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90)
2023(6114)
2022(5281)
2021(5022)
2020(4257)
2019(9473)
2018(9351)
2017(17037)
2016(9732)
2015(10931)
2014(11010)
2013(10684)
2012(10152)
2011(9082)
2010(9125)
2009(8461)
2008(8220)
2007(7148)
2006(6573)
2005(6022)
作者
(27079)
(22562)
(22197)
(21224)
(14437)
(11131)
(10363)
(8577)
(8527)
(8181)
(8000)
(7580)
(7402)
(7118)
(6930)
(6886)
(6759)
(6726)
(6620)
(6494)
(5820)
(5418)
(5335)
(5243)
(5069)
(4999)
(4984)
(4966)
(4612)
(4550)
学科
(36752)
经济(36705)
管理(21661)
(20564)
(15341)
企业(15341)
方法(13561)
(12755)
地方(12513)
中国(10519)
业经(10007)
数学(9825)
数学方法(9637)
农业(9062)
(8476)
理论(8351)
(7268)
(6594)
教育(6262)
(6168)
(5896)
贸易(5887)
(5601)
环境(5538)
地方经济(5146)
(5011)
(4926)
银行(4917)
(4848)
金融(4845)
机构
学院(129401)
大学(128543)
研究(46580)
(45174)
管理(45080)
经济(43903)
理学(37451)
理学院(36861)
管理学(36031)
中国(35769)
管理学院(35756)
科学(30008)
(29079)
(23281)
(23239)
(23117)
(22985)
师范(22760)
中心(22550)
(21748)
研究所(21015)
业大(18770)
师范大学(18480)
(18473)
北京(18181)
农业(18135)
(17163)
财经(16470)
(16170)
(14676)
基金
项目(84639)
科学(65488)
研究(63317)
基金(58872)
(51626)
国家(51109)
科学基金(43006)
社会(38977)
社会科(36749)
社会科学(36740)
(34460)
基金项目(31381)
教育(28702)
(28604)
自然(27452)
自然科(26751)
自然科学(26746)
编号(26603)
自然科学基金(26253)
资助(24024)
成果(22050)
(19667)
重点(19281)
课题(19141)
(17410)
(17006)
(16046)
创新(15813)
科研(15803)
发展(15650)
期刊
(58618)
经济(58618)
研究(39872)
中国(30540)
(21868)
学报(21141)
教育(19683)
科学(19477)
(16819)
管理(16631)
大学(15996)
农业(15072)
学学(14356)
(11493)
金融(11493)
技术(11396)
图书(10576)
业经(10286)
(9184)
资源(8468)
书馆(8364)
图书馆(8364)
问题(8276)
(8267)
经济研究(7685)
财经(7593)
(7455)
(7326)
(6797)
(6482)
共检索到2110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高跃丹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最早成书、最早出现英译文献的古典小说,其英译与传播研究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交流有着重要意义。1905年,英国汉学家斯蒂尔出版的《舌战》让《三国演义》英译文献流布进入单行本时代。然而长久以来,斯蒂尔其人其作相关研究暂付阙如,本研究旨在弥补这一缺失,发掘斯蒂尔英译《三国演义》的价值。文章借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广泛搜集第一手英文文献,以斯蒂尔《舌战》英译活动为起点,从其来华背景、译本特色和译本传播与流布等方面,深入探讨《舌战》的英译与传播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启示。斯蒂尔《舌战》译本语言简洁明了,凸显中国文化异质性;译者还刊登广告、发表书评,积极推动提升英译与传播效果。然而译作在西方的流布较为零散,这受到该作品的节译形态、译者惯习和社会资本影响。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王烟朦  孙显斌  
文章基于甄选的《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选目,梳理1921年前的中国古代科技典籍早期英译文献。根据爬梳到的36种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的55部英译文献,相关英译肇始于1736年,翻译重心呈现出从注重科学性到人文性,再到科学性的回归,又表征为版本考究不足、传教士译者主导、在中国与英国及其殖民地集中出版的特征。这些英译文献助推了欧洲近代科学和社会变革、东学西渐和英美汉学的发展,为李约瑟及其之后的中国科技史研究者提供了知识参照。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星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文章基于语料库的视角,选取《三国演义》罗慕士英译本为语料,CLOB小说语料库为参照语料库,利用Word Smith 6. 0以及Antconc 3. 2语料库检索软件从词汇和句子层面进行量化统计,进而对文学作品译者风格和译者特点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研究发现,《三国演义》罗慕士英译本译文在词汇、句子等方面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反映了罗慕士的翻译风格。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苏华  孙萃英  
在文化强国战略引领下,我国既要注重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引进,又要在高校教育中传播"中华文化走出去"观念,让世界领略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在此背景下,以传统文化推介作为突破口,将戏剧的译介作为推动中华文化进一步传播的主要手段,是一项非常有文化交流意义、值得持续推进的工程。然而,在跨语言文化交流中,文化信息的传递需要通过翻译的手段实现。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英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内容涉及国家民族、历史地理、习俗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思维模式等方面。不同的国家或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客观存在,这些差异与中国典籍的英译效果关系密切,必须受到翻译者重视。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处事原则和习俗禁忌等方面阐述中西文化差异,以龙、颜色和敬老等常见的中国典籍内容为例,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在中国典籍英译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旨在强调中国典籍英译过程中文化差异视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淑玲  孔德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深刻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特别强调:"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鄢婧莉  王红  
针对英国汉学家格雷厄姆(A.C.Graham)提出的汉籍英译只能由母语为英语的译者"译入",而不能由母语为汉语的译者"译出"这一观点,我们给予了实证性的反驳。我们选取了理雅各,辜鸿铭,威利,赖波和夏玉和翻译的《论语》的4个译本,在词汇和句子层面上分析了这4个译者的文体特征和翻译策略和并对其进行了对比解读。最后得出结论:中外译者翻译风格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丰富了对汉语典籍的阐释。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杜邦晓  张昊  
中国三峡南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三峡南亚)是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和三峡国际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南亚地区的投资平台,2016年以来,在投资建设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项目过程中,注重通过各种渠道和载体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三峡集团企业文化,抓实项目跨文化管理,提升公司在国际市场的文化软实力。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尚巾斌   唐家扬  
文章以《赤壁赋》3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词汇层面比较了各译本对社会文化、物质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以及语言文化缺省的补偿程度,总结了汉语典籍英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总体原则:译者应深刻理解和把握原语与目标语文化内涵;典籍英译意在传播文化,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补偿并不意味着要消除文化异质性;译者要本着“不增不减”的翻译补偿原则,在准确传达原语信息的同时尽量保留原语文本中的文化内涵。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志武  
《三国演义》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小说着力表现的是曹操、诸葛亮、司马懿这三个接力式的人物,他们是三国这段历史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强者,其他人物都直接间接地陪衬或烘托这三个人物。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卢军羽  刘宝才  
中国瓷器的生产历史就是一部窑场的变迁史,向域外读者译介中国陶瓷典籍和传播中国悠久的窑炉文化,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任务。中国陶瓷典籍中的窑名可分为三类:地名窑、人名窑和功能窑。窑炉文化具有系统性,且窑名属陶瓷行业术语,因此窑名的翻译应遵循系统性和可辨性原则,但具体翻译方法因窑名的不同类别而异。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许豪  
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给翻译研究的启示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要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然而要实现译文文本的意义,译者对译语读者期待视野的重构也同样重要,这在典籍英译中尤为突出。重构读者的期待视野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对文本进行信息补充,产生的信息即为副文本。文章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从期待视野和视野融合两个角度出发,结合副文本理论和深度翻译,探索典籍英译文本意义实现的模式,并结合黄继忠《论语》英译本,验证接受美学与副文本理论、深度翻译方法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明薇  
中国绘画美学以"蒙养"和"氤氲"为基本原则。"氤氲"是画论典籍中的核心概念,也是画论典籍翻译的难点之一。在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撰写的《石涛画语录》中,"氤氲"二字既有"影"和"气"之义,亦是石涛绘画理论中的术语,英译时应根据语境和画论专业知识详加辨析,选取最佳的翻译策略。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凤丽  王春刚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要不断提高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就应该了解中华文化传播的现状以及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总结经验教训,激发国人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寻找能够拓宽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媒介及渠道,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站稳脚跟。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姚志文  
中国崛起是多元现代性成功的历史实证,它不仅是民族国家的崛起,也是一种轴心文明的复兴。西方现代性全球化的后果是形成了以民族国家为核心的世界霸权体系,建立在文化霸权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普世主义日益把西方文明引向同其它文明的冲突。中国崛起为世界秩序的重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文明的对话,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将为人类通向历史目标的新轴心时代贡献价值精神的创造。基于文明视角思考中国崛起的国家战略,应该将道德崛起作为中国崛起的根本支撑,文明对话是中国实现道德崛起的有效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