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01)
- 2023(9874)
- 2022(8945)
- 2021(8499)
- 2020(7038)
- 2019(16490)
- 2018(16433)
- 2017(32053)
- 2016(17394)
- 2015(19614)
- 2014(19620)
- 2013(19503)
- 2012(17745)
- 2011(16001)
- 2010(15858)
- 2009(14068)
- 2008(13430)
- 2007(11487)
- 2006(9875)
- 2005(8581)
- 学科
- 济(67914)
- 经济(67843)
- 管理(48924)
- 业(46479)
- 企(38806)
- 企业(38806)
- 方法(34383)
- 数学(30102)
- 数学方法(29801)
- 财(17629)
- 农(17591)
- 贸(17442)
- 贸易(17437)
- 中国(17089)
- 易(17058)
- 学(14849)
- 业经(14526)
- 地方(13695)
- 出(12311)
- 农业(11685)
- 理论(11218)
- 技术(11080)
- 和(11006)
- 制(10862)
- 务(10627)
- 环境(10563)
- 财务(10562)
- 财务管理(10541)
- 企业财务(9949)
- 教育(9537)
- 机构
- 大学(244194)
- 学院(241273)
- 管理(99793)
- 济(95230)
- 经济(93201)
- 理学(87370)
- 理学院(86434)
- 管理学(85008)
- 管理学院(84576)
- 研究(78644)
- 中国(56946)
- 京(51840)
- 科学(49912)
- 财(42151)
- 所(39035)
- 农(38175)
- 业大(37526)
- 研究所(35860)
- 中心(35433)
- 财经(34563)
- 江(33611)
- 北京(32552)
- 经(31590)
- 范(31434)
- 师范(31164)
- 农业(29972)
- 院(28850)
- 经济学(28348)
- 州(27580)
- 财经大学(25985)
- 基金
- 项目(172481)
- 科学(135055)
- 研究(125768)
- 基金(125457)
- 家(108983)
- 国家(108112)
- 科学基金(93060)
- 社会(78289)
- 社会科(74222)
- 社会科学(74202)
- 基金项目(67381)
- 省(66961)
- 自然(61486)
- 自然科(60052)
- 自然科学(60036)
- 自然科学基金(58957)
- 教育(57297)
- 划(56251)
- 资助(52153)
- 编号(51192)
- 成果(40828)
- 部(38270)
- 重点(37956)
- 发(36099)
- 创(35853)
- 课题(34574)
- 创新(33396)
- 科研(33183)
- 教育部(32859)
- 大学(32435)
共检索到3415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胡春水 王金元 熊芳芳
利用生产型试验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对比分析方法, 对采后油茶果进行了研究, 制定了油茶果采后处理新工艺。结果表明: 采后油茶果在堆沤过程中, 油脂含量下降; 按新工艺生产比按原工艺生产的出油率提高了12 % 以上, 处理成本仅增加3-0 元·t - 1 , 且操作简单, 容易在生产中推广。表5 参5
关键词:
油茶 果实 工艺 出油率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黎章矩 华家其 曾燕如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果实、种子含油率(出油率)是油茶的重要经济性状。多年多点的调查和采样分析表明,影响油茶含油率的因素有遗传品质、种子成熟度、结果数量和油茶林地的成土母质。实生繁殖的油茶林内个体之间果实、种子的含油率变异大而且相对稳定;种子充分成熟是采种的最适期;对果实及种子含油率影响最大的因子是结果多少,结果越多,含油率越低;果实发育期的气候条件与含油率之间,除个别极端干旱年度外,未见有显著相关;首次发现分布于石灰土和含钙丰富的紫砂土上油茶种子含油率相对较高,与国内外有关油料作物(树种)喜钙的结论相一致。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姚小华 王开良 黄勇 任华东
以小果油茶全分布区的15个居群为试验材料,分析其种仁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12个性状的变异状况。结果表明:小果油茶种仁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性状变异类型较为丰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但不同性状的变异水平相差较大。除了西南地区5个居群外,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12个性状在其它居群的多重比较中呈显著差异。除了含油率在居群间的变异略大于居群内外,脂肪酸各组分性状主要变异存在于居群内,且居群内变异远大于居群间变异。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到综合得分值来评价居群品质水平,结果表明福建漳浦居群综合得分值最高,即品质水平最佳,其次为福建闽清,其余居群排序依次为江西宜春、广西融水、福建建宁、贵州黎平、广西龙胜、广西三江、湖南通道...
关键词:
小果油茶 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 变异 评价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伟 陈世品 陈辉 刘玉宝 杨志坚 林文俊 马良
对福建省5个主要油茶产区的土壤养分、油茶产量和种仁含油率进行了调查和测定,结果表明:(1)样地间p H值差异最小,其他土壤养分差异明显,种仁含油率的差异较小。(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养分相互关系紧密,有非常明显的协同与拮抗作用,油茶产量与种仁含油率的负相关系数达到-0.67。(3)通径分析表明土壤中有效Fe、水解性N、速效K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大、中量元素对油茶产量较大的正向直接通径效应是微量元素的间接通径效应累积的结果,回归分析表明全K、有机质、有效Fe与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的主要结果基本一致。(4)含油率受土壤养分的影响较小。应根据油茶林本底营养和需肥特性制定...
关键词:
油茶 土壤养分 产量 种仁含油率 相关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立君 周健
油茶作为中国的特产,其深加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测定了油茶蒲水份含量75%左右,油茶籽的水份含量56%左右,油茶果的比热容为2.1~2.5J/g℃。探讨了在微波作用下,油茶蒲裂纹的主要形式有十字型、近1200分开型等,并计算了其临界断裂强度因子与刚度的关系。理论和实践证明,自然形状导致油茶蒲裂纹的位置是在油茶籽最凸起处,因为纤维组织最薄弱,微波作用下油茶果的最初裂开点是其自然采摘最下端。
关键词:
油茶 微波 爆壳 裂纹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亚 袁德义 刘东明 范晓明 高超
以2个8年生攸县油茶优良无性系为试材,研究了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去雄不授粉及自然授粉四种授粉方式对其坐果率、落果动态及果实生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攸县油茶不同授粉方式的坐果率有差异,坐果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异花授粉>自然授粉>自花授粉>去雄不授粉。四种授粉处理的落果高峰期均出现在授粉后两个月内,其中以去雄不授粉落果率最高,异交落果率最低。果实横、纵径生长规律均呈现单"S"曲线,授粉4个月以后,异花授粉处理果实的横、纵径均大于其他3个处理。
关键词:
攸县油茶 授粉 坐果率 落果 果实生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余优森 任三学 谭凯炎
选用普通油茶含油率品质气象研究模式,计算分析了我国亚热带油茶主产区含油率的水平与垂直分布,进行了含油率品质气候区域和优质气候层带划分
关键词:
油茶,含油率,区域划分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曾燕如 黎章矩
花期气候条件是影响油茶Camellia oleifera开花授粉和翌年产量的主导因子之一。1978-1984年,在浙江省临安市、龙游县的研究表明,日平均气温5℃以上的无霜晴天,人工授粉可以坐果,8℃以上授粉媒介正常活动可以自然授粉,中早花类型在日平均气温8.8~16.0℃时坐果率最高。影响明显的气候因子是降雨和霜冻:降雨只影响雨日的开花授粉,对雨前授粉超过6h和雨后开的花影响不大;霜冻危害重时间长,是油茶花的最大杀手。受气温和霜冻的综合影响,随着花期推迟,坐果率逐渐下降,12月(浙江北部11月下旬)以后开的花坐果率极低。观察发现,在天然油茶群体中有抗冻的植株存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磊 卢凤来 刘金磊 刘幼娴 宋云飞 李典鹏
采用乙烯利处理的方法对采收季节后期无法自然成熟的罗汉果苦果进行采后处理研究,以实现对罗汉果苦果废物利用。采摘20、30、40 d果龄的罗汉果,进行温度、乙烯利用量、放置时间对罗汉果催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罗汉果苦果催熟的最佳条件为:30日龄以上的罗汉果、0.1%~0.2%乙烯利浸泡2 min、室温15℃以上放置2~4周,70%的果实在试验结束时表现出全面成熟。说明使用乙烯利催熟罗汉果苦果的方法是可行的。
关键词:
罗汉果 苦果 乙烯利 催熟 皂苷含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亚萍 聂小安 姚小华 常侠
研究了油茶籽残饼油制备生物柴油碱催化酯交换反应动力学过程,探索了反应动力学因素醇油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生物柴油得率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油茶籽残饼油酯交换反应的理想条件为:反应温度70℃,醇油物质的量比为6∶1,催化剂用量为油质量的0.6%,反应时间90 min;此条件下生物柴油得率为94.43%。经权威机构检测,所制得生物柴油主要性能指标完全符合国家标准GB/T 20828—2007,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油茶 残饼油 生物柴油 酯交换反应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隆升 陈永忠 许彦明 彭映赫 彭邵锋
为了掌握油茶"大小年"现象的成因,为油茶的花果平衡调控技术提供依据。研究了5年生、9年生2种不同林龄油茶花、果及春梢生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花芽数与当年春梢数呈正相关,其中5年生林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当年的植株产果量、座果率呈负相关,其中5年生林分别呈显著(p<0.05)、极显著(p
关键词:
油茶 花果 春梢 相关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高自成 李立君 刘浩
随着油茶品种的优化和种植的规范化,油茶果机械化采摘成为必然,研制油茶果采摘机成为林业机械的一个新领域。油茶果收集装置是油茶果采摘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实验的基础上,对3种物料收集输送方式:螺旋输送、正压气力输送和负压气力输送进行了分析比较,确定负压收集输送方式为油茶果采摘机的物料收集装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彭继庆 曹福祥 范海燕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博白大果油茶2个天然种群和2个人工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表明博白大果油茶种水平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种群的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种群间分化程度比较低,各个种群沿着共同方向进化。种群间基因流(Nm)为1.195 4,大于1,足以抵制遗传漂变的作用。聚类分析表明人工种群引种于广西江宁。人工种群和天然种群相比,遗传多样性水平略有降低,但总体差别不大,说明人工种群已经适应了栽培地的气候特征。
关键词:
博白大果油茶 遗传多样性 ISSR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葛晓宁 钟秋平 罗帅 曹林青 郭红艳 袁婷婷 周幼成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外源GA_3对油茶开花过程中花器官内源激素及坐果率的影响,分析油茶花器官内源激素与坐果率的相关性,探究促进油茶坐果的最佳外源GA_3浓度,为油茶高产栽培和科学管理提供技术依据。[方法]以9年生‘长林4号’油茶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对植株叶面分别喷施100、200、300、400、500 mg·L-1外源GA_3,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分析不同浓度外源GA_3对油茶花器官内源激素及坐果率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在试验水平范围内,喷施低浓度外源GA_3有利于提高油茶坐果率,最佳喷施浓度为66.69 mg·L-1。喷施低浓度的外源GA_3使油茶雌蕊内源ABA含量降低,雄蕊AB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雌雄蕊ZR、GA_3含量升高,雌雄蕊IAA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初萎时期雌蕊ABA与坐果率呈显著负相关(P
关键词:
油茶 GA3 坐果率 内源激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何立红 李志文 刘劲军 司嘉怡 曾爱平
油茶是指种子含油率较高、且有一定栽培经营面积的山茶属(Camellia)植物的总称,目前已知全世界有280种,其中238种分布在我国(张宏达,1998)。油茶作为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已有2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庄瑞林,2008),与油橄榄(Olea europaea)、油棕(Elaeis guineensis)、椰子(Cocos nucifera)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油茶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4个省(市、区),总面积约有400万hm2,资源总量约占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