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14)
- 2023(10383)
- 2022(9102)
- 2021(8500)
- 2020(6980)
- 2019(16168)
- 2018(16168)
- 2017(31091)
- 2016(16906)
- 2015(18944)
- 2014(18918)
- 2013(18854)
- 2012(17172)
- 2011(15319)
- 2010(15010)
- 2009(13463)
- 2008(12849)
- 2007(11086)
- 2006(9553)
- 2005(8233)
- 学科
- 济(65663)
- 经济(65597)
- 管理(52243)
- 业(49751)
- 企(41924)
- 企业(41924)
- 方法(32303)
- 数学(27867)
- 数学方法(27569)
- 农(17570)
- 技术(16754)
- 中国(16233)
- 学(15263)
- 财(15103)
- 业经(14896)
- 地方(13153)
- 环境(12750)
- 农业(12111)
- 贸(11700)
- 贸易(11695)
- 理论(11631)
- 易(11364)
- 和(11345)
- 划(10511)
- 务(9972)
- 财务(9907)
- 财务管理(9891)
- 制(9886)
- 技术管理(9596)
- 企业财务(9381)
- 机构
- 大学(239458)
- 学院(238380)
- 管理(99365)
- 济(90599)
- 经济(88545)
- 理学(87003)
- 理学院(86092)
- 管理学(84656)
- 管理学院(84243)
- 研究(77404)
- 中国(54364)
- 京(50885)
- 科学(50749)
- 农(39858)
- 业大(38938)
- 所(38719)
- 财(38244)
- 研究所(35779)
- 中心(34967)
- 江(33161)
- 北京(31998)
- 财经(31668)
- 农业(31416)
- 范(31148)
- 师范(30854)
- 经(28891)
- 院(28250)
- 州(27479)
- 技术(27336)
- 经济学(25827)
- 基金
- 项目(172212)
- 科学(134497)
- 研究(124878)
- 基金(123796)
- 家(108490)
- 国家(107606)
- 科学基金(92353)
- 社会(76840)
- 社会科(72843)
- 社会科学(72821)
- 省(68469)
- 基金项目(66985)
- 自然(61459)
- 自然科(60010)
- 自然科学(59996)
- 自然科学基金(58907)
- 划(57302)
- 教育(56568)
- 编号(50960)
- 资助(50390)
- 成果(39980)
- 重点(38302)
- 部(37160)
- 创(36886)
- 发(36665)
- 课题(34532)
- 创新(34376)
- 科研(32921)
- 计划(31653)
- 大学(31633)
共检索到3317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常硕其 张亚莲 曾跃辉 傅海平 刘红艳 黄仲先
在夏秋季节,通过采用对茶树遮荫处理、改进加工工艺、运用轻修剪调控夏、秋季茶叶产量比例等技术措施提高秋茶产量,实现夏秋茶增值增效.结果表明,遮荫可降低夏秋茶多酚含量,较对照最大降幅为20.56%,增加叶绿素含量,较对照最大增幅为50.93%,酚氨比值降低;长时间鲜叶摊放可提高夏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含量,氨基酸增幅可达11.80%;新工艺加工的秋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叶绿素含量增幅分别为9.15%、9.89%、8.84%和0.83%,夏秋茶感官品质得到提升.修剪调控可提高夏秋绿茶中的秋茶比例,使秋茶增加19.10%.
关键词:
夏秋绿茶 遮荫 茶叶品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龚志华 李丽 陈大海 童奇 邓克尼 肖文军
以绿茶为原料,以传统工业化应用的茶叶浸提方法作对照,在获取绿茶无热浸提对茶叶品质成分的浸出得率可以达到传统水提浸出得率的基础上,通过茶水比与浸提时间的正交试验,从茶叶品质成分浸出得率、产品冷溶性方面,优化筛选了绿茶无热浸提的技术参数.结果表明,增大茶水比、延长浸提时间,绿茶无热浸提的品质成分得率完全可以达到传统浸提的效果.采用茶水比1∶90、1次浸提2.0h是绿茶无热浸提的最优技术参数,水浸出物、氨酸酸、茶多酚、儿茶素、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及咖啡碱的浸出量分别为传统浸提的1.03倍、1.26倍、1.05倍、1.06倍、1.09倍、1.04倍,同时,茶无热浸提液的感官品质及其加工品冷溶性较好.
关键词:
茶叶深加工 绿茶 浸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建安 刘仲华 施兆鹏 王增盛 施玲 陈惠衡
为了提高速溶绿茶品质,改善产品的溶解性能,研究了不同浸提次数对速溶绿茶主要滋味成分含量、茶汤色差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次浸提固形物的得率是第二次浸提的4~5倍,第一次浸提产品的茶汤色泽、感官品质,特别是溶解性方面均明显优于第二次浸提的.采用一次浸提技术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获得优质速溶绿茶产品.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祥文 甘霖
从名优绿茶在贮藏期间的品质劣变机理、名优绿茶贮藏保鲜技术应用现状等方面综述了近 2 0年来名优绿茶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指出了名优绿茶贮藏保鲜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趋势 .
关键词:
名优绿茶 品质劣变 贮藏保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袁林颖 李中林 钟应富 周正科 敬廷桃
分别采用川茶群体种(小叶种)、福鼎大白(中叶种)、蜀永3号(大叶种)3个品种的夏秋季纯鲜叶原料加工颗粒绿茶以及纯鲜叶原料添加春副茶加工颗粒绿茶,对它们的品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以川茶小叶群体种纯鲜叶原料加工的颗粒绿茶综合品质最好,蜀永3号居中,福鼎大白最差;添加春副茶对夏秋季颗粒绿茶的香气和滋味有改善作用,特别是对滋味的改善效果明显。
关键词:
品种 春副茶 夏秋季颗粒绿茶 品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跃斌 蔡利娅 罗理勇 王伟 邓克尼
对龙井、乌牛早、迎霜、萍云11号、福鼎大毫、湘妃翠、茗丰、碧香早等8个茶树品种名优绿茶,采用感官审评、生化成分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方法对其品质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春季以茗丰、萍云11号、迎霜、福鼎大毫名优绿茶品质最好,夏季以湘妃翠、萍云11号、茗丰名优绿茶品质较好.生化成分测定结果表明,春季以福鼎大毫、萍云11号、迎霜、茗丰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为2.83%,2.84%,2.67%,2.66%;儿茶素比值以湘妃翠最低1.477.夏季以湘妃翠、萍云11号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为1.82%,1.81%;儿茶素比值以湘妃翠最低2.199;脂溶性色素测定结果还表明,春茶色泽物质组成差...
关键词:
品种 品质特点 名优绿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萧力争 胡祥文 龚志华 肖文军
以优质绿茶为材料,在-15,0,4℃及室温下贮藏10个月后,进行2个月的货架期贮藏试验.在贮藏前、贮藏10个月、货架期第1个月、货架期第2个月后分别对样品的物理性状、品质成分进行检测,同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优质绿茶在货架期内,物理性状、品质成分、感官品质都逐渐下降或劣变.茶汤亮度L,透光率T640逐渐下降,色泽a,b值逐渐上升;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等含量均下降;氨基酸含量在货架期第1个月有所减少,而在货架期第2个月稍有回升;低温贮藏后的优质绿茶在货架期内的感官品质下降幅度较大.
关键词:
优质绿茶 贮藏 货架期 品质劣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余泽恩 丁仕华 梁青青 刘帆 李兆鹏 王衍成 郝若诗 黄业伟
【目的】"陕茶1号"是陕西省首个无性系茶树新品种,探索不同冲泡条件下绿茶"陕茶1号"中主要品质成分的溶出规律,为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消费者科学饮茶以及茶艺理论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绿茶"陕茶1号"为研究对象,依据茶叶日常冲泡习惯和水温(℃)、冲泡时间(min)和茶水比(g/mL)3个因素设计正交试验,应用HPLC法检测并分析咖啡因、主要儿茶素(EGCG、ECG和EC)以及茶氨酸和谷氨酸等品质成分的溶出规律。【结果】水温为70℃、时间为2 min时,茶氨酸和谷氨酸的溶出率即超过20%,咖啡因的溶出率接近10%,EC的溶出率为6%左右,而酯型儿茶素的溶出率很低(不到2%)。水温为93.5℃、时间为10 min时,茶氨酸和谷氨酸的溶出率超过3/4,咖啡因与EC的溶出率约35%,酯型儿茶素的溶出率仍较低(仅溶出约1/6)。【结论】相同条件下不同品质成分溶出速率的顺序为:氨基酸>咖啡因>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对咖啡因、酯型儿茶素和主要氨基酸溶出率的影响因素排序为:时间>水温>茶水比,对EC溶出率影响的大小依次为:水温>时间>茶水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仲溪 刘仲华 王坤波 刘芳 施玲 高代珍
根据试验室研究和工厂大生产中原料收购的多年检测结果,对绿茶多酚和儿茶素提取与原料含量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大叶种绿茶比小叶种绿茶具有较高的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且在儿茶素组成上表现为较高的Ecg,EC和DL-C,而小叶种EGCg和EGC含量较高.同一绿毛茶原料筛分不同规格绿副茶、不同茶树品种绿副茶、高山与平地茶园绿副茶的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儿茶素组分含量均有明显的差异.由大叶种原料和小叶种原料提制的产品在儿茶素组成上存在差异,大叶种产品表现为较高的Ecg,EC,DL-C和较低的EGCg/ECg,而小叶种产品有高含量的EGCg和较高的EGCg/ECg.原料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董尚胜 翁蔚 韩颖生 童启庆
试验设计了复火温度(80、100、120℃)和复火时间(1、2、3h)二因素三水平试验对杜仲绿茶精制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绿素、脱镁叶绿素、蛋白质、氨基酸、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均随复火温度的递增和复火时间的延长而递减,这种递减在120℃时尤为明显,且叶绿素、氨基酸的减少分别快于脱镁叶绿素和蛋白质;糖胺化合物在复火处理的前1h内有所增加,增幅以100、120℃明显大于80℃,但以后均持续下降,且温度越高下降越快。结合综合品质的感官审评判断,100℃复火1~2h或80℃复火2~3h有利于杜仲绿茶良好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
杜仲茶 复火 品质成分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施玲 陈惠衡 李适
通过对云南、广西、湖南等地的绿茶原料与其提取物进行感官评价和儿茶素组成、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分析,研究了绿茶原料与茶叶提取物之间的关系.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绿茶速溶茶以中小叶种绿茶原料的适制性较好,但制率低于大叶种原料26.75%.大叶种原料的茶多酚含量和儿茶素总量分别高出小叶种的40.27%和39.71%,适合生产高含量儿茶素的速溶茶和儿茶素提取物.以云南和广西大叶种绿茶为原料,通过三个不同的拼配方案提制速溶绿茶,可利用茶叶原料的互补性,在保持较稳定和较好品质的前提下将制率提高10.00%.
关键词:
速溶茶 儿茶素提取物 绿茶原料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翔 刘东娜 龚雪蛟 李兰英 尧渝 黄藩 汪闵 罗凡
【目的】为研究茶树黄化新品种加工绿茶品质组分特性。【方法】以四川茶树黄化新品系为研究对象,福鼎大白为对照,对3个不同品系加工绿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儿茶素组分、游离氨基酸组分及香气化合物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茶树黄化新品系金凤系列均适宜制作绿茶(酚氨比均小于8),且绿茶品质组分与对照间存在明显差异。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对照;除金凤2号外,咖啡碱含量均低于对照;与对照相比,儿茶素总量则有高有低。金凤1号的优势儿茶素为C(6.58%),金凤2号的为EGC(3.14%)和EC(1.13%),金凤3号中EGCG含量最高(10.12%),茶树黄化品系EGCG含量均高于对照。游离氨基酸则以鲜味氨基酸(γ-氨基丁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茶氨酸和天冬酰胺)为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金凤2号(2.53%)>金凤3号(2.02%)>福鼎大白(2.11%)>金凤1号(1.97%)。黄化品系中香气化合物大于1%的数量明显多于对照,其中新植二烯、丁酸-反-2-己烯酯、己酸-顺-3-己烯酯、β-紫罗酮、α-松油醇和δ-杜松烯是黄化品系与福鼎大白区别的重要香气物质。【结论】初步探讨了茶树黄化品系的主要品质组分,为茶树黄化新品种选育及品质研究和加工工艺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茶树 黄化品系 金凤 绿茶 品质组分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肖文军 刘仲华 胡祥文 黄建安 龚雨顺 龚志华
为筛选出名优绿茶高效复合保鲜剂 ,以湖南郴州茶树良种示范场春季 1芽 1叶加工而成的名优绿茶为原料 ,选择去湿除氧的保鲜剂对其进行破坏性贮藏 3个月 ,从感官品质 ,生化成分 ,物理性状 ,儿茶素组分四方面比较分析了各保鲜剂的保鲜效果 .结果表明 ,名优绿茶破坏性贮藏 3个月后 ,香气、汤色、滋味、亮度、透光率以及各内含成分不同程度地劣变或下降 ;各复合保鲜剂对名优绿茶均有一定的保鲜效果 ,其中以变色硅胶 +维生素 C,变色硅胶 +铁粉 ,焦亚硫酸钠 +维生素 C的保鲜效果为好
关键词:
名优绿茶 贮藏保鲜 复合保鲜剂 筛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友谊 刘波 罗新飞 阳永学 李洪发 戴凯凡
对杜仲绿茶干燥工艺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全炒的干燥方式以叶量150 g、干燥温度80℃的条件干燥和高温提香有利于杜仲绿茶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
杜仲绿茶 干燥工艺 感官品质 理化成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贾尚智 闵彩云 金孝芳 陈勋 石亚亚
本文对16个无性系绿茶品种的成活率、新梢物候期、发芽密度、鲜叶产量、制茶品质、抗性等性状进行分析,为国家级良种鉴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苏茶早、元宵绿、中茶108、武义早等4个品种为特早生种;中茶108、81-8-30、中茶302等3个品种的产量极显著高于CK种,武义早的产量显著高于CK种;桂香18、六杯香、鸠20、中茶302、春波绿、81-8-30、南江1号等7个品种的品质优于CK;中茶108、81-8-30等2个品种的耐寒性表现为强,浙农139、中茶302、桂香18等3个品种的耐旱性表现为强。
关键词:
绿茶品种 区域试验 湖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