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21)
- 2023(3514)
- 2022(2651)
- 2021(2493)
- 2020(1704)
- 2019(3877)
- 2018(3769)
- 2017(7117)
- 2016(3893)
- 2015(4246)
- 2014(4185)
- 2013(4107)
- 2012(3759)
- 2011(3139)
- 2010(3058)
- 2009(2751)
- 2008(2550)
- 2007(2408)
- 2006(2082)
- 2005(1938)
- 学科
- 济(15939)
- 经济(15927)
- 业(10401)
- 农(9113)
- 管理(7828)
- 收入(7648)
- 农业(7115)
- 中国(6623)
- 财(6585)
- 方法(6558)
- 数学(6100)
- 数学方法(6055)
- 劳(5174)
- 劳动(5156)
- 企(4741)
- 企业(4741)
- 国民(4382)
- 国民收入(4166)
- 富(4023)
- 财富(4023)
- 业经(3923)
- 贸(3271)
- 贸易(3269)
- 易(3219)
- 动(3011)
- 地方(2843)
- 分配(2793)
- 人口(2699)
- 制(2680)
- 动力(2649)
- 机构
- 学院(52172)
- 大学(50153)
- 济(24276)
- 经济(23879)
- 管理(18069)
- 研究(17770)
- 理学(15676)
- 理学院(15542)
- 管理学(15273)
- 管理学院(15185)
- 中国(13390)
- 财(11172)
- 京(9990)
- 科学(9877)
- 财经(8854)
- 农(8776)
- 所(8581)
- 经济学(8527)
- 经(8192)
- 中心(7956)
- 经济学院(7804)
- 江(7790)
- 研究所(7748)
- 业大(7123)
- 范(6820)
- 师范(6765)
- 农业(6666)
- 院(6638)
- 财经大学(6629)
- 北京(6363)
共检索到799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沈卫平
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形成"强资本、弱劳动"的分配格局,这是当前最大的分配不公问题,任其发展会动摇我国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基础。要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作者提出了提高劳动收入比重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
收入分配 劳动报酬 提高比重 主要路径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努力实现"两个同步"(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目标,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目前,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简称"劳动收入占比",定义为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较低,必须进行系统性政策设计。一、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现状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张勇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转型受到明显的劳动收入约束,对公共财政的再分配功能形成一定依赖。基于公共理性的认识,通过财政收入整体性变动带动劳动增收的路径会面临很大风险,因此只有财政针对性减收才是相对可行的选择。而不同形式的财政支出措施会产生差异化的效果,积极推进政府改革、健全劳动增收机制,改善劳动增收环境,才能真正扭转劳动收入偏低的局面。
关键词:
公共理性 劳动收入 财政政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吴振华
当前中国处于结构转型期,如果为了提高加总劳动收入份额而忽视产业层面劳动收入份额,那么可能导致错误的、阻碍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干预。本文利用改进的Gollin修正方法测算出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适度区间,针对三大产业内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现状运用实证模型检验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取决于第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预计在2020年和202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43.89%和42.94%,劳动收入份额分别提升至52.48%和56.46%。因此,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需要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并且需要在产业内处理好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规模经济"与"竞争"的难题,注重发展第三产...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 劳动收入份额 适度水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丁从明 刘明
基于禀赋结构的视角,本文探讨了技术研发和"拿来主义"式的技术引进对劳动收入比重的差别性影响。对于劳动力相对丰富的中国,如果技术进步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技术进步将是以提高劳动收入比重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利用型技术进步;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则是以资本替代相对稀缺的劳动力为主的资本利用型技术进步。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如果不顾禀赋结构的差异,"拿来主义"式的技术引进可能造成技术进步对本国禀赋结构的偏离,从而造成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扭曲。基于1996-2010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矩估计(SYS-GMM)研究方法,本文实证检验了上述假说,并指出技术进步对要素结构的偏离是现阶段劳动收入比重持续下降的重...
关键词:
劳动收入份额 对外技术引进 技术选择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苏永照
近年来我国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劳动收入比重偏低会对收入分配公平、消费投资平衡和经济增长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文章基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对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成因进行了理论研究,并采用我国2000-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一个劳动收入比重决定模型,实证检验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二元经济转型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是二元经济转型的特定发展阶段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约力量协同作用的结果。在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劳动收入比重的变化趋势呈U型规律。
关键词:
农业劳动 劳动力市场 劳动收入 城乡结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罗楚亮 倪青山
根据中国工业企业1998—2007年调查数据,本文描述了在此期间劳动收入比重下降、资本深化、要素替代弹性等特征,在企业微观层面讨论了劳动收入比重与资本深化(劳均资本存量增加)、替代弹性、市场垄断程度以及国有经济比重等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资本深化和所有制结构的改变是我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最为重要的解释因素。对企业数据在省份和行业层面汇总,讨论劳动收入比重及其变化的类似决定机制,所得结果也是类似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黄先海 徐圣
本文引入希克斯要素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思想推导了劳动收入比重变化率的分解公式,发现劳动收入比重的变化率取决于三个因素:乘数效应大小、资本深化的速度及劳动(或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最小二乘法估算了我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部门的劳动边际产出弹性,并对这两类部门1990—2006年劳动收入比重变化进行分解。研究发现:资本深化能提高劳动收入比重,但大于0小于1的乘数效应缩小了其对劳动收入比重的正向拉动作用,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则是两类部门劳动收入比重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为了稳定劳动收入比重,应该在看到资本深化长期效果有限的同时,关注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的作用,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长庚 王宇航 张磊
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其短期效应来自数字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程度,长期效应来自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机制分析揭示了数字普惠金融—融资约束—劳动收入份额的传导渠道,微观上表现为扩大了企业雇佣规模。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成长期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更加显著。在金融资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更大,表现出较强的普惠性特征。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信卫平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为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以缓解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让广大劳动者都能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张学敏 田晓伟
劳动是创造和分配社会财富的基础,而中国社会在实现劳动创造财富的同时却忽视了劳动在财富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收入分配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为此,国家提出提高劳动收入占比政策,力图改变收入分配不合理的困局。教育是提高劳动效率和提升劳动复杂程度的重要手段,在财富创造和分配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因而在国家实施提高劳动收入占比政策中教育也应该是大有所为的。要使教育发挥好促进收入分配合理化的作用,国家和教育部门须在端正教育思想、协调完善政策和规范引导办学行为等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
关键词:
劳动 劳动收入 占比政策 教育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周信君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收入份额长期偏低已经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在当前阶段,提升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不仅有利于总需求的扩张,还能减轻投资压力,进而缓解地方债务问题和产能过剩问题,是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劳动 收入份额 经济增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兴华
文章通过文献回顾,比较了两种不同的分析劳动收入占比的理论框架,发现运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比较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然后,通过理论分析和数据计算,说明了提高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原因:我国劳动收入占比总体上有下降趋势,但是这种下降并没有带来利润率的增加,反而带来了围绕工资问题的劳资冲突增加。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提高我国劳动收入的占比会遇到两重基本困难,即利润率下降的可能和劳资冲突依然增加并升级的可能。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朱土兴
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区间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的集合。它具有唯一性、时空性、集合性和变动性四大特征。中等收入群体与中等收入者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概念。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比重的概念界定和测量模型,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比重变动规律。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思路是低等收入群体免交个人所得税,中等收入群体实行低税率,高等收入群体实行高税率;劳动收入实行低税率,投资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等非劳动收入实行高税率,彩票中奖税率实行特高税率。
关键词:
中等收入 中等收入群体 收入比重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鹏 陈勇凡
本文从技术选择偏离角度运用2002-2007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劳动收入份额进行了实证分析。以劳动收入份额为研究对象,重点从对外技术引进导致的本国技术选择偏离的视角探讨其下降的原因,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对改善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现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
劳动收入份额 对外技术引进 提升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