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44)
2023(11923)
2022(9554)
2021(8730)
2020(6709)
2019(14706)
2018(13844)
2017(26031)
2016(13681)
2015(14813)
2014(14688)
2013(14377)
2012(13602)
2011(12482)
2010(12922)
2009(12191)
2008(10990)
2007(9833)
2006(9031)
2005(8665)
作者
(39523)
(32758)
(32610)
(30795)
(20720)
(15632)
(14845)
(12639)
(12544)
(11653)
(11299)
(11222)
(10419)
(10370)
(10217)
(10214)
(9583)
(9542)
(9392)
(9241)
(8293)
(8065)
(7927)
(7603)
(7535)
(7284)
(7256)
(7232)
(6689)
(6538)
学科
(64020)
经济(63974)
(36840)
管理(34921)
中国(27808)
(26818)
企业(26818)
(26092)
金融(26090)
地方(24785)
(23922)
银行(23912)
(23364)
(19940)
方法(17773)
业经(16305)
数学(15338)
数学方法(15217)
农业(14871)
(13854)
(13821)
地方经济(13411)
(11995)
中国金融(11159)
技术(11008)
环境(10681)
(10546)
(10365)
贸易(10349)
(9949)
机构
学院(192553)
大学(187564)
(81767)
经济(79945)
研究(72565)
管理(67803)
中国(60862)
理学(56768)
理学院(56024)
管理学(55136)
管理学院(54763)
科学(43257)
(40689)
(38063)
(36621)
中心(34732)
研究所(32964)
(32521)
(30700)
财经(29279)
(27666)
师范(27395)
(26624)
(26462)
北京(26267)
(25696)
业大(25677)
经济学(25660)
农业(24951)
经济学院(23066)
基金
项目(126189)
科学(99917)
研究(96974)
基金(88329)
(76501)
国家(75762)
科学基金(64503)
社会(62481)
社会科(59413)
社会科学(59405)
(52023)
基金项目(45791)
(42918)
教育(42723)
编号(39797)
自然(37492)
自然科(36587)
自然科学(36579)
自然科学基金(35884)
(34940)
资助(34792)
成果(32429)
重点(29226)
课题(29076)
发展(28658)
(28166)
(27823)
(26532)
国家社会(26267)
创新(26004)
期刊
(98073)
经济(98073)
研究(62292)
中国(46912)
(35344)
金融(35344)
(32394)
学报(27874)
(27193)
科学(27024)
管理(26336)
教育(24401)
农业(21798)
大学(21515)
学学(20161)
业经(17824)
技术(17048)
经济研究(15921)
财经(14252)
(12327)
问题(12327)
科技(10943)
(10634)
(10343)
论坛(10343)
商业(9428)
(9410)
理论(9140)
技术经济(9125)
(9053)
共检索到3151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小华  周韩梅  
与传统金融发展相似,我国金融科技发展也大体表现出东部城市领先、中西部部分城市落后的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那么,金融科技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形成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基于演化经济地理理论,利用我国291个地市级城市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所呈现出的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主要源于传统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进一步分析发现,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地方政府增加创新资金投入对金融科技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传统金融欠发达地区摆脱路径依赖,实现金融科技发展的路径创造。因此,地方政府可以因势利导,大力促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在金融行业的推广应用,积极打造金融科技发展高地,通过自主科技创新和“有为”政府双轮驱动,引导金融科技发展摆脱传统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实现金融科技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创造。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姚耀军  施丹燕  
基于路径依赖概念与新结构经济学,本文力图揭示互联网金融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的形成逻辑,并利用地级城市数据展开实证研究。文章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的延续性创新,其发展的路径依赖性使得东部城市互联网金融总体领先发展,成为传统金融区域非均衡发展的逻辑结果。中西部传统金融欠发达地区面临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困局,但传统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留下广阔的市场空间,由此奠定了这些地区的潜在比较优势。地方政府可以因势利导,着力破解人才短缺等硬约束,助推互联网金融在这些地区摆脱路径依赖的锁定,实现潜在比较优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姚耀军  施丹燕  
基于路径依赖概念与新结构经济学,本文力图揭示互联网金融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的形成逻辑,并利用地级城市数据展开实证研究。文章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的延续性创新,其发展的路径依赖性使得东部城市互联网金融总体领先发展,成为传统金融区域非均衡发展的逻辑结果。中西部传统金融欠发达地区面临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困局,但传统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留下广阔的市场空间,由此奠定了这些地区的潜在比较优势。地方政府可以因势利导,着力破解人才短缺等硬约束,助推互联网金融在这些地区摆脱路径依赖的锁定,实现潜在比较优势。文章表明,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对保障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若缺乏传统金融的有力支撑,互联网金融"弯道超车"仍离不开"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良好协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揭红兰  
文章基于2002—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传导路径。结果发现:科技创新在东、西部地区科技金融综合指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而在中部地区表现出完全中介效应;科技创新对公共科技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完全中介效应,而对市场科技金融只起到部分中介效应;东、中、西部地区的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发展差异,导致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期刊] 求索  [作者] 蔡之兵  
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要求产业分工格局及产业结构与区域优势高度匹配。利用2002年与2015年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可以从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地位两个视角对省域(含直辖市、自治区)产业分工格局的演变进行分析。在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对影响地区产业份额变化的比较优势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驱动不同省域产业分工格局变化的比较优势类型及其作用程度不尽相同。根据产业分工格局与三种区域比较优势的演变关系,可以将不同省域划分为八种类型,并根据其类型制定相应的区域经济政策。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吴茂光   雷家骕   冯涛   沈悦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金融高质量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金融问题的重要创新成果。本文阐释了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构建了测度指标体系,使用2011—2021年的省级数据以熵值TOPSIS法测度了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σ收敛、β收敛、障碍度诊断模型等方法对金融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探究。研究表明:金融高质量发展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服务实体经济为落脚点、以金融结构优化为体现、以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不断提升为手段、以金融安全为保障的,金融功能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金融可持续发展。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动态提升。金融高质量发展总体基尼系数主要由区域间基尼系数贡献。金融高质量发展总体上存在较弱的σ收敛,存在β收敛,整体差距在逐步收敛。金融高质量发展受到金融公平维度因子掣肘较多,金融资源配置应当更加注重公平。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程方方  孙曰瑶  
本文基于2015~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动态多维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产业发展可显著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且这一作用在考虑内生性和稳健性后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会因地区和市场化程度不同表现出异质性,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数字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更为突出。机制检验发现:技术创新水平和劳动力结构优化是数字产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路径,即数字产业发展可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和促进劳动力结构优化而间接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据此,应以推动以数字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强化技术创新研发为抓手,以优化劳动力结构为重点,以强化区域协同互动为支撑,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赵晓男  刘霄  
诺思(North)开创的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为我们理解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或停滞的原因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视角。制度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制度变迁存在着自增强或正反馈机制,当它一旦走上某条路径,其既定方向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从而形成对制度变迁轨迹的依赖。本文在梳理制度路径依赖理论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该理论的逻辑基础和分析框架。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学信  
促进中部崛起已成为现阶段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中部地区的金融发展状况的分析表明,储蓄动员能力较弱、金融结构优化滞后以及金融市场化水平较低是现阶段中部崛起面临的主要金融困境。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逐步实施,中部六省已进入崛起的轨道,通过金融发展政策消除经济崛起中的金融困境势在必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拥政  陆峰  
文章针对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关系的G-Z假说和G-J假说,延伸到区域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分配差异变化的关系问题。同时收集了中国省区、地市和县市三个层面的面板数据,改变统计指标和样本范围,运用广义矩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就区域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分配差异变化的关系而言,线性负相关的G-Z假说和成"倒U关系"的G-J假说都不是显然成立的。这说明经济理论、样本数据、检验方法并不是恰好吻合的,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中需要深入探索其中的复杂性。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仇焕广  蔡亚庆  白军飞  
文章认为,山东和陕西是中国重要的苹果生产区域,两省苹果产业的发展历程带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由于初始条件的差异,两个地区的苹果产业分别走出了"出口导向"和"加工导向"两种路径,并且这种分化随着市场的演化发展不断自我强化,最终导致两省苹果产业无论在投入产出还是销售渠道方面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色。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路径依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发展路径的"锁定"也对产业长期发展产生制约。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乔一康   冯晓  
现今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经贸摩擦导致对外贸易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要求,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文章以此为视角,通过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外贸易和政策因素,分析我国2012—2018年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分析发现,东北地区第一和第三产业仅受到国内循环的促进,第二产业仅受到国际循环的促进,而地区消费则阻碍了第二产业发展;东部地区第一产业仅受到国内循环的影响,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则已完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中;中部地区产业发展未能有效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中,仅第三产业受到资本的促进,消费和对外贸易对其产业发展没有明显的影响;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已基本参与到“双循环”之中,但较弱的消费潜力对产业发展造成了阻碍。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骆祚炎  蒋颖  曾卓  
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异性是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重要内容。一些文献验证我国货币政策存在非对称性。但是这些文献大多是从单个变量的冲击来进行分析。本文借助一般均衡DSGE模型,从金融加速器的视角分析货币政策区域差异化的机理,并在实证检验我国金融加速器效应存在区域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异化构想。本文实证分析表明,信贷和利率对产出和投资的冲击效应,在西部地区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信贷对消费的冲击效应较强,但各地区差异相对较小;利率对消费的冲击效应西部地区最大。本文认为,考虑到货币政策的统一性,货币政策可以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唐松  
区域产业品牌已成为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要素之一。笔者基于利益主体行为博弈视角对差异化路径下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战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市场主导型路径下,各主体在区域产业品牌投入上存在互补性,产业集聚虽然会降低单个企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投入,但却会促进整体企业和政府加大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投入,对企业征税税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在政府主导型路径下,地方政府在区域产业品牌建设上的效率越高、外部性越大、产业集聚程度越高以及市场需求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敏感度越大,则政府建设区域产业品牌的力度越大。因此,各地区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发展路径建设区域产业品牌。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黎明  
我国金融改革虽然成效显著,但仍未突破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发展路径,并在存款利率等方面形成新的金融压抑,存贷款利差扩大不利于银行创新改革,成为利率市场化的阻碍因素。运用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理论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指出在实行赶超型金融发展战略中,为不被旧的路径锁定,使利率市场化顺利进行,减少金融改革中银行业的风险,必须在既有路径中边发展、边修正改造,调整金融结构,变银行主导型为资本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政府在金融活动中的职能也应及早转变,促使政府主导的供给型金融向市场主导的需求尾随型金融转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