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490)
2023(19143)
2022(15655)
2021(14370)
2020(11880)
2019(26749)
2018(26250)
2017(50974)
2016(26864)
2015(29981)
2014(29856)
2013(29488)
2012(26909)
2011(23926)
2010(24315)
2009(23175)
2008(22625)
2007(20326)
2006(18292)
2005(16817)
作者
(74298)
(62139)
(62130)
(59131)
(39735)
(29304)
(28094)
(23993)
(23482)
(22111)
(21266)
(20626)
(19702)
(19649)
(19063)
(19057)
(18347)
(17869)
(17835)
(17685)
(15499)
(15005)
(14874)
(14322)
(13948)
(13938)
(13641)
(13493)
(12277)
(11947)
学科
(132926)
经济(132756)
(99886)
管理(95573)
(87542)
企业(87542)
方法(52721)
数学(42961)
数学方法(42525)
(38124)
(36797)
业经(35649)
中国(33325)
(28003)
地方(25778)
农业(25617)
(25228)
财务(25177)
财务管理(25137)
企业财务(23844)
技术(20958)
理论(20951)
(20814)
贸易(20797)
(20709)
(20406)
(20214)
(19807)
银行(19791)
(19768)
机构
学院(394627)
大学(390641)
(178441)
经济(175134)
管理(157872)
理学(135175)
理学院(133906)
管理学(132149)
管理学院(131386)
研究(125528)
中国(99833)
(87271)
(80060)
财经(68395)
科学(68190)
(61979)
(59861)
(59611)
中心(58037)
经济学(55981)
(54871)
研究所(52994)
财经大学(50509)
北京(50216)
经济学院(50183)
业大(49941)
(47417)
师范(47045)
(46629)
(45456)
基金
项目(250602)
科学(201365)
研究(191373)
基金(184733)
(156792)
国家(155405)
科学基金(136918)
社会(126937)
社会科(120472)
社会科学(120446)
(97128)
基金项目(96832)
教育(87931)
自然(83802)
自然科(81862)
自然科学(81844)
自然科学基金(80428)
(79842)
编号(77357)
资助(74059)
成果(62765)
(57093)
重点(55749)
(54778)
(54569)
国家社会(53276)
课题(52806)
(52443)
教育部(50600)
创新(50336)
期刊
(207846)
经济(207846)
研究(123595)
中国(74840)
(71060)
管理(65276)
(51798)
科学(48480)
学报(47564)
(39839)
金融(39839)
大学(39401)
教育(37962)
技术(37565)
学学(37463)
财经(35550)
农业(35215)
业经(33721)
经济研究(33525)
(30731)
问题(27187)
技术经济(22627)
(21318)
(19391)
现代(19377)
商业(19158)
统计(19061)
世界(18877)
理论(18596)
财会(18296)
共检索到6011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朱贝贝  刘瑞翔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史的增长奇迹。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长期积累的经济问题和矛盾越发尖锐,经济增长不能再一味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宏观经济增长模型的演变规律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确保经济稳步健康高质量增长的基本思路。从制造业的视角来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现路径是:首先,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化道路,发挥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决定性地位;同时推动政府角色定位的转变,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加快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其次,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对标国际制造标准。最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向创新驱动的先进制造业转变。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郭晗  
经济增长阶段转换和经济结构的非均质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特征。本文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概念内涵出发,将结构因素纳入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计算中发现,中国近年来潜在经济增长率处于下滑状态,这导致实际经济增长下降,需要从结构转换角度改善经济供给面,提升经济增长潜力。基于这一判断,本文从结构转换的同步效应、配置效应和溢出效应归纳了结构转换影响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一般性逻辑机理,并分别从要素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等维度分析了以结构转换提升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理论机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转型路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钞小静   王灿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又需要实现量的合理增长。经济发展数量和质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相互表征、相互反馈、相互转换,最终实现量质协同演化的高质量发展。从量质协同关系的角度观察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笔者发现:在经济加速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数量和质量均有效提升,但是并未形成量质协同的正反馈机制;在经济减速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数量和质量均面临下行压力,同时量质协同的负反馈机制逐渐显现;在转型发展阶段,面临经济转型与外生冲击的双重压力,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目标多元化难题,加剧了经济发展量质转型难度。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需要:优化宏观政策,推动实现质量效益型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完善分配方式,提高消费需求质量;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增强国家能力,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朱小艳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数字经济是构建信息时代国家竞争新优势的先导力量,是制造业转型的关键要素和重要推力。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转型,已显示出强大的科技优势、强劲的后发优势、领先的平台优势和广阔的市场优势,两者融合发展已初显成效,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发展模式、基础设施、制度保障、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和不足。需要构建转型生态体系、夯实转型基础支撑、优化转型制度环境、强化转型人才支撑,为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添薪续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燕翔  
为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提供有力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背后中国制造业的传统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后发优势三个方面。但随着内部人口结构变化、要素成本上升、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传统优势绝对水平依然存在但相对领先幅度逐步缩小,未来需要探索新路径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未来,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体现在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自主创新能力体系完善为动力,以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为基础,以大中小优质企业梯度发展为格局,以制造业高效融合服务业为协同。建议未来政策重点关注四个方向:一是强化关键领域产业政策,二是用好金融服务支持科技创新,三是构建统一大市场挖掘规模经济潜力,四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新发展机遇。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优树  张坤  
本文从国际生产分工理论出发,分析价值链长度对经济增长的规模报酬效应和交易成本效应关系,发现后向联系的价值链受二效应的双重影响,其价值链长度与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存在非线性的U型关系。同时,由于要素稀缺性决定其传递长度,因而前向连接的价值链长度对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具有正向作用。通过将国内价值链长度作为国内大循环的代理变量,发现不管是基于前向连接还是后向连接的国内价值链长度,均对增加值增长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全球价值链和传统最终品贸易价值链长度对增加值增长作用不显著。因而,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应加快要素市场改革,吸引高质量创新要素,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分工协作,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活力。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英骥  邓良  
在经济长期增长路径上,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仅取决于技术进步率,所以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路径应以技术创新为主线,基于制造业的层面,也应该是一条以技术为主线的道路。然而,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意义不仅仅是停留在靠制造企业研究与开发(R&D)这一微观层面,其深层内涵是与实际情况相匹配的发展战略。通过模型推导和实证分析可知,中国的制造业应该采取"适度发展"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制造业的产业价值链,加强发展品牌战略等。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顾锋娟  
本文基于要素、制度与经济增长的逻辑框架,剖析了中国过去38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实质是通过开放、激励与基础设施的投资实现了要素的积累、制度的优化、企业运行成本的降低,进而提升了中国以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竞争力。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力要素成本上升所导致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下滑。提高要素效率和降低非要素性制度费用是提升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也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夏杰长   田野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农村电商这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典型形式入手,以电商大县山东曹县的服饰产业为例,探究数实融合在培育和壮大制造业产业集群中的理论逻辑和实施路径,为深化数实融合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新思路。数实融合带来的销售模式创新促使销售实体的市场容量跃升,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数实融合改善制造业产业集群内部的资源配置水平和创新能力,线上集聚极大突破产业集群区域的发展资源禀赋限制,进而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水平。推动电商高质量发展、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产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引导产业线上集聚,是以数实融合推动制造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路径。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殷德生  
本文分析了世界大都市圈发展的基本特征和逻辑。描述了东京-神户都市圈、纽约大都市圈以及中国东部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圈层结构以及产业转移过程,剖析了中国东部都市圈世界制造业中心发展的特征以及新型道路。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林光彬   梁永坚  
财政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决定着财政驱动经济增长的逻辑路径。财政所具有的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三重属性使其能够体现上层建筑意志、巩固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促进生产力发展,具有驱动经济增长的反作用机制、生产力机制两个基础机制,以及合力机制、调节机制两个集成机制。财政综合发挥多重机制作用驱动经济增长是中国推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具有持续造血性、全局联动性、与时俱进性、稳健可控性的特点,凝结了价值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改革导向的重要经验。多维度、多层次机制作用及重要经验对新阶段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基于系统观念构建多维度的新时代国家理财学,有助于发展重视财政多重机制作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林光彬   梁永坚  
财政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决定着财政驱动经济增长的逻辑路径。财政所具有的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三重属性使其能够体现上层建筑意志、巩固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促进生产力发展,具有驱动经济增长的反作用机制、生产力机制两个基础机制,以及合力机制、调节机制两个集成机制。财政综合发挥多重机制作用驱动经济增长是中国推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具有持续造血性、全局联动性、与时俱进性、稳健可控性的特点,凝结了价值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改革导向的重要经验。多维度、多层次机制作用及重要经验对新阶段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基于系统观念构建多维度的新时代国家理财学,有助于发展重视财政多重机制作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华亮  
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构建制造业发展新格局,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是党和国家在新阶段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发生重大调整,推动着全球价值链的深度重构。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在全球价值链中"两头挤压"态势明显。本文基于"社会—共生—技术"逻辑探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响应过程,并从价值链升级视角对变化态势进行了分析,需要从供给端、需求端、市场端、技术端解决发展的碎片化和协同化的契合问题、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挤压问题、精准性和海量性的匹配问题、前瞻性和现实性的结合问题。遵循发展逻辑、变化态势、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中国制造业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工业互联网建设,提升发展升级能力,强化复合人才培养,加强商业模式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耀一  
工业互联网革命不断重塑国际制造业格局,推动制造业变革,提高制造的价值创造能力,同时其会促使描述价值链环节经济特征的"微笑曲线"陆续丧失存在依据。为有效应对工业互联网革命、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以及发展中国家更低要素成本的挑战,中国工业发展就其重点而言,在企业层面,应以陆续增强持续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能力为基础,在全球市场上不断发展针对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治理能力,且推动企业向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转变;在政府层面,应对已有产业政策进行重新审视与转型,政策目标应由之前的"创新推动"逐渐转向"可持续创新能力构建与推动"转变,加快发展绿色制造、ICT智能制造、高效能制造以及基于新材料的制造,且尝试建立国家高效能运算研发中心与高效能运算服务中心,陆续突破高效能运算前沿技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耀一  
工业互联网革命不断重塑国际制造业格局,推动制造业变革,提高制造的价值创造能力,同时其会促使描述价值链环节经济特征的"微笑曲线"陆续丧失存在依据。为有效应对工业互联网革命、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以及发展中国家更低要素成本的挑战,中国工业发展就其重点而言,在企业层面,应以陆续增强持续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能力为基础,在全球市场上不断发展针对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治理能力,且推动企业向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转变;在政府层面,应对已有产业政策进行重新审视与转型,政策目标应由之前的"创新推动"逐渐转向"可持续创新能力构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