政策,逐步深化地区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晨晖 陈长石
本文将中国20世纪80、90年代的撤县设市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断点回归方法系统评价了撤县设市政策对县级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且从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口等角度进一步分析了撤县设市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传导路径。研究结果发现:从影响效果来看,县升为县级市所隐含的行政扩权有助于促进相关地区的名义经济增长,但无助于效率的改善和内生增长动力的形成;从传导路径来看,其对增长的带动力主要是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扩张与资本的增长所产生的,对吸引人口流入与促进技术进步等方面影响并不明显。这表明上一轮撤县设市政策促进增长的方式比较粗放,考虑到自2017年起我国新一轮撤县设市政策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应更好地借鉴上一轮撤县设市政策周期的经验教训,更加重视提升发展质量与发展效率。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姜明栋 陈雯雯 许静茹
构建双向固定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撤县设区对城市经济效率的作用效果及其动态演进规律和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撤县设区对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控制其他变量后,可以使城市经济效率提高约0.036。从动态效应看,撤县设区在实施后的第4年开始显著促进城市经济效率提升,且作用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与对经济产出的影响相比,该结果具有滞后性和长效性。政府调控能力和市辖区首位度在撤县设区与城市经济效率的关系中均发挥着显著正向调节作用,且撤县设区的政策效果对上述两个因素高度依赖。因此,应建立健全行政区划调整的规范标准与审批机制,因地制宜布局撤县设区工作。同时,协同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和市场调节作用,缩短政策响应时间,保障和增强行政区划调整的政策实施效果。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纪晓岚 金铂皓
基于2012年第3季度到2016年第4季度手工搜集的浙江省县级经济面板数据,运用合成控制法,考察了撤县(市)设区对浙江上虞工业地价的影响。结果显示:撤县(市)设区使工业地价打破了原本波动上升的规律,呈波动下降态势,且工业地价真实值在经历三轮下跌后与预测值的差距越拉越大,该结果通过了安慰剂检验法的稳健性检验和平均误差检验法的显著性检验。据此认为,撤县(市)设区政策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需要警惕地方政府官员为追求晋升而借助该政策干扰土地市场健康运转的风险。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薛亚玲
本文旨在探讨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撤县设区之市辖区专名,理念是以古察今、古为今用,并且在遵守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及《陕西省〈地名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前提下展开研究。由全国单名县撤县改区对户县的九点认识、两个视角所受启发,拟出六类(种)候选名称,从户县历代沿革中寻觅答案,认为恢复曾使用了两千年之久的"鄠"字有利于恢复历史传统。由此,经过缜密的利弊分析,得出了户县撤县设区后拟取名"鄠邑区"的结论。恢复"鄠"字,取名"鄠邑区"符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在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中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提炼精选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的要求,可望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例。
关键词:
户县 撤县设区 地名专名 鄠邑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薛亚玲
本文旨在探讨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撤县设区之市辖区专名,理念是以古察今、古为今用,并且在遵守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及《陕西省〈地名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前提下展开研究。由全国单名县撤县改区对户县的九点认识、两个视角所受启发,拟出六类(种)候选名称,从户县历代沿革中寻觅答案,认为恢复曾使用了两千年之久的"鄠"字有利于恢复历史传统。由此,经过缜密的利弊分析,得出了户县撤县设区后拟取名"鄠邑区"的结论。恢复"鄠"字,取名"鄠邑区"符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
关键词:
户县 撤县设区 地名专名 鄠邑区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倪婷婷 王跃堂 朱敏洁
县域经济转型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作为市县合并方式的撤县设区改革,究竟能否以及如何带动县域经济转型,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存在诸多争议。文章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以县域企业创新绩效为切入点,采用增广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撤县设区短期内抑制了被撤并县(市)企业的创新绩效,且该负向效应呈现先加剧、后减弱的U形趋势。撤县设区主要通过增加县域企业进入率,降低了企业创新绩效;政府补贴和税收负担在其中起到了遮掩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撤县设区对被撤并县企业创新绩效的负向效应主要体现在非普通城市、强竞争行业、非数字化行业、小规模、成长期企业中。由此得到的政策启示是,撤县设区后新辖区政府应科学引导外部企业进入,强化改革过渡期的政府财政扶持和精准性,同时增强市县间产业关联性与互补性,实现优势互补与错位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教育欠账、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基于甘肃14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259个地级市的空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国内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
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基于西部地区85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
国际经济调整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来自2001—2013年地级市样本的证据
官员晋升速度能够影响地方经济增长吗?——来自中国地级市市长的经验证据
中国城乡居民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地级市样本数据的实证
官员任期、官员特征与经济增长目标制定——来自230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金融杠杆与城市绿色经济增长——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
中国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25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