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68)
2023(3609)
2022(2849)
2021(2702)
2020(2088)
2019(4882)
2018(4596)
2017(9042)
2016(4855)
2015(5336)
2014(5143)
2013(5309)
2012(5020)
2011(4314)
2010(4255)
2009(3735)
2008(3622)
2007(3270)
2006(2829)
2005(2805)
作者
(12228)
(10356)
(10168)
(9987)
(6448)
(4920)
(4631)
(3963)
(3792)
(3667)
(3579)
(3351)
(3288)
(3253)
(3236)
(3187)
(3055)
(3002)
(2921)
(2800)
(2432)
(2423)
(2416)
(2383)
(2375)
(2280)
(2189)
(2090)
(2023)
(1997)
学科
(21805)
经济(21784)
(14742)
管理(12449)
方法(11899)
(11033)
贸易(11032)
(10948)
数学(10924)
数学方法(10882)
(10704)
(10263)
(9330)
企业(9330)
(8915)
收入(7847)
出口(7753)
出口贸易(7753)
(7753)
中国(7421)
农业(6501)
(5561)
劳动(5543)
国民(4472)
国民收入(4204)
(4055)
财富(4055)
业经(3940)
财政(3629)
(3390)
机构
大学(68848)
学院(67213)
(35808)
经济(35367)
管理(26792)
理学(23537)
理学院(23362)
管理学(23094)
管理学院(22979)
研究(20929)
中国(16912)
(16887)
财经(13537)
(13410)
经济学(13108)
(12613)
经济学院(12079)
财经大学(10291)
中心(9811)
科学(9731)
(9526)
(9423)
(8959)
北京(8332)
研究所(8302)
商学(8146)
商学院(8066)
(8034)
师范(7980)
业大(7912)
基金
项目(45405)
科学(37220)
基金(36043)
研究(34221)
(30470)
国家(30216)
科学基金(26731)
社会(25183)
社会科(24075)
社会科学(24071)
基金项目(18299)
教育(16010)
自然(15586)
(15386)
自然科(15312)
自然科学(15309)
资助(15147)
自然科学基金(15048)
(12990)
编号(12982)
国家社会(11622)
(11473)
教育部(10616)
成果(10320)
人文(10211)
重点(9584)
(9528)
社科(9463)
大学(9399)
中国(9146)
期刊
(35716)
经济(35716)
研究(21722)
中国(14895)
(12730)
管理(9813)
学报(8593)
(8186)
科学(8054)
大学(7564)
财经(7271)
学学(7082)
经济研究(6975)
(6661)
(6592)
金融(6592)
(6351)
教育(5958)
农业(5468)
问题(5442)
国际(5292)
业经(5152)
技术(4948)
世界(4097)
统计(3997)
理论(3555)
技术经济(3511)
商业(3379)
(3227)
(3109)
共检索到1038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顾严  
劳动收入比重不断下降,是近年来我国初次分配中的突出问题。它制约着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限制了广大居民的消费能力,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程度。由于工资收入是劳动者收入最主要的组成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学英  朱轩  康璐  
技能形成是劳动者获得技术、技巧和能力的过程,成就这个过程的是一个复杂的制度安排,涉及到政府、行业企业、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等多个利益相关者,且有着较强的路径依赖。技能形成的路径有内部技能形成、外部技能形成和内外融合技能形成三种。回溯历史,在手工劳动阶段,学徒制占主导,是典型的内部技能形成路径;在大工业生产阶段和现代大生产下,正规职业教育作为外部技能形成路径满足了经济体量扩张的需求;随着外部技能形成中劳动力习得技能与生产脱节的劣势凸显,内外融合技能形成路径因兼具双重优势而成为未来的演进趋势。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经济体制和劳动力市场制度是技能形成路径演进的前因变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董照星   罗生全  
劳动者是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者形象的统一体,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是劳动者形象的内在表征。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知识型劳动者、创新型劳动者和技能型劳动者。以职业教育为载体塑造各种类型的劳动者形象,既可以挖掘技能禀赋,又可以传播技能文化,还能将技能禀赋和技能文化转化为劳动者形象资本。职业教育通过处理劳动者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按照“自塑”劳动者形象的技能积累与形成逻辑和“他塑”劳动者形象的社会接纳与融合逻辑,造就了劳动者形象生于职业教育,但独立于职业教育成长,体面融入社会建设的劳动范式。为了树立技能型社会建设者的劳动者形象,应在“劳动者附近”形成“校家社”共同在场的交叠角色,开发劳动者形象塑造的核心要素;重构“连贯的自我身份认同”,实现“职教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技能型劳动者—劳动者”的角色转变和身份叙事;将劳动者形象塑造视为文化再生产机制,构建劳动者形象的社会实践图景。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盛丹  陆毅  
本文将De Loecker和Warzynski(2012)对不完全竞争的测算拓展到劳动力市场,并运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对中国企业层面劳动者工资集体议价能力进行了测算,考察了出口贸易对中国劳动者工资集体议价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劳动者的工资并不完全由其外部选择决定,议价能力的差异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出口贸易显著提高了工人的工资集体议价能力,而且异质产品与加工贸易的作用更强,这一结果在国有企业、高出口导向地区以及不同出口进入年份均稳健。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邢朝国   周群英  
以家政工涨工资为切入点,讨论雇佣双方如何对照料劳动的价值进行评估和定价。研究发现,中介公司和雇佣双方的社交网络是家政工涨工资的重要装置,前者为涨工资提供了市场惯例,后者将抽象的、概念化的市场转变成经验的、可感知的市场,为雇佣双方评估照料劳动的量和质提供了地方化市场信息和参照对象。对照料劳动价值的评价形式包括照料劳动工作量、照料劳动技能和照料劳动态度。此外,照料劳动的价值评估和定价不仅嵌入雇佣关系结构中,而且会反过来影响雇佣关系建构。作为被雇佣一方,家政工虽然拥有强烈的劳动变现动机,但她们往往采用间接的、非正式化的方式表达涨工资诉求,避免涨工资这一经济行为对雇佣关系产生冲击。雇主涨工资决策也并不是简单地遵循照料劳动价值评估“值不值”逻辑,而是呈现出强烈的“心安”逻辑,即雇主通过涨工资经济行为来构建稳定、安全的照料劳动关系,达到“涨薪留好”“涨薪避坏”的目的。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叶康涛  王春飞  祝继高  
针对我国劳动收入比重逐年下降这一现实情况,文章利用上市公司1999-2009年数据,考察了劳动者工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者工资越高,则公司的市场价值越高,而且未来业绩越有可能上升;此外,治理越好的公司,劳动者工资越高。文章研究表明,提高劳动者工资不仅符合社会公平目标,也符合经济效率目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乐君杰  胡博文  
文章利用2012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基于国际学界公认的"大五人格"模型,实证分析了非认知能力对中国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非认知能力对中国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重要性不亚于传统人力资本关注的核心变量——受教育年限。进一步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对工资收入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其中,情绪稳定性和宜人性对于女性劳动者更为重要,而尽责性则对男性劳动者影响更大。因此,文章认为未来学校在探索教育模式、政府在开展技能培训时应重视非认知能力的提升,而非一味强调认知能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红阳  邵敏  
本文基于2007年CHIP数据,从技能差异的角度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城市规模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城市总体工资溢价回归结果显示,大城市对劳动力有一定的正向技能选择性,但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解释大城市的工资溢价。在控制相关的城市、个体质量、行业和地区特征,并对名义收入采用部分调整法后,不同技能劳动力均享受了大城市的工资溢价,且该结论在改变指标度量、考虑内生性等情形下仍然稳健。文章进一步考察不同技能劳动力获取大城市工资溢价的途径,发现仅中等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溢价主要来源于大城市更高的物价,而高、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溢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乐君杰  胡博文  
文章利用2012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基于国际学界公认的"大五人格"模型,实证分析了非认知能力对中国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非认知能力对中国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重要性不亚于传统人力资本关注的核心变量——受教育年限。进一步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对工资收入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其中,情绪稳定性和宜人性对于女性劳动者更为重要,而尽责性则对男性劳动者影响更大。因此,文章认为未来学校在探索教育模式、政府在开展技能培训时应重视非认知能力的提升,而非一味强调认知能力。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刘修岩  秦蒙  李松林  
本文探讨了城市规模、密度与形态等空间结构因素对劳动者工资收入影响的理论机制,并借助夜间灯光数据和LandScan人口分布数据,设计了3组城市内部距离指标以刻画城市空间形态,进而结合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使用两阶段工具变量法检验了城市人口规模、密度和空间形态等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强度。研究发现,在控制劳动者个人特征后,城市规模越大,密度越高,劳动者获得的工资收入就越高,证明城市聚集的规模和密度都有正外部性;与此同时,"劣质"的城市形态会显著降低劳动者工资收入,说明城市形态也是影响城市空间外部性的一个重要维度。此外,在不同类型的产业之间,城市形态和密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异质性,而适当降低城市密度以及完善公路基础设施可以缓解劣质城市形态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负面影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红阳  邵敏  
如何利用临时性就业保持劳动力市场弹性的同时保持就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2007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实证研究了临时性就业对我国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在控制相关的个体特征及其所在企业特征、行业特征和城市特征后,临时性就业会使得个体的小时平均工资收入显著减少约18.05%,且这一负向作用在考虑指标度量稳健性、户籍、不同年份数据及分行业子样本检验等情形下仍然稳健。(2)在控制样本选择性偏差和可观测控制变量影响后,本文的结论依然稳健,临时工与正式工之间仍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天华  董志强  付才辉  
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S),本文利用不同规模城市劳动者工资收入分布的差异,将城市规模对劳动者收入的集聚效应与选择效应进行分离,并进一步对比了市场化改革前后城市规模对劳动者收入影响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改革以来,城市规模对劳动者的集聚效应逐渐消失,选择效应逐渐加强,表现为大城市系统性收入优势消失,低收入劳动者占比下降。因此,目前大城市劳动者收入较高,可能不是因为大城市提升了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而是大城市竞争更为激烈,淘汰了低技能劳动力的结果。这一发现为理解当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收入差距不断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天华  董志强  付才辉  
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S),本文利用不同规模城市劳动者工资收入分布的差异,将城市规模对劳动者收入的集聚效应与选择效应进行分离,并进一步对比了市场化改革前后城市规模对劳动者收入影响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改革以来,城市规模对劳动者的集聚效应逐渐消失,选择效应逐渐加强,表现为大城市系统性收入优势消失,低收入劳动者占比下降。因此,目前大城市劳动者收入较高,可能不是因为大城市提升了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而是大城市竞争更为激烈,淘汰了低技能劳动力的结果。这一发现为理解当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于建原  罗永明  
一、投资与扩大消费的关系 根据经济学原理,降低银行利率是可以扩大投资和提高消费需求的。但经济学提出这个“定理”,是将居民储蓄目的建立追求利率回报上,如果居民储蓄目的不是获利,则降低利率在扩大消费需求方面,就基本不起作用。根据近年来多次居民储蓄意愿调查,说明我国居民储蓄目的,获利性愿望所占比例很小。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供给主体,其扩大投资的最原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姜威  
新型劳动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具有适应先进生产力质态、善于使用新型生产工具、具备多维知识和复合技能等特点。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跨界属性、时代属性,使得职业教育能够在新型劳动者培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培育新型劳动者是新阶段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适应性的应有之义。要通过强化要素创新性配置、建立动态化调整机制、构建工程师培养体系、加强制度化顶层设计、开展新样态劳动教育,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