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56)
- 2023(6766)
- 2022(5639)
- 2021(4997)
- 2020(4259)
- 2019(9292)
- 2018(8903)
- 2017(16480)
- 2016(9203)
- 2015(9860)
- 2014(9388)
- 2013(9117)
- 2012(8473)
- 2011(7551)
- 2010(7341)
- 2009(6624)
- 2008(6498)
- 2007(5675)
- 2006(4874)
- 2005(4237)
- 学科
- 济(32792)
- 经济(32745)
- 管理(25390)
- 业(24767)
- 企(19437)
- 企业(19437)
- 方法(15993)
- 数学(14350)
- 数学方法(14195)
- 财(10264)
- 学(9915)
- 农(9703)
- 中国(8494)
- 贸(8233)
- 贸易(8232)
- 易(8042)
- 业经(7347)
- 农业(6756)
- 务(6561)
- 财务(6557)
- 财务管理(6545)
- 企业财务(6228)
- 制(5978)
- 技术(5742)
- 环境(5681)
- 地方(5110)
- 银(5014)
- 银行(4949)
- 融(4796)
- 金融(4796)
- 机构
- 大学(131438)
- 学院(129897)
- 济(50328)
- 研究(49861)
- 经济(49419)
- 管理(46392)
- 理学(41199)
- 理学院(40655)
- 管理学(39597)
- 管理学院(39404)
- 农(37256)
- 科学(36205)
- 中国(35506)
- 农业(30206)
- 业大(29484)
- 京(28535)
- 所(27886)
- 研究所(26006)
- 中心(21867)
- 财(21052)
- 农业大学(20187)
- 江(19110)
- 院(18297)
- 省(17572)
- 北京(17541)
- 财经(17229)
- 室(17080)
- 科学院(16140)
- 业(16101)
- 实验(15868)
- 基金
- 项目(98030)
- 科学(75184)
- 基金(72354)
- 家(68999)
- 国家(68447)
- 研究(59098)
- 科学基金(56201)
- 自然(41069)
- 自然科(40131)
- 自然科学(40110)
- 自然科学基金(39437)
- 基金项目(38584)
- 省(38316)
- 社会(37766)
- 社会科(35813)
- 社会科学(35801)
- 划(33535)
- 资助(29342)
- 教育(26438)
- 重点(22768)
- 计划(22644)
- 科技(20822)
- 创(20629)
- 部(20515)
- 发(20412)
- 科研(20359)
- 编号(20309)
- 创新(19409)
- 业(19130)
- 专项(17285)
共检索到1825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月 何非 李强 严静 张波 石英
【目的】研究摘叶和挪叶处理对葡萄种子中黄烷-3-醇类物质的影响,为提高酿酒葡萄品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赤霞珠’(Vitis vinifera L.cv.Cabernet Sauvignon)葡萄为供试材料,于果实成熟的不同时期(转色50%、转色100%和采收前2周)分别进行半摘叶、全摘叶和挪叶处理,研究葡萄种子中黄烷-3-醇含量及组成的变化。【结果】葡萄种子黄烷-3-醇以表儿茶素(EC)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为主要组成单体,儿茶素(C)的含量最低。种子黄烷-3-醇含量从坐果期的13.7 mg
关键词:
赤霞珠 种子 黄烷-3-醇 摘叶和挪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严静 江雨 樊秀彩 姜建福 张颖 孙海生 刘崇怀
【目的】探讨中国野生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类物质的组成及含量的差异,为中国野生葡萄的加工利用及种质资源的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变叶葡萄、刺葡萄、华东葡萄、桦叶葡萄、毛葡萄、秋葡萄、桑叶葡萄、山葡萄、腺枝葡萄、燕山葡萄和蘡薁等11个野生种98个株系的葡萄果实为试材,以欧亚种品种‘赤霞珠’为对照,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对不同野生种成熟葡萄果皮中的黄烷-3-醇类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不同野生种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桑叶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类物质的含量高于对照,其余野生种葡萄果皮
关键词:
中国野生葡萄 株系 果皮 黄烷-3-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耿庆伟 邢浩 翟衡 蒋恩顺 杜远鹏
【目的】自然界中臭氧与强光和高温逆境因素往往同时存在,探讨光强和温度及臭氧的交叉胁迫对葡萄叶片光系统功能的伤害机制,为生产上通过调控光照、温度缓解臭氧对葡萄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盆栽‘赤霞珠’葡萄为试验材料,利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研究(120±20)nL·L~(-1)的臭氧浓度下,不同光强(800、1 600μmol·m~(-2)·s~(-1))与温度(26℃、40℃)处理对光系统Ⅱ光化学活性的影响。【结果】臭氧胁迫下40℃的高温和1 600μmol·m~(-2)·s~(-1)的强光均可以显著降低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线性电子传递速率(ETR)、单位面积有活性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_m)以及光化学淬灭系数(q_P),同时降低了光系统I激发能分配系数(α),增大了光系统Ⅱ激发能分配系数(β),导致两个光系统之间的激发能分配严重偏离平衡,造成了光系统Ⅱ的伤害,1 600μmol·m~(-2)·s~(-1)的强光影响大于40℃的高温影响,强光、高温与臭氧复合胁迫对葡萄叶片影响最为严重。其中臭氧、适光、高温(T2)和臭氧、强光、适温(T3)处理后的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值分别比臭氧、适光、适温处理(T1)降低了10.3%和38.8%,臭氧、强光、高温(T4)处理后F_v/F_m降幅最大,达到54.8%。T2、T3和T4处理后叶片PSⅡ的潜在活性F_v/Fo分别比T1降低了30.4%、69.6%和80.3%。与T1相比,T2、T3和T4处理后的叶片单位面积内有活性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_m值分别降低了26.8%、68.4%和70.2%,T2、T3和T4处理后的叶片Ψo值分别比T1降低了11.2%、21.6%、40.8%。T2、T3及T4处理葡萄叶片实际光化学效率F_v’/F_m’值分别比T1降低了7.9%、22.1%和42.3%;同时,各处理显著降低了植物叶片线性电子传递速率ETR,T4处理降幅最大,比T1降低了62.5%,T2和T3处理分别降低了17.6%和37.5%。T2、T3和T4的叶片光化学淬灭q_P值分别比T1降低了10.7%和19.8%和39.5%。T2、T3和T4处理后葡萄叶片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的比例均有所下降,分别比T1处理降低18.8%和38.8%和62.0%。与T1相比,T2、T3和T4处理吸收的光能用于热耗散的比例均增加,增幅分别为15.9%、36.2%和60.5%,同时,过剩光能分别增加12.5%、19.1%和25.2%。不同处理显著降低了叶片PSI激发能分配系数(α),与T1相比,T2、T3和T4分别下降了6.6%和12.8%和25.1%;同时,不同处理后叶片PSⅡ激发能分配系数(β)均显著上升,T2、T3、T4分别比T1升高了4.5%、8.7%、17.1%。光系统间激发能分配不平衡偏离系数(β/α–1)变化趋势与PSⅡ激发能分配系数一致,T2、T3处理的β/α–1分别比T1升高37.7%和78.3%,T4升高幅度最大,达到187.8%。【结论】温度、光照逆境增加了PSⅡ活性对臭氧胁迫的敏感性,以强光胁迫的作用效果更显著,而高温、强光胁迫下臭氧对PSⅡ活性抑制程度最大。
关键词:
葡萄 臭氧 光照 温度 叶绿素荧光参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永江 付艳东 杜远鹏 翟衡
【目的】探讨温度与光照交叉处理对‘赤霞珠’葡萄叶片光系统功能的伤害机制。【方法】以一年生‘赤霞珠’为试材,设置不同温度(28、34、37、40℃)与光强(800、1600μmol.m-2.s-1)组合,测定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不同温度和光强处理对葡萄叶片PSⅡ活性的影响。【结果】无论高光强还是适宜光强下,随着处理温度升高,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PS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合性能指数(PIABS)、捕获光能用于QA以后的电子传递的概率(ΨEo)、单位面积有活性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均呈下降趋势;PSⅡ激发压(1-qP)、非...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华 崔福君 张继澍
以赤霞珠叶片、叶柄为材料,研究了细胞分裂素(TDZ)、不同基本培养基、叶柄砧有无对其不定芽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TDZ对赤霞珠离体叶片、叶柄不定芽再生有诱导作用,对叶片、叶柄的最高诱导率分别为18.06%和28.57%;叶片再生的最佳培养基为MS+TDZ4.0mg/L,叶柄再生的最佳培养基为MS+TDZ4.0mg/L+NAA0.01mg/L,叶片不定芽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1.0mg/L+20g/L蔗糖。
关键词:
赤霞珠 TDZ 叶片 叶柄 不定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成果 张劲 黄小云 张瑛 谢太理 谢林君 余欢 周咏梅 周思泓
【目的】初步分析广西特色酿酒葡萄品种‘桂葡6号’和‘凌丰’葡萄黄烷-3-醇组分特征,为今后系统开展特色酿酒品种酚类物质代谢相关研究奠定方法基础和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不同发育期毛欧杂种‘凌丰’和野生资源选育的‘桂葡6号’葡萄为试验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检测其果皮和种子中黄烷-3-醇类物质的含量,并与欧亚种‘赤霞珠’比较。【结果】浆果整个发育期中,‘桂葡6号’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总量显著高于‘赤霞珠’和‘凌丰’;浆果成熟期,‘桂葡6号’和‘赤霞珠’种子中黄烷-3-醇显著高于‘凌丰’;葡萄果皮和种子中黄烷-3-醇总量、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棓儿茶素及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随发育期的变化趋势在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果实成熟后期,‘凌丰’和‘桂葡6号’葡萄果皮中3’5’-羟基取代黄烷-3-醇比例高于‘赤霞珠’,而整个发育期‘桂葡6号’种子中3’5’-羟基取代黄烷-3-醇比例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品种。【结论】野生资源选育的‘桂葡6号’果皮和种子中黄烷-3-醇含量和3’5’-羟基取代黄烷-3-醇的比例较高,说明‘桂葡6号’黄烷-3-醇酚类化合物含量丰富,在提高葡萄酒柔顺度和护色方面具有良好品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珍 刘迪迪 吴佳颖 梁攀 张振文
【目的】探究机械修剪预留的叶幕厚度对赤霞珠葡萄果实品质及酚类物质的影响,为完善夏季叶幕管理技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山西尧京酒庄葡萄种植基地,设置叶幕厚度85cm+人工除副梢(H85+C)及叶幕厚度70cm(H70)、85cm(H85)、100cm(H100)4种处理,于果实成熟后采样测定还原糖、总酸、单宁等指标,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检测单体花色苷及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葡萄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H85+C及H70处理能够促进果实成熟,其中H85+C处理葡萄还原糖、总酚及总花色素含量较H100处理分别提高13.8%,8.3%和29.3%,总酸和单宁含量较H100处理分别降低15.8%和17.6%;H70处理葡萄还原糖及总花色素含量较H100处理分别提高了12.5%和9.3%,总酸、总酚及单宁含量分别降低10.6%,4.3%和27.7%。叶幕厚度对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及单体花色苷的组成无影响,H85+C和H70处理单体花色苷含量较H100处理分别提高39.7%和28.8%,H70处理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含量最高。【结论】山西襄汾地区赤霞珠葡萄叶幕厚度85cm+人工除副梢或叶幕厚度70cm处理是较优的修剪管理模式,但考虑成本因素,建议叶幕厚度以70cm为宜。
关键词:
赤霞珠 机械修剪 叶幕厚度 果实品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月英 赵晨霞 黄广学 程建军 吴晓云
本研究旨在完善有机栽培理论,为有机酿酒葡萄栽培的整枝方式提供理论依据,用CIRAS-2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研究了盆栽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光合特性。结果表明:有机栽培条件下,赤霞珠4~5片叶短副梢净光合速率最高;主蔓从茎尖开始3~5叶位Pn就可以达到最大值(10.4μmol.m-2.s-1),但仅为短副梢最大值的50%。赤霞珠东侧叶片在早上8:00时Pn就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12.58μmol.m-2.s-1,但下降较快;朝南叶片上午11:00出现峰值(9.73μmol.m-2.s-1);西侧叶片在16:00虽然也出现峰值(7.59μmol.m-2.s-1),但只是南侧...
关键词:
赤霞珠 光合特性 有机栽培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惠竹梅 张振文 成宇峰 程喆 李华
【目的】研究葡萄园行间生草对葡萄果实与葡萄酒中主要单体酚含量的影响。【方法】在酿酒品种赤霞珠葡萄园行间播种白三叶草、紫花苜蓿和高羊茅,以清耕为对照,在果实成熟期及酒精发酵结束后,采用有机溶剂萃取、HPLC定性与定量分析各处理葡萄与葡萄酒中的主要单体酚含量。【结果】在赤霞珠葡萄果实与葡萄酒中共检测出10种单体酚,包括非类黄酮和类黄酮类,葡萄与葡萄酒中类黄酮类多酚的总含量(409.43~538.63mg·kg-1和56.16~81.30mg·L-1)高于非类黄酮(76.91~98.85mg·kg-1和30.65~41.22mg·L-1)。在类黄酮中,黄烷醇类儿茶素含量及所占比例最高,葡萄果实及葡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罗海波 马苓 段伟 李绍华 王利军
【目的】研究成熟期‘赤霞珠’葡萄的光合作用在高温胁迫下及恢复期间的变化,探讨葡萄光合作用抑制及恢复的机制。【方法】以‘赤霞珠’葡萄为试材,进行6d的高温(每日9:30—15:3040℃,其余时间30℃)处理,然后恢复1d。对照的温度每日6:30—18:30为30℃,其余时间20℃。恢复时的温度条件同对照的温度。测定高温处理前、处理过程中和恢复后葡萄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每日40℃的高温处理后,葡萄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PS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单位面积有活性的反应中心的密度(RC/CSo)显著小于对照,细胞间隙二氧化...
关键词:
葡萄 高温胁迫 恢复 光合作用 光系统Ⅱ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丽鹏 张秀圆 王杨 付艳东 翟衡 邵小杰
【目的】研究海水灌溉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探讨海水在葡萄园灌溉上的合理应用途径。【方法】以蓬莱国宾、中粮长城两个基地的‘赤霞珠’葡萄为试材,于2013—2016年在果实发育期连续4年进行10%海水灌溉。2016年进行不同海水组合处理(10%磁化海水、10%海水加菌肥、1年10%海水和2年10%海水)的比较试验,在果实成熟期测定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糖组分、总酚、单宁、花色苷、维生素C和香气成分等品质指标。【结果】国宾基地连续3年、4年进行10%海水灌溉,均显著增加‘赤霞珠’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
关键词:
‘赤霞珠’葡萄 海水灌溉 品质 香气成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代红军 秦晨亮 丁玲
为研究水杨酸(SA)对‘赤霞珠’葡萄果皮中总类黄酮和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在花后10d,使用25、50、100mg/L的水杨酸(SA)对‘赤霞珠’葡萄果穗进行喷施处理,以喷施清水为对照,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测定葡萄果皮白藜芦醇和总类黄酮的含量,分析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处理对果皮中总类黄酮和白藜芦醇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在赤霞珠葡萄发育过程中,果皮中总类黄酮的含量在花后35d最低,之后开始上升,直至成熟。白藜芦醇含量呈双峰型变化趋势,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35和80d。且经不同浓度水杨酸处理后,总类黄酮和白藜芦醇含量均得到提高,其中分别以25和50mg/L水杨酸处理效果最好。与总类黄酮和白藜芦醇合成...
关键词:
葡萄 水杨酸 总类黄酮 白藜芦醇 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温鹏飞 邢延富 牛铁泉 高美英 牛兴艳
【目的】阐明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植株接受UV-C照射对果实中黄烷醇类多酚积累的作用。【方法】以5年生赤霞珠葡萄为试材,定期对植株进行UV-C照射,分别采用分光光度计法、Western Blot和Real time PCR法对黄烷醇类多酚积累及其生物合成关键酶LAR表达进行分析,从底物、酶活性、蛋白质含量及基因转录水平阐明UV-C对Vv lar1、lar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UV-C照射并未改变果实中黄烷醇类多酚的积累规律,但诱导黄烷醇类多酚积累,特别是在幼果期,UV-C照射明显诱导果实中黄烷醇类多酚的积累。UV-C照射诱导葡萄果实LAR酶活性升高,LAR1、LAR2蛋白...
关键词:
葡萄果实 UV-C 黄烷醇类多酚 LAR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温鹏飞 牛兴艳 邢延富 高美英 牛铁泉
【目的】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土壤干旱对黄烷醇类多酚时空积累及其合成关键酶隐色花色素还原酶(leucoanthocyanidin reductase,LAR)活性和组织定位的影响。【方法】以5年生赤霞珠葡萄为试材,采用避雨棚和断根沟措施模拟土壤干旱,跟踪果实发育进程,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免疫组织定位等方法,就黄烷醇类多酚的时空积累及其合成关键酶LAR活性和组织定位进行研究。【结果】土壤干旱明显抑制葡萄果实生长,促进果实总酚积累,特别是在幼果期,土壤干旱明显促进葡萄果实总酚积累。土壤干旱未改变黄烷醇类多酚和总黄烷-3-醇的时空积累模式,但对其积累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且这一诱导作用具有明显的器官和发育...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昌亨 杜丽娟 焦文娟 马雅娜 吕佩佩 纪薇 温鹏飞
以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叶片为试材,初步研究了UV-C照射对葡萄叶片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UV-C照射30 min后,叶片内总酚、总类黄酮、黄烷醇类多酚含量均有所增加,与对照相比,处理后2 h分别提高了2.39%,5.75%,33.16%;处理后4 h分别提高了1.47%,8.74%,18.50%;处理后6 h分别提高了1.53%,10.03%,8.98%;处理后8 h分别提高了1.23%,7.04%,5.13%;处理后10 h分别提高了0.86%,3.31%,0.73%。方差分析表明,总酚含量在处理后2 h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总类黄酮含量在处理后6 h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黄烷醇类多酚含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