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32)
2023(7954)
2022(6499)
2021(5998)
2020(4747)
2019(11145)
2018(10768)
2017(20082)
2016(10450)
2015(11347)
2014(10942)
2013(10794)
2012(10241)
2011(9464)
2010(9524)
2009(9075)
2008(8969)
2007(7936)
2006(7314)
2005(6291)
作者
(28981)
(24886)
(24059)
(23128)
(15620)
(12012)
(10994)
(9554)
(9360)
(8860)
(8423)
(8410)
(8189)
(7532)
(7518)
(7498)
(7197)
(7038)
(6936)
(6860)
(6175)
(5910)
(5908)
(5825)
(5418)
(5411)
(5386)
(5344)
(5113)
(4822)
学科
(45563)
经济(45514)
(27375)
(25356)
管理(24813)
(18340)
企业(18340)
农业(17212)
方法(14098)
业经(13521)
地方(13271)
中国(11711)
(11062)
数学(11054)
数学方法(10878)
(9837)
(8910)
理论(8120)
(7901)
土地(7836)
农业经济(7464)
(7078)
环境(6549)
(6502)
贸易(6498)
发展(6424)
(6405)
(6403)
金融(6400)
(6380)
机构
学院(146689)
大学(145763)
(56488)
经济(55109)
管理(54264)
研究(52172)
理学(46651)
理学院(46052)
管理学(45202)
管理学院(44903)
中国(39952)
科学(31850)
(31408)
(30129)
(26522)
(25425)
中心(24111)
业大(23369)
研究所(23041)
(22985)
(22434)
师范(22303)
农业(22226)
财经(20519)
北京(19560)
(19455)
(19237)
(18467)
师范大学(18045)
经济学(17134)
基金
项目(99749)
科学(78260)
研究(75920)
基金(71092)
(61934)
国家(61319)
科学基金(52160)
社会(48715)
社会科(45641)
社会科学(45629)
(40206)
基金项目(37935)
教育(33684)
(33075)
自然(32013)
编号(31639)
自然科(31175)
自然科学(31167)
自然科学基金(30581)
资助(27119)
成果(26427)
(22737)
重点(22582)
课题(22349)
(21390)
(20461)
国家社会(19898)
(19448)
(19150)
创新(19109)
期刊
(71912)
经济(71912)
研究(44150)
中国(34144)
(33510)
学报(24012)
科学(23545)
农业(21872)
(20260)
大学(19098)
管理(18102)
教育(17968)
学学(17720)
业经(14774)
(13585)
金融(13585)
技术(11153)
财经(9760)
问题(9665)
经济研究(9605)
(9405)
(9310)
(8521)
农村(8518)
(8518)
资源(8459)
农业经济(8366)
社会(7717)
图书(7461)
(7395)
共检索到2268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梁紫环   林辉煌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持续推进,耕地撂荒的问题日益严峻。本文通过对广东Z村撂荒地治理的案例分析,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深入研究撂荒地治理中多元主体的有效协同机制。研究发现:当前村庄集体统筹力量的弱化是耕地撂荒的关键原因,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是解决撂荒地困境的根本出路;多元主体在协同环境中,通过“以地方政府为协同中心、以基层组织为互动中心、以农民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协同结构,形成了目标协同、资源协同、权威协同和利益协同的治理形态;多元主体协同形成的治理合力,是有效解决撂荒地问题、推进治理系统稳定与发展的核心逻辑。因此,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多元治理主体、搭建主体互动的协同结构是当前推动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戴全厚  薛萐  刘国彬  兰雪  余娜  杨智  
【目的】探索黄土丘陵区退耕撂荒地植被恢复与土壤相关要素的关系,为生态恢复重建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实验站墩山退耕不同年限的撂荒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植被群落特征调查和土壤质量测试分析等,运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对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质量的协同效应研究。【结果】在其恢复过程中,植被地上生物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它们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而与土壤大团聚体、水稳性大团聚体、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水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微生物量(C、N、P)以及土壤呼吸强度之间呈正相关,与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同时,植被地上生物量和植被覆盖度与土壤抗蚀性关系密切,它们与表示土壤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南倩茹  张晴  张劲  陈红兵  李兆华  赵丽娅  
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是一种外来多年生杂草,其入侵给我国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为有效观测与评估撂荒地喜旱莲子草入侵的危害程度,以江汉平原湖区不同撂荒年限的喜旱莲子草入侵群落为研究对象,在江汉平原湖区设置60个1 m×1 m样方(撂荒1年、撂荒3年、撂荒5年各20个),采用χ~2检验、联结系数、匹配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与Gordon M稳定性测度法分别对其种间联结性与群落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撂荒1年群落物种数共32科57属62种,撂荒3年群落物种数共26科54属61种,撂荒5年群落物种数共23科45属49种,三类群落均以禾本科(Gramineae)和菊科(Asteraceae)植物为主,喜旱莲子草与稗(Echinochloa crusgalli)的优势度占据主体地位,且与撂荒1年相比,撂荒3年和撂荒5年群落中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的优势度分别增长3.031%和8.408%。(2)从VR值来看,撂荒1年喜旱莲子草入侵群落呈不显著负关联,撂荒3年和5年群落均呈显著正关联。χ~2检验和AC值显示,喜旱莲子草、稗和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对环境条件有相似的适应性,其余物种对喜旱莲子草入侵的抵抗力较弱。(3)χ~2检验与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三类喜旱莲子草入侵群落的种对间联结松散,种间相对独立。群落稳定性结果显示,撂荒1年、撂荒3年和撂荒5年群落的交点坐标分别为(32.52,67.48)、(32.93,67.07)和(32.09,67.91),三者均离理想稳定点坐标(20,80)有一定距离,表明种群间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综上,建议在撂荒地修复治理过程中采用替代控制法,以稗、狗牙根等禾本科植物作为替代物种,对撂荒地喜旱莲子草进行综合治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磊  陈立波  李志勇  师文贵  李鸿雁  范洁茹  周国栋  
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对撂荒地土壤化学性状变化的影响以及全效速效营养成分之间的转化。结果表明,苜蓿种植年限的增加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提高;土壤全N随苜蓿种植年限的增长而增加,但种植年限相差较大时,全N含量才有显著差异;苜蓿种植时间长可使磷元素在表层积累,时间短则表层土壤的全磷聚集不明显;苜蓿种植多年对于土壤全钾含量的增加有显著作用;苜蓿种植对于土壤表层速效N有富集作用,而使土壤深层的速效N大幅下降;苜蓿种植对于土壤表层速效P有积聚作用,种植一到三年的苜蓿一定程度上对于土壤下层的速效P有利用作用,而种植多年的苜蓿对于土壤深层速效P含量有补充作用;种植第三年的苜蓿对于土壤速效K的利用最大,到第...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建生  陈鑫  
研究目的:通过典型案例研究,探索"空心村"治理的理论基础及理论模型,为"空心村"的有效治理提供理论指引和案例参考。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研究结果:(1)协同治理是"空心村"治理的有效路径;(2)空心村治理既是空间结构的优化又是公共事务的治理,其理论基础由自然科学的协同论和社会科学的治理理论构成;(3)空心村协同治理理论模型包括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协同治理的宏观结构、微观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等。研究结论:"空心村"协同治理理论模型能有效诠释并指导空心村整治实践,也为土地资源和农村公共事务治理提供了积极借鉴和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薛萐  刘国彬  戴全厚  张超  余娜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是表征土壤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参数,研究黄土丘陵区坡耕地撂荒后微生物量及其活性的变化过程对认识该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典型侵蚀环境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撂荒地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参照,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并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坡耕地撂荒后土壤微生物量、呼吸强度、代谢商(qCO2)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侵蚀环境下的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含量偏低,土壤理化性质较差,撂荒后理化性质得到显著改善,微生物量碳(Cmic)在撂荒1a后显著增大,前7a较为剧烈,增幅较大,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灵辉   吕浩男  
现阶段大规模的耕地撂荒成为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的不安因素。国家耕地撂荒治理工作的目标要求是统筹利用撂荒耕地,激发多元主体力量参与耕地撂荒治理,实现耕地撂荒治理的可持续性。目前耕地撂荒治理中存在几个问题:撂荒耕地统筹利用状况不理想,多元主体力量未得到有效激发,耕地撂荒治理缺乏可持续性等。基于政策协同视角,从纵向、横向、时空三个维度剖析当前耕地撂荒治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对策:完善政策举措,使撂荒治理政策更好贯彻撂荒耕地利用目标;加强主体协同,发挥撂荒治理多元主体作用;优化治理方案,增强撂荒治理方案的施策成效,提升方案的可持续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灵辉   吕浩男  
现阶段大规模的耕地撂荒成为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的不安因素。国家耕地撂荒治理工作的目标要求是统筹利用撂荒耕地,激发多元主体力量参与耕地撂荒治理,实现耕地撂荒治理的可持续性。目前耕地撂荒治理中存在几个问题:撂荒耕地统筹利用状况不理想,多元主体力量未得到有效激发,耕地撂荒治理缺乏可持续性等。基于政策协同视角,从纵向、横向、时空三个维度剖析当前耕地撂荒治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对策:完善政策举措,使撂荒治理政策更好贯彻撂荒耕地利用目标;加强主体协同,发挥撂荒治理多元主体作用;优化治理方案,增强撂荒治理方案的施策成效,提升方案的可持续性。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郑英龙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江世勇  崔基哲  
用混沌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汇率的决定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许多研究表明:汇率存在混沌现象。本文尝试对此进行理论性解释:汇率系统属于一个耗散系统,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信息的非均匀交换和处理是汇率系统表现出非线性的直接诱因,混沌则是复杂非线性的潜在可能。外汇交易市场上的需求和供给则为汇率走向混沌提供了可能的路径。本文最后指出,由于大多数混沌对系统是有害的,因此,需要加强央行的干预与管制。
[期刊] 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桂楠  蔡英寰  王韶楠  盛亦兵  杨加水  王增兰  
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rs Pall.)是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直立黄芪、斜茎黄芪或麻豆秧,原产于我国黄河故道的沙荒地区.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生物产量较高的优抚牧草。一.沙打旺的资源利用效益沙打旺生长迅速.营养丰富,据分析,其营养成份含粗蛋白质4.85%,粗脂肪1.89%,水分66.71%,为草食性牲畜喜受的优良食料.在飞播沙打旺的草场与天然草场上放牧牛羊对比实验中(时间80天)发现,羊每只净增重8.75公斤,比对照组高41%;犊牛每头增重39.88公斤,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杨虎涛  
以赖纳特和张夏准等人为代表的"另类教规理论"是演化经济学的新兴流派之一,文章在对演化经济学的历史比较与回溯、异质性与分类、时空特定性、能动性与结构等方法与主题特征进行阐述的同时,以另类教规理论为样本,对其主要观点、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剖析,以探讨演化经济学的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欧阳俊  杨正喜  
随着劳动生产体制日益全球化,农民工淹没在国家和资本共同创造的现代化洪流中。在国家和资本双重控制下,一个失语的阶层无法实现组织化,无法在合法体制内通过产业行动来与资本对抗,但它却导致了各种抗争行动的产生与蔓延:从一般的劳动反抗一直到对资本的抛弃——用脚投票,民工荒便是抗争行动最好诠释。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茗华  王薇  刘光盛  王红梅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经过多年的耕地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获得较大的提升,但受青壮劳动力析出,务农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耕地撂荒问题成为耕地保护亟待关注的新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耕地撂荒问题以及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耕地撂荒风险评价及治理措施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粤北山区兴宁市为例,从基础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土壤质量和基础设施四个方面选取指标,并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撂荒风险测度,探析不同撂荒风险耕地特征,最后提出分类治理对策。结果表明,耕地撂荒风险测度模型PCM系数为72.8%,能较好地测度耕地撂荒风险;兴宁市约三成耕地为高撂荒风险状态,其主要分布在土壤质量较差、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耕作便利性较差的高海拔坡耕地上,且主要为田块细碎、形状不规整的旱地。为避免耕地大规模撂荒,建议建立耕地撂荒风险动态监测体系,加强土地流转,通过扶持种植大户,吸纳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等方式推广适度规模经营。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永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面临着贸易自由化的压力。一般而言 ,这些国家在低技术产品部门上具有比较优势 ,而在高技术部门往往处于比较劣势。静态的比较优势原理已很难为多数发展中国家所接受。比较优势由低技术产品向高技术产品转化 ,也就是说 ,如何发挥在高技术部门的动态比较优势的问题 ,早已成为这些国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建立了一个一般均衡下的内生比较优势模型 ,分析了在连续时间福利函数下 ,发展中国家通过产业政策干预可以在高技术部门获得动态比较优势 ,并对动态比较优势的概念和干预期限做了更为合理的界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