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84)
2023(9312)
2022(8448)
2021(8050)
2020(6737)
2019(15834)
2018(15841)
2017(31295)
2016(17098)
2015(19145)
2014(19181)
2013(19139)
2012(17557)
2011(15490)
2010(15304)
2009(13859)
2008(13189)
2007(11315)
2006(9702)
2005(8381)
作者
(49966)
(41299)
(41235)
(39146)
(26459)
(19932)
(18585)
(16515)
(15785)
(14719)
(14238)
(13895)
(13096)
(13096)
(12834)
(12761)
(12427)
(12299)
(11807)
(11613)
(10518)
(10090)
(9885)
(9288)
(9281)
(9274)
(9264)
(9065)
(8476)
(8205)
学科
(67152)
经济(67081)
管理(46935)
(45025)
(37015)
企业(37015)
方法(33690)
数学(29512)
数学方法(29214)
(17351)
(16190)
中国(16181)
(16071)
地方(14472)
业经(13988)
农业(12006)
(11346)
贸易(11339)
理论(11086)
(10991)
(10807)
环境(10408)
技术(10326)
(10184)
(10159)
财务(10127)
财务管理(10110)
企业财务(9539)
教育(9087)
(9056)
机构
大学(238756)
学院(236689)
管理(96383)
(90778)
经济(88774)
理学(84546)
理学院(83615)
管理学(82136)
管理学院(81740)
研究(78629)
中国(55957)
科学(51798)
(50984)
(41513)
(40076)
(39960)
业大(39114)
研究所(36986)
中心(34970)
(33087)
农业(32820)
财经(32801)
北京(31800)
(30495)
师范(30177)
(29917)
(28684)
(27139)
经济学(26493)
技术(25612)
基金
项目(170242)
科学(132673)
基金(123240)
研究(121827)
(108166)
国家(107303)
科学基金(91742)
社会(74678)
社会科(70681)
社会科学(70663)
(67001)
基金项目(66411)
自然(61799)
自然科(60347)
自然科学(60333)
自然科学基金(59233)
(56320)
教育(55353)
资助(51184)
编号(49553)
成果(39553)
重点(37702)
(36865)
(35880)
(35320)
课题(33636)
科研(33159)
创新(32922)
计划(31646)
大学(31589)
期刊
(94864)
经济(94864)
研究(67596)
学报(42187)
中国(40716)
科学(37430)
(37314)
管理(34201)
大学(31124)
学学(29443)
(28901)
农业(26558)
教育(25121)
技术(19975)
(16303)
金融(16303)
业经(15367)
财经(15121)
经济研究(15114)
图书(13422)
(12984)
(12758)
科技(12406)
问题(12370)
理论(12353)
技术经济(11585)
业大(11544)
实践(11519)
(11519)
(11173)
共检索到3305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严东辉  陈昌洁  Martin Shapiro  
荧光增白剂是生物防治研究中最近发现的一类能显著提高昆虫病毒杀虫能力、加快病毒致死昆虫速度、提高昆虫病毒对紫外光的保护作用的化学因子。林间增加效果明显而稳定。荧光增白剂可发展成为有效提高和改善昆虫病毒制剂持续控制农林害虫的重要助剂。虽然荧光增白剂能显著增强昆虫病毒毒力的机理还不清楚 ,但该机理的阐明可以为生物防治农林害虫提供新的途径甚至理论。本文综述了近 1 0a来国外在应用荧光增白剂提高昆虫病毒毒力和实际应用防治农林害虫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荧光增白剂能扩大病毒的宿主范围 ,改变昆虫病毒感染宿主的途径和诱发昆虫病毒潜伏侵染的推论。对荧光增白剂应用中的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袁哲明  游兰韶  
从亲本病毒及其启动子的选择 ,外源毒素基因、昆虫专性激素和酶基因、增效基因、标记基因、宿主反义RNA基因的引入 ,病毒自身基因的修饰以及重组病毒的安全性等方面综述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涛  王俊平  李淑文  周洪旭  李国勋  
离体和活体处理粘虫幼虫围食膜后,通过SDS-PAGE分析其围食膜蛋白条带的变化、观察其形态学特征、生物测定等方法研究了荧光增白剂FB28和棉铃虫颗粒体病毒增效蛋白(En-Ha)对粘虫幼虫围食膜的破坏作用及其对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MsNPV)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FB28离体处理围食膜能够解离大部分围食膜蛋白,幼虫摄取含有1%FB28的饲料4 h后,围食膜破裂,呈现出蓝色的荧光,高分子量蛋白条带消失。En-Ha离体处理围食膜,能够降解高分子量蛋白,出现高分子量蛋白条带消失,低分子量蛋白条带出现的现象;幼虫摄取含有9μg/mL En-Ha饲料7 h后,围食膜极易断裂,高分子量蛋白条带消失。经过一段...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唯一  张永安  唐明  王玉珠  曲良建  薛建杰  
The combinations of Hyphantria cunea NPV(HcNPV) and three different fluorescent brighteners BA,VBL,CBS-X were added to the artificial diet and the influence of synergists in concentration 25 ℃ and 14L/10D(h).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uorescent brighteners BA and VBL had higher insecticidal activ...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高鹏  段立清  宫玉艳  杨帆  孙彦宏  
为探索荧光增白剂Tinopal LPW对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dNPV)的增效机制,明确寄主植物、LdNPV地理品系对舞毒蛾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的影响,用Tinopal LPW,LdNPV3种不同地理品系(LdNPV-H品系、LdNPV-D品系、LdNPV-J品系)以及它们的混合液共6个处理,蒸馏水及Tinopal LPW2个对照,分别处理以青杨、华北落叶松和山杏为寄主植物的舞毒蛾5龄幼虫。在处理后12,24,48,72,96h测定舞毒蛾5龄幼虫血淋巴酚氧化酶(PO)比活力,每处理30头5龄幼虫,重复3次。结果表明:寄主植物对舞毒蛾5龄幼虫血淋巴PO比活力的影响差异显...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国洲  王亚维  徐汉虹  赵善欢  
采用生理生化技术 ,就 β-谷甾醇、瑞香亭以及狼毒色原酮 3种化合物对菜粉蝶 5龄幼虫生理生化的指标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在整体糖原含量而言 ,β-谷甾醇提高了其含量 ,狼毒色原酮降低了其含量 ,瑞香亭对其无显著影响 ;就血淋巴糖含量而言 ,β-谷甾醇与瑞香亭提高了其含量 ;狼毒色原酮对其无显著影响 ;就蛋白质含量而言 ,β-谷甾醇、瑞香亭以及狼毒色原酮都降低了其含量 ;就中肠的酯酶活力而言 ,β-谷甾醇与狼毒色原酮提高了其活力 ,而瑞香亭降低了其活力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高瑞桐  冯秀丽  沈波  胡殿芹  李永志  刘全会  李国宏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Xylotrechus rusticus,Potosia (Liocola) brivitarsis and 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 adults were controlled by injecting 0.8 mL imidacloprid per centimeter DBH on willow, poplar and elm trees in the field.Result showed that 285 adults of A.glabripennis were killed on 15 willow...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贵成  于在林  吴燕  
应用AciNPV杀虫剂防治杨尺蠖,在地面或空中使用高容量、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洒,均能引起病毒流行病的发生。应用当年,杨尺蠖的种群密度可降低85%~96%。喷洒剂量地面最适为3.0×1011~6.0×1011PIB/hm2,不能低于2.03×1011PIB/hm2;飞机超低容量为3.75×101PIB/hm2,不能低于1.88×1011PIB/hm2。隔带喷洒可降低飞行作业费63.8%。防治适期以1~2龄幼虫占85%左右为最好。防治3~4龄幼虫应加大用量1倍,但保叶效果极差。喷洒时间在16:00以后为好,可避免阳光对病毒的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曲良建  张永安  王玉珠  郎杏茹  
用不同浓度的HaNPV病毒感染3龄棉铃虫幼虫并分别收集不同处理的存活试虫进行室内传代饲养。结果表明,病毒对寄主昆虫不仅具有直接致死作用,而且对蛹质量和化蛹均有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对亲代和子一代的寄主昆虫。同时,通过PCR技术,从子一代的幼虫和蛹中成功检测到该病毒,从而在分子水平上证明了病毒能够经过亲代传递到子代的种群中。这对病毒的高效利用和害虫的持续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玲玲  樊虹  徐艳玲  张涛  秦利  
利用昆虫病毒防治害虫是生物防治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针对昆虫病毒的作用机制、后效作用以及重组昆虫病毒和昆虫病毒感染增效物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志祥  程东美  徐汉虹  吴毓林  尹标林  陈立  杨晓云  
2′,3′,22,23-四氢印楝素A和22,23-二氢印楝素A是印楝素A氢化加成产物。处理后24 h,2′,3′,22,23-四氢印楝素A、22,23-二氢印楝素A和印楝素A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AFC50值分别为6.55μg/mL、2.89μg/mL和0.87μg/mL,处理后48 h,分别为12.61μg/mL、8.01μg/mL和1.81μg/mL。处理后24 h,3μg/mL 2′,3′,22,23-四氢印楝素A、22,23-二氢印楝素A和印楝素A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拒食率分别为63.74%、80.77%和85.33%;5μg/mL 2′,3′,22,23-四氢印楝素A、22,23-二氢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爱芝  韩松  梁九进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粗缩病,采用内吸性杀虫剂拌种防治介体昆虫的方法控制玉米粗缩病。结果表明:利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有效成分)2.1~2.8 g拌1 kg种子,对玉米灰飞虱的防治效果为73.90%~83.98%,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效果喇叭口期为85.35%~87.05%,收获期为72.15%~73.18%;用吡虫啉(有效成分)2.8~3.5 g拌1 kg种子对玉米灰飞虱的防治效果为60.42%~83.18%,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效果喇叭口期为84.10%~87.61%,收获期为72.35%~74.34%;与空白对照相比小区产量增加了36.38%~38.06%。而且拌种对种子无害,各药剂拌种处理的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克忠  张永安  朱长进  王登元  王玉珠  曲良建  
This paper reported the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five synthetic philanthotoxin analogs.Trials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 indicated a certain level of activity on poisoning and inhibiting emergence rate.The LC_(50) of compound 1 on Ectropis obliqua was 8.987?10~3 mg?L~(-1).At the 8?10~3 mg?L~(-1) dos...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永宏  张强  张兴  
【目的】研究嗜线虫致病杆菌X.nematophilaYL001(YL001菌株)和伯氏致病杆菌X.bovieniiYL002(YL002菌株)发酵物的杀虫活性,为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生物农药的开发和抗虫基因工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注射法、浸液法及小叶碟添加法,分别测定了YL001和YL002菌株发酵无菌滤液,对大蜡螟、粘虫、小菜蛾及棉铃虫的血腔毒性及毒杀、生长抑制和拒食活性,并对其特性进行了初步检测。【结果】YL001和YL002菌株无菌滤液对大蜡螟和粘虫5龄幼虫均具有较高的血腔毒性,用其不同培养时间的无菌滤液处理大蜡螟和粘虫,48 h后大蜡螟的死亡率均为100%,粘虫的死亡率随共生菌...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黄锋涛  熊海林  曹胜波  熊传喜  王敏  王卫民  吴兵  刘玉林  刘学芹  
为构建基于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CCV新型亚单位疫苗,将CCV的囊膜蛋白基因ORF6克隆至杆状病毒转座载体pFastBacTM 1质粒中,并将阳性重组转座质粒转化进含穿梭载体Bacmid的感受态细胞DH10Bac中,获得重组子rBacmid-ORF6。在脂质体介导下将该重组子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AC-ORF6。AC-ORF6感染的sf9昆虫细胞,经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可见重组杆状病毒呈多粒包埋,经间接免疫荧光、Western-blotting检测,CCV的ORF6蛋白可以在感染了AC-ORF6的sf9细胞中表达。研究表明,获得了插入ORF6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并且该基因可以在重组杆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