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70)
- 2023(16474)
- 2022(14393)
- 2021(13419)
- 2020(11339)
- 2019(26574)
- 2018(26442)
- 2017(51722)
- 2016(28179)
- 2015(31982)
- 2014(32334)
- 2013(31916)
- 2012(29251)
- 2011(26280)
- 2010(26153)
- 2009(24022)
- 2008(23712)
- 2007(21204)
- 2006(18091)
- 2005(15777)
- 学科
- 济(115534)
- 经济(115405)
- 管理(82119)
- 业(79337)
- 企(65137)
- 企业(65137)
- 方法(58541)
- 数学(51758)
- 数学方法(51103)
- 农(31130)
- 财(30075)
- 中国(29548)
- 学(24418)
- 业经(24134)
- 地方(21821)
- 贸(21305)
- 贸易(21296)
- 农业(20831)
- 易(20638)
- 制(20096)
- 务(19612)
- 财务(19530)
- 财务管理(19487)
- 理论(18720)
- 企业财务(18464)
- 和(17460)
- 技术(17203)
- 环境(16989)
- 银(16791)
- 银行(16734)
- 机构
- 大学(406902)
- 学院(405536)
- 济(163151)
- 管理(162866)
- 经济(159648)
- 理学(141958)
- 理学院(140453)
- 管理学(137802)
- 管理学院(137090)
- 研究(130744)
- 中国(97317)
- 京(85204)
- 科学(82140)
- 财(73881)
- 农(66575)
- 所(65670)
- 业大(62275)
- 财经(60479)
- 中心(60406)
- 研究所(60031)
- 江(58213)
- 经(55002)
- 北京(53395)
- 农业(52495)
- 范(52037)
- 师范(51521)
- 经济学(49624)
- 院(47279)
- 州(46963)
- 财经大学(45204)
- 基金
- 项目(279702)
- 科学(219651)
- 基金(203641)
- 研究(201207)
- 家(177356)
- 国家(175925)
- 科学基金(151620)
- 社会(126122)
- 社会科(119536)
- 社会科学(119503)
- 省(109372)
- 基金项目(108477)
- 自然(100744)
- 自然科(98432)
- 自然科学(98402)
- 自然科学基金(96634)
- 教育(93514)
- 划(91953)
- 资助(85198)
- 编号(82099)
- 成果(65515)
- 重点(62094)
- 部(61929)
- 发(58384)
- 创(57548)
- 课题(55821)
- 科研(54176)
- 创新(53717)
- 教育部(53176)
- 大学(52688)
- 期刊
- 济(171036)
- 经济(171036)
- 研究(114059)
- 中国(72294)
- 学报(65210)
- 科学(59251)
- 农(59099)
- 管理(57172)
- 财(57159)
- 大学(49208)
- 学学(46496)
- 教育(40993)
- 农业(40696)
- 技术(36061)
- 融(33107)
- 金融(33107)
- 财经(29567)
- 业经(28424)
- 经济研究(27517)
- 经(25241)
- 问题(22664)
- 业(21008)
- 技术经济(20525)
- 图书(19987)
- 理论(19855)
- 统计(19527)
- 版(19003)
- 商业(18690)
- 科技(18575)
- 实践(18095)
共检索到5747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储丽琴 曹海敏
劳动报酬的提高引发了学者对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就业效应的担忧。在一个均衡劳动力市场上,提高劳动报酬会阻碍就业。然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以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为典型特征的非均衡市场,劳动者的实际报酬低于劳动投入的边际贡献,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负向扭曲,劳动报酬的提高不会对就业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而且提高劳动报酬能起到扩大内需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就业水平,改善劳动力市场失衡状况。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芳琴 于维生
以非均衡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具有人力资本因素的劳动力市场非均衡模型,探讨了引入人力资本因素后非均衡劳动力市场如何变化,以及在不同的非均衡区域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人力资本因素的要求和影响,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经济决策方法和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国庆 林玳玳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比较优势。随着我国劳动力报酬的逐步提高,似乎对已有的劳动力优势形成了较大冲击。本文以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ULC)为基准,对2002年以来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分析表明,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快于劳动力报酬增长,金融危机之后劳动力优势开始削弱。同时,劳动报酬增长有利于降低企业离职率,稳定企业员工队伍。为应对今后可能面临的劳动力优势缺失现实,企业要以工资率增长为契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以自主创新获得综合竞争优势,加快由传统价格优势向自主创新品牌优势升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石涛 张磊
劳动者报酬GDP占比下滑是中国劳动收入增长背景下的客观事实。在农村剩余劳动供给相对充裕条件下,劳动报酬占比变化反映了产业结构变迁中的劳动边际产出效率变化。二元经济下的工业化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资本替代劳动是劳动报酬产业内效应变化的主要原因,边际生产率决定的劳动工资引导劳动要素从劳动报酬较高的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是劳动报酬占比产业间效应下降的原因。随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劳动力绝对供给能力面临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对供给能力减弱,劳动供给曲线左移将替代劳动边际生产率对劳动报酬的决定,直接提升产业间劳动力转移成本并带动产业内劳动力报酬提升。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周建锋 杨继国
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是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的必然趋势,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不断提高;在维护劳动者利益的视角下,劳动报酬的提高要求工资大于劳动力价值。在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中,劳动报酬的同步增长需要一个趋于稳态的、恒定的资本有机构成值,这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趋势相违背。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时,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增长,要求劳动者能分享剩余价值,这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规律和分配规则相违背,从而也就证明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在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实现。实现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的一种思路是:劳动力和物质资料两种要素进行合作生产,并依据要素投入量的大小共同参与利润分享,在形式上表现为劳动力产权的实现。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伟 范德成 王韶华
笔者从要素投入与要素分配关系的视角,探讨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的途径。通过C-D生产函数构建模型,笔者对要素分配的内在决定因素及各因素变动对劳动报酬占比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劳动报酬占比的途径有四个:一是提高利率,以提高资本的使用成本;二是降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以降低资本产出弹性;三是提高银行准备金率,以减少资本供给;四是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以增加劳动力产出弹性。
关键词:
C-D生产函数 劳动报酬 初次分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鄂永健 丁剑平
文章在个体跨期最优模型中引入内生劳动力供给,并同时假定对资本流动存在限制,以此来分析实际汇率变动对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只有当消费者对商品消费的相对风险规避程度比较大,即消费的跨期替代弹性比较小时,本币实际贬值才会促进就业的增加,反之贬值会使就业减少。考虑到中国当前的具体情况,消费者商品消费的相对风险规避程度会比较大,因而人民币实际贬值会有利于就业。对中国的实证分析支持了这一结论,且该实证分析通过了实际汇率的超外生性检验。鉴于从长期来看中国消费者的相对风险规避程度有下降的趋势,过分的依赖于低币值的汇率政策来解决失业问题是不可行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袁建文
文章在广东省2002年、2007年投入产出表和2005年投入产出延长表的基础上,对各行业人均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的同步性和潜力进行分析,还利用1979年以来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的长期和短期关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单德朋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了市场潜力、劳动异质性与劳动报酬份额的理论模型,本文运用1993-2010年中国省际动态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市场潜力、就业密度等空间集聚因素与劳动报酬份额的关系,并分时间段和东中西部进行了比较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就业密度对劳动报酬份额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市场潜力与劳动报酬份额的关系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对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和2003-2010年时间段两者呈正向关系。受教育质量和技术进步类型的影响,平均受教育年限并没有对劳动报酬份额提升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实证结果也表明中国的劳动报酬份额的确呈"U"型变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济广
我国提高企业劳动报酬比重具有很大的空间。过去提高劳动报酬水平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是提高劳动报酬比重特别是提高非公企业劳动报酬比重存在一些难点。为了克服这些难点需要进行政策创新,主要包括重塑工会体制,以保障劳动者的谈判地位,调整农民工的社保政策尤其是养老保险政策,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运用政府力量建立剩余分享机制等。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谢攀 李静
本文采用1994~2007年度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和系统广义矩方法,估计了中国劳动者报酬的周期性反应函数。估计结果显示,西部地区劳动报酬份额对经济周期的反应力度强于东部和中部;中部地区劳动报酬份额在繁荣期受益最大,在衰退期与西部相当;劳动报酬份额的对经济周期的反应力度呈现出衰退期强于繁荣期的显著的弱顺周期特征。本文认为这是经济周期与"二元劳动力市场"相互作用的一个可以解释的结果。无论是基于国有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还是基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构造的度量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的指标均证实了上述假说。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枝葱
按劳分配与提高脑力劳动报酬李枝葱按劳分配是马克思的"生产决定分配"的科学原理在社会主义生产高度发展阶段的特定分配形式。建国后,我国在建立公有制经济方面为按劳分配创造了条件。但是、我国现阶段落后的生产力和不发达的经济,决定了实行按劳分配必然有着自己的特...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沈坤荣 刘东皇
本文在统计描述和国际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后卡莱茨基宏观模型实证研究劳动者报酬提升的需求效应,结果发现我国的内需体系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工资领导型需求转变为利润领导型需求。为推进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在劳动者报酬逐步提升的同时应积极推进投资结构优化,以充分发挥劳动者报酬提升的需求效应。
关键词:
劳动者报酬率 居民消费 需求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真 张红凤
本文通过构建中国社会性规制绩效评价体系,对1995—2010年社会性规制绩效进行了测算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度和受教育程度对社会性规制绩效的影响及作用途径。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1995年以来,中国社会性规制总体绩效处于上升的态势。其中,环境规制绩效、职业安全与健康规制绩效呈上升趋势,而消费者安全与健康规制绩效则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2)经济发展、市场化及教育对社会性规制总体绩效有积极推动作用,对外开放与其关系不显著。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中建 金慧娟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长期低廉劳动力成本。近年来劳动报酬占比的提高,表面上,将侵蚀企业粗放式下较高的利润,但劳动报酬占比提高对经济转型存在着倒逼机制的逻辑关系,给企业施加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压力,"通过利益导向"将企业外部压力内源化,从而激发企业提升人力资本投资、改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同时,劳动报酬占比的变动能够促使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由"金字塔"型向"橄榄球"型转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