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57)
- 2023(13036)
- 2022(10418)
- 2021(9369)
- 2020(7450)
- 2019(16464)
- 2018(15929)
- 2017(30253)
- 2016(16204)
- 2015(18086)
- 2014(17966)
- 2013(17869)
- 2012(16602)
- 2011(14698)
- 2010(15242)
- 2009(14125)
- 2008(14244)
- 2007(13173)
- 2006(11953)
- 2005(11417)
- 学科
- 业(81177)
- 济(80148)
- 经济(80064)
- 企(74322)
- 企业(74322)
- 管理(64009)
- 业经(30693)
- 方法(26836)
- 农(26816)
- 财(24836)
- 中国(22871)
- 技术(21881)
- 地方(20236)
- 农业(20114)
- 务(18703)
- 财务(18672)
- 财务管理(18655)
- 数学(18555)
- 数学方法(18413)
- 企业财务(17676)
- 制(15859)
- 和(15046)
- 策(14868)
- 理论(14650)
- 划(14140)
- 技术管理(13006)
- 贸(12865)
- 贸易(12850)
- 发(12623)
- 体(12551)
- 机构
- 学院(242041)
- 大学(230987)
- 济(103674)
- 经济(101668)
- 管理(95455)
- 理学(80319)
- 研究(79991)
- 理学院(79533)
- 管理学(78604)
- 管理学院(78145)
- 中国(63690)
- 财(49799)
- 京(49477)
- 科学(46131)
- 农(40371)
- 所(40299)
- 江(40052)
- 财经(38151)
- 中心(36359)
- 研究所(35702)
- 经(34410)
- 业大(32792)
- 州(31846)
- 北京(31741)
- 农业(31198)
- 经济学(30200)
- 范(29638)
- 师范(29350)
- 院(28992)
- 技术(27939)
- 基金
- 项目(150064)
- 科学(120000)
- 研究(116253)
- 基金(106407)
- 家(91037)
- 国家(90073)
- 科学基金(78912)
- 社会(74704)
- 社会科(70935)
- 社会科学(70919)
- 省(62718)
- 基金项目(55760)
- 教育(52302)
- 划(50121)
- 编号(47896)
- 自然(47846)
- 自然科(46748)
- 自然科学(46739)
- 自然科学基金(45956)
- 资助(41721)
- 发(38765)
- 成果(37675)
- 创(36016)
- 业(35955)
- 课题(34060)
- 重点(33875)
- 创新(32734)
- 部(32195)
- 发展(31947)
- 展(31371)
- 期刊
- 济(129591)
- 经济(129591)
- 研究(75885)
- 中国(55396)
- 管理(43098)
- 财(41367)
- 农(40011)
- 科学(31477)
- 学报(30579)
- 教育(29297)
- 农业(27826)
- 技术(27591)
- 融(24916)
- 金融(24916)
- 业经(24579)
- 大学(24253)
- 学学(23079)
- 经济研究(19736)
- 财经(19237)
- 经(16761)
- 业(16678)
- 问题(16237)
- 技术经济(15961)
- 现代(12926)
- 贸(12703)
- 科技(12659)
- 商业(12615)
- 世界(12325)
- 经济管理(11835)
- 财会(11708)
共检索到3881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左愉 ,解保新
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来看,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正属于科研与生产的“结合部”。长期以来,这一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加强企业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企业的技术进步,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而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会制约和阻碍企业的技术进步。三十多年来,在经济建设中我们一直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胡建山
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基本思路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二是内部机制,而内部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一种激发干部职工的责任感,调动积极性的竞争体制。笔者认为,推行企业内部承包,则是一条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的有效途径。企业内部承包,就是把企业对国家承担的经济责任(厂长经营承包的各项指标)进行分解,由企业下属单位及全体职工承担,把职工所得的经济报酬与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紧密结合,从而增强全员的责任感,调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兴元
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分析评价及其对策山东工业大学管理系王兴元一、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及现状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搞活大中型企业对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科技进步是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胡运权 史志成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梦奎
(一) 去年9月中央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如何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问题,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企业改革,整个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是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这说明,党和国家已经把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问题提到了十分突出的地位。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与任
这次会议是继1987年湖南大庸会议,1988年四川广元会议之后,第三次讨论企业技术进步和企业的经济问题。正如刚才宣读的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理事长于光远同志写给与会同志的信中所说的,这三个会是一脉相承,只是名称上有一些变化。湖南大庸的会议名称叫做“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学术讨论会;四川广元会议的名称在最前面加上了“大中型”三个字;这次会议又把广元会议名称中的“经济效益”改为“企业发展”。所以作这样的改动,有两点考虑,一点是从一开始我们就注意研究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问题,但从四川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铁
我国大中型企业成为技术开发主体的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王铁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并被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所证实。我国大中型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主要与这些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有关。使大中型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是完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远德玉,董中保,常向东
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潜力开发与能力发展东北大学,沈阳市科委远德玉,董中保,常向东一、引言所谓技术创新,简单他说,就是指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商品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创新,还应包括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从...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商恩杰 乔国强
搞活大中型企业是提高信贷质量的根本郑州国棉三厂商恩杰,乔国强近几年,很多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底下,以河南省纺织企业为例,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第一,设备落后。郑州几家大纺织厂都是五十年代相继建成的,郑棉三厂上缴的利税相当于国家投入建厂资金的25倍,而企业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戚宁森 屈顺和 刘峰兰
纵观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最显著的特点是经济竞争的焦点日益集中到科学技术上,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谁重视科技,谁就掌握了经济的主动权;离开了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只能停滞在低层次上徘徊。我们根据大中型企业技术进步中存在的一些难点,试就税收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搞活大中型企业做初步探索。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董中保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由于国有大中型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而使其在改革的进程上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魏廷
经过十年改革,目前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大中型企业中,技术开发机构迅速增多,技术开发的经费逐年上升,技术开发成果也越来越多,在这之中表现最突出的是技术开发的周期迅速得到缩短。过去,我国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开发周期相当长,以机械设备为例,一般开发要用10年时间,复杂的电子产品的研制周期甚至长达十几年,甚至有二十年一贯制的说法。近年来,开发周期得到了迅速的缩短,大多数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戴庆华 张辅群 牟永红
在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化,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本文从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部动力机制,促进企业技术开发体系建设,处理好独立研究开发和借助于外力开发的关系,发挥政府作用并规范政府行为等方面,论述了大中型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问题。
关键词:
企业技术中心 必然要求 建立 完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许质武
推进技术进步与深化体制改革,是振兴我国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事。也是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两项重大任务。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强调:“要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由此可见,这两大任务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大中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据统计,目前全国有8000多个大中企业,尽管它们在数量上只占全国工业企业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于吉
一、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 1984年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大中型国有企业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中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共一万多个,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2.5%,而这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5.6%,上交国家利税占60%以上。这些国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