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13)
- 2023(2066)
- 2022(1809)
- 2021(1557)
- 2020(1338)
- 2019(3061)
- 2018(3010)
- 2017(5437)
- 2016(3169)
- 2015(3371)
- 2014(3322)
- 2013(3398)
- 2012(3202)
- 2011(3064)
- 2010(3089)
- 2009(2938)
- 2008(2884)
- 2007(2543)
- 2006(2401)
- 2005(2153)
- 学科
- 济(12742)
- 经济(12732)
- 管理(10978)
- 业(7896)
- 企(6324)
- 企业(6324)
- 方法(5953)
- 数学(5370)
- 数学方法(5332)
- 资源(5260)
- 学(4738)
- 环境(3842)
- 壤(3695)
- 土壤(3681)
- 和(3292)
- 农(3226)
- 中国(3071)
- 财(2944)
- 发(2856)
- 地方(2670)
- 人事(2554)
- 人事管理(2554)
- 土地(2416)
- 业经(2378)
- 农业(2303)
- 技术(2230)
- 制(2211)
- 划(2182)
- 生态(2088)
- 开发(1969)
- 机构
- 大学(48591)
- 学院(48326)
- 研究(19057)
- 管理(17706)
- 济(17290)
- 经济(16868)
- 理学(15080)
- 理学院(14891)
- 科学(14755)
- 管理学(14583)
- 管理学院(14519)
- 中国(14197)
- 农(13587)
- 京(11598)
- 所(11195)
- 农业(11007)
- 业大(10688)
- 研究所(10594)
- 资源(8362)
- 中心(8176)
- 科学院(7697)
- 江(7584)
- 省(7564)
- 北京(7329)
- 财(7282)
- 农业大学(7176)
- 院(6724)
- 环境(6639)
- 范(6289)
- 室(6267)
共检索到709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韵珠 王凤仙
阐述了土壤水分/养分资源利用效率的涵义及其表达式。分析了大田小麦-玉米种植制度下,土壤水氮状况和产量、利用效率的关系。着重分析了土壤水分和氮素的周年消耗特征。并应用多目标优化模型对小麦-玉米的水氮管理措施进行了优化。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土壤氮素 资源利用效率 优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改河 申云霞 唐拴虎 王长发 温小侠 吴永常
采用人工控制土壤贮水量,在陕西关中气候条件下,研究作物土壤水分生产能力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生产能力小麦最高为17.59kg/(hm2·mm),谷子11.61kg/(hm2·mm),豌豆10.33kg/(hm2·mm),油菜10.6kg/(hm2·mm);获得一定籽粒产量的最低土壤水分临界值约为:小麦160mm,豌豆150mm,谷子和油菜300mm,土壤水分超过此临界值后,增加水分,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但当水分超过一定量(豌豆300mm,小麦400mm,谷子500mm,油菜650mm时),产量则渐趋于稳定;低供水多施肥和高供水少施肥土壤水分的无谓消耗增加,不利于提高土壤水分的生产能力,必须量水施肥...
关键词:
土壤水分,资源,生产能力,作物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儒 崔荣美 贾志宽 韩清芳 路文涛 侯贤清
【目的】探索半湿润区沟垄覆盖栽培条件下冬小麦田的蓄水保墒效果和增产增收效应。【方法】采用普通地膜、液体地膜和秸秆设置不同沟垄覆盖栽培模式,连续3年对冬小麦土壤水分、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冬小麦全生育期,垄覆地膜沟覆秸秆的蓄水保墒作用最为明显,能有效改善土壤的水分利用状况。垄覆地膜沟覆秸秆和垄覆液膜沟覆秸秆的产量最高,3年平均产量分别较平作不覆(CK1)提高39.3%(P<0.05)和29.4%(P<0.05),较垄不覆沟不覆(CK2)提高35.6%(P<0.05)和25.9%(P<0.05),WUE平均分别较CK1提高39.6%(P<0.05)和30.3%(P<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婷 贾志宽 张睿 郑甲成 任世春 杨宝平 聂俊峰 刘艳红 王海霞
【目的】研究秸秆覆盖方式与覆盖量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陕西渭北旱塬,通过连续2年(2007-2009)的不同秸秆覆盖方式(全程覆盖、生育期覆盖、不覆盖(CK)与不同覆盖量(9000,6000,3000kg/hm2)的大田试验,研究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2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覆盖方式不同覆盖量处理的土壤含水量与覆盖量呈正相关;同一覆盖量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全程覆盖优于生育期覆盖和CK;全程覆盖方式9000,6000和3000kg/hm2覆盖量处理0~200cm土层平均含水量较生育期覆盖分别提高了11.5...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年来 孙小妹 张玉鑫 张涛 高世铭
以抗旱性不同的三个春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它们在不同水氮水平下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素利用效率(NUE)的变化,探讨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三个品种中,和尚头和定西35号的WUE相当,而定西35号的NUE最高。三个春小麦品种叶片NUE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整株水平的NUE与氮素水平负相关。施氮量对春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瞬时WUE影响不显著,整株WUE与施氮量显著正相关。水氮耦合作用对春小麦NUE具有重要影响,整株NUE对水分条件的响应表现出明显的氮水平依赖性。春小麦品种氮素利用和水分利用两个生理过程之间存在"负偶联"关系。
关键词:
春小麦 氮素利用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冀川 徐翠莲 韩秀锋 高山 徐雅丽
在南疆干旱气候生态条件下,以矮秆品种新春22和高杆品种新春19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土壤水分对春小麦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扬花期是春小麦水分敏感期,水分亏缺将显著影响小麦株高、生物量、叶面积和产量形成。各水分处理中T2(出苗-拔节期、拔节-扬花期、扬花-乳熟期田间相对含水量分别为65%-70%、70%-75%、65%-70%)的产量、WUE和收获指数(HI)最高,其次是T4(出苗-拔节期相对含水量为45%-50%,其余时期同T2),其WUE、HI、穗粒数和粒重与处理T2差异不显著,在调亏灌溉中此处理是经济可行性的。不同基因型品种对土壤水分反应有差异...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春亮 李淑英 张怀文 杨学文 辛晓平 杨桂霞 唐华俊
调查了北京顺义区河南村紫花苜蓿(WL323)的连续生产过程中的产量、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刈割产量动态年内随茬次下降,年产量则受气候变化影响波动较大,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土壤水分含量成为产量变化的直接原因;同时,0~20 cm土层的速效氮含量波动升高,说明了紫花苜蓿的土壤改良较强,但短期种植效果不易保证;0~20 cm土层中的速效磷含量在4年后降低很多,说明了紫花苜蓿的种植能降低土壤的速效磷含量,实际生产中应注意补充磷肥。
关键词:
紫花苜蓿,土壤养分 氮 磷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甲霞 张万军 曹建生
采用大型非称重式蒸渗仪法,通过对太行山低山区主要植被黄背草、荆条及其混合植被下的土壤水分及以上3种植被水分利用状况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下土壤贮水量的季节变化随着降雨量及季节变化而变化,植被生长期降雨量多的年份,土壤贮水量大,降雨量小的年份,土壤贮水量小;3种植被不同坡度下水分利用效率,平坡大于斜坡,丰水年,混合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枯水年,黄背草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博 周建斌
【目的】研究不同水肥调控措施对日光温室土壤水分状况和番茄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西北地区日光温室水肥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水肥处理对日光温室土壤含水量及番茄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在肥料用量为N 450 kg/hm2、P2O5225 kg/hm2、K2O 225 kg/hm2条件下,节水灌溉处理的水分利用率最高,达50.3 kg/m3;在灌水量相同的条件下,常规施肥与配方施肥的水分利用率无显著差异;而在施肥量相同的条件下,节水灌溉的水分利用率比常规灌溉明显提高;在肥料用量为N 450 kg/hm2、P2O5315 kg/hm2、K2O 450 kg/hm2...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毕润霞 杨洪强 杨萍萍 范伟国 陈锦璞 樊树雷 吴瑞刚
【目的】探讨地下穴灌技术对苹果树冠下土壤水分分布和叶片水分利用率的影响,明确地下穴灌方法的作用特点。【方法】以8年生苹果树为试材,通过穴贮肥水和地面集中灌溉的比较,研究地下穴灌处理果树冠下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分析苹果叶片光合性能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采用地面集中灌溉处理,果树冠下土壤含水量在灌溉后第3天快速下降,土壤水分主要集中于10—30 cm土层,水分分布区呈"盘子状"。采用地下穴灌土壤含水量在灌溉7 d后迅速下降,土壤水分主要集中在40—60 cm土层。地下穴灌使土壤含水量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最高水平,土壤水分"上少下多",分布区如正立的"葫芦状";采用穴贮肥水灌溉处理后,土壤水分主要分布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战秀梅 宋涛 冯小杰 王雪鑫 徐晓楠 刘小虎 韩晓日
为探讨辽南地区雨养春玉米种植适宜的土壤耕作与秸秆还田模式,于20112014年进行了为期4年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3种耕作措施(普通旋耕20cm、隔年深松和隔年深翻30cm)与3种秸秆还田方式(无秸秆还田、秸秆隔年还田和秸秆连年还田)相结合,连续进行4年后对土壤水分特征及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土壤蓄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作用,总体上以秸秆连年还田>秸秆隔年还田>无秸秆还田,深翻>深松>普通旋耕,且深翻与秸秆连年还田相结合效果显著。与普通旋耕无秸秆还田处理(P)相比,深翻+秸秆连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夏江宝 张淑勇 张光灿 周泽福 陈安强
利用C IRAS-2型便携式光合作用仪,测定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3年生金银花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等生理参数的光响应过程,阐明其气体交换参数及水分利用效率对土壤水分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规律,探讨了金银花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土壤水分和光照条件。结果表明:金银花叶片的Pn、Tr及WUE对土壤水分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阈值响应;金银花叶片正常生长(同时具有较高Pn和WUE)的适宜土壤质量含水量(Wm)为121~206 g.kg-1,适宜的光合有效辐射为600~1 600μmol.m-2.s-1;Wm为172g.kg-1左右为"最佳高产高效水",最佳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洋 王克勤 段旭 刘晓微 赵露杨 赵洋毅
[目的]探明坡耕地等高反坡阶措施下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为云南坡耕地作物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玉米为供试材料,在2019-2020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等高反坡阶措施(2个不同坡度布设等高反坡阶的坡耕地样地)与原状坡耕地无处理(1个未扰动的对照样地)两种处理方式,通过野外定位监测方法,分别在玉米播种前及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灌浆期和成熟期,使用时域反射仪(TDR-300)在坡上、坡中、坡下3个坡位随机选点测定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并分析作物群体光合势(LAD)、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LWUE)的相关响应。[结果]等高反坡阶措施下玉米群体光合势(LAD)高于对照样地,其中以坡中促进效果最为显著,平均增幅为19.3%,且在生长后期保持相对较高的LAD并持续较长时间;等高反坡阶样地玉米蒸腾速率(T_r)与对照样地无显著差异,但净光合速率(P_n)、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LWUE)均高于原状坡耕地样地;等高反坡阶样地土壤水分表现为坡中>坡下>坡上,布设该措施后土壤水分增高,平均增幅为24.4%,同时提高了土壤水分有效性以及中效水和易效水的占比(90%);LWUE与P_n、LA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体积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通径分析表明,P_n和土壤体积含水率对玉米LWUE起主导作用,等高反坡阶措施可以提高P_n和土壤水分,进而获得较高的LWUE。[结论]布设等高反坡阶措施可以提高坡耕地土壤水分,使玉米叶片维持较高的光合作用并保持最佳的生理状态,可以提高作物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并促进玉米生长发育,进而为玉米干物质生产奠定生理基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维伟 王辉 王燕 王婷婷 单立山
在腾格里沙漠南缘长期封育沙地区,通过一个生长季的定位观测,分析研究全刈割和刈割一半两种利用强度对封育沙地土壤水分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天然植被围栏封育区和人工种植+围栏封育区,全刈割、半刈割处理下的土壤含水量与对照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植被对土壤水分的消耗量随着刈割利用强度的增加而减小,封育沙地0~80 cm各层的土壤含水量总体上具有随刈割利用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变化趋势;在3—7月份沙地土壤水分逐步降低的过程中,全刈割处理、半刈割处理与对照间土壤水分含量的差异较大,而在7—9月份沙地土壤水分逐步回升的过程中,不同利用处理间土壤水分含量的差异则显著减小;不同利用强度下封育沙地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加均表...
关键词:
刈割 封育沙地 土壤水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方晖 赵凌平 谭世图 魏楠 赵芙蓉
[目的]比较灌草立体配置模式下3种不同生境的土壤水分、养分和植物根系相关参数的差异,探究灌草立体配置30年对退化草地土壤水分和养分以及植物根系的影响,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位于黄土高原云雾山国家草原自然保护区种植30年的人工柠条和野山桃搭配灌丛带样地为研究对象,采集灌丛带内部、灌丛带边缘和灌丛带外部不同土层的土样和植物根系,比较3种位置下土壤水分、养分含量和植物根系特征的差异,并分析了根长与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在0~80 cm土层,灌丛带内部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灌丛带边缘和灌丛带外部。在0~80 cm土层,随着土层深度增加,灌丛带3个位置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机碳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全磷含量变化不明显;在同一土层,灌丛带内部的全氮、碱解氮和有机碳含量均明显高于灌丛带边缘和灌丛带外部。在灌丛带内部、灌丛带边缘和灌丛带外部3个位置,植物根系生物量呈减小的趋势。从垂直分布来看,灌丛带内部、灌丛带边缘和灌丛带外部0~15 cm土层的植物根系生物量分别占0~40 cm土层植物根系生物量的90.86%,90.79%,92.91%,说明植物根系生物量主要集中分布于0~15 cm土层。3个取样位置中,灌丛带内部植物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灌丛带植物根长与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0~80 cm土层碱解氮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在黄土高原退化草地上进行灌草立体配置可以促进植物根系生长,提高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有利于退化草地的恢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