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4)
2023(1210)
2022(904)
2021(757)
2020(569)
2019(1301)
2018(1147)
2017(2290)
2016(1027)
2015(1083)
2014(930)
2013(958)
2012(777)
2011(619)
2010(629)
2009(652)
2008(664)
2007(621)
2006(529)
2005(407)
作者
(2715)
(2477)
(2354)
(2161)
(1402)
(1089)
(1035)
(872)
(835)
(776)
(771)
(751)
(724)
(723)
(718)
(682)
(681)
(667)
(641)
(631)
(549)
(541)
(537)
(524)
(504)
(499)
(498)
(493)
(490)
(471)
学科
(10546)
(9769)
企业(9769)
管理(8391)
技术(6439)
技术管理(5815)
(4623)
经济(4621)
业经(2308)
(1841)
方法(1793)
(1550)
(1407)
财务(1406)
财务管理(1406)
企业财务(1294)
农业(1294)
数学(1287)
数学方法(1287)
(1177)
(1159)
税收(1114)
(1113)
中国(1100)
(972)
(939)
(900)
贸易(900)
经营(889)
(874)
机构
学院(15603)
大学(14694)
(7745)
经济(7674)
管理(7610)
理学(6718)
理学院(6663)
管理学(6643)
管理学院(6598)
研究(3915)
(3497)
中国(3231)
财经(2822)
(2662)
(2573)
商学(2493)
商学院(2468)
经济学(2449)
(2290)
经济学院(2262)
财经大学(2072)
经济管理(2071)
科学(1929)
中心(1845)
业大(1837)
(1817)
(1740)
工商(1706)
北京(1525)
(1515)
基金
项目(11147)
科学(9524)
研究(8616)
基金(8518)
(7284)
国家(7221)
科学基金(6739)
社会(6324)
社会科(6060)
社会科学(6057)
(4764)
基金项目(4497)
自然(4010)
(3996)
自然科(3950)
自然科学(3949)
自然科学基金(3875)
创新(3786)
(3720)
(3500)
教育(3305)
编号(3017)
(3015)
国家社会(2876)
资助(2817)
(2732)
(2653)
(2490)
企业(2434)
重点(2343)
期刊
(8194)
经济(8194)
研究(4332)
管理(3643)
(2959)
中国(2431)
技术(1768)
业经(1761)
科学(1637)
(1535)
经济研究(1518)
技术经济(1516)
科技(1502)
财经(1290)
学报(1239)
(1166)
金融(1166)
(1158)
大学(1124)
学学(1091)
商业(1011)
农业(1008)
财会(987)
(950)
问题(933)
现代(836)
(812)
会计(799)
经济管理(789)
(738)
共检索到215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梁达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显现的一大突出亮点是经济结构发生了积极的重大变化,服务业已撑起"半边天",在GDP中的比重超过了50%,这是多年来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可喜变化。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比第二产业高10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9年12月24日在四川成都出席第七届中日韩工商峰会时表示,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有不断升级的超大规模市场,近14亿民众对优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特别是在养老、健康、育幼等领域迫切需要增加服务供给。同时,中国正在推进金融领域开放,将原来规定的2021年取消证券、期货、基金、寿险外资股比限制提前至2020年。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邹晓梅   李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整体保持快速增长,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础设施投资结构随着经济发展逐渐从能源、交通等领域向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以及新型基础设施倾斜,西部中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相继加速,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与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此同时,基础设施投资增长面临的资金、土地、环境等要素制约明显增加。建议从加强项目谋划和储备、构建基础设施投资长期低成本融资机制、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使用、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强化用地用能保障等方面,增强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可持续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平  付一夫  张艳芳  
近年来中国服务业规模不断增大,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已经超过50%,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接近1/3。随着中国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服务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仍会继续提高。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服务业发展能否支撑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备受关注。本文拟从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出发,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指数)的测算与分解,探索生产性服务业的部门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转换对全要素生产率乃至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从而试图找到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作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证据。结果显示:生产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晨  原小能  
立足中国经济新旧动能亟待转换的时代背景,本文选取2005—2016年省级服务业数据,使用随机前沿模型,设定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以考察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动力源泉,研究发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TFP呈多阶段的变动特征,技术进步是主要的正向源泉,行业增长属于"技术主导型";以TFP为代表的创新驱动是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行业动能结构相对合理;细分行业动能结构差异较大,新旧动能的结构性调整必须兼顾行业特征;发达地区应对外部冲击及政策刺激的能力较强,创新驱动是主要的增长动能,其他地区新动能疲弱,旧动能又陷入粗放式增长,动能结构有可能向不合理状态演进。为此,需要紧抓时代机遇,提升行业创新驱动力,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新动能培育的"主战场",并特别兼顾行业及区域的异质性特征,"量体裁衣",制定针对性的新旧动能转换战略。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晓东  
中国经济的转型期对于构筑经济新动能的新人口红利存在着莫大的需求。"两创"是利用中国二次形成的人口红利构筑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具体体现,也是解决就业、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形成社会公平正义的推动力量。在此过程中,特别要谨慎应对一次人口红利下滑速度超过二次人口红利的构建速度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推动创新创业构建新动能过程中面临的制度、环境、主体引领作用的困难。在两创下促进二次人口红利的顺利释放需要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以高等教育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和利好的惠及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构建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文化的氛围,以此催动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新活力。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晓东  
中国经济的转型期对于构筑经济新动能的新人口红利存在着莫大的需求。"两创"是利用中国二次形成的人口红利构筑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具体体现,也是解决就业、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形成社会公平正义的推动力量。在此过程中,特别要谨慎应对一次人口红利下滑速度超过二次人口红利的构建速度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推动创新创业构建新动能过程中面临的制度、环境、主体引领作用的困难。在两创下促进二次人口红利的顺利释放需要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以高等教育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和利好的惠及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构建全社会的创新创业
[期刊] 改革  [作者] 闫坤  于树一  
比较优势理论、后发优势理论、产业结构升级理论、产业集聚与规模经济理论、内生增长理论为我国重振制造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现阶段,我国制造业既面临着全新的发展环境,又面临着传统思维下的政策约束。重振我国制造业,在财税政策设计上应坚持市场化、主导性、协同性、全面性原则,建立制造业重振与财税政策支持的关系矩阵。在具体举措上应优化制造业产业布局,提升制造业产业集群,建立国产化财政激励机制,对装备制造业提供全方位的财税支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大对企业技术研发的财政补贴力度。
[期刊] 改革  [作者] 闫坤  于树一  
比较优势理论、后发优势理论、产业结构升级理论、产业集聚与规模经济理论、内生增长理论为我国重振制造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现阶段,我国制造业既面临着全新的发展环境,又面临着传统思维下的政策约束。重振我国制造业,在财税政策设计上应坚持市场化、主导性、协同性、全面性原则,建立制造业重振与财税政策支持的关系矩阵。在具体举措上应优化制造业产业布局,提升制造业产业集群,建立国产化财政激励机制,对装备制造业提供全方位的财税支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大对企业技术研发的财政补贴力度。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曾艺  韩峰  刘俊峰  
研究目标: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运用空间杜宾(SDM)模型对2003~2015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提升了本地区经济增长质量,但对邻近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却产生了抑制作用,且该影响效果因生产性服务行业和城市规模等级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特征。研究创新:从动能转换、结构升级、增长效率、节能减排、成果分享等方面系统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机制及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质量测度指标,并从行业及城市规模异质性视角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直接效应和空间外溢效应。研究价值:为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城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子云  
研究目标:揭示经济增长质量内涵,探究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动趋势与提升动能的路径。研究方法:基于中国2000~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均方差赋权法与专家咨询法组合赋权,并与达优指数法相结合构造综合指数算法模型;采用结构分析法构造经济增长质量变动的因素贡献分解模型。研究发现: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比2000年提升了23.2%,但比2010年有所下滑,比2012年明显下降;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结构呈现内在结构构造的强缺口性、质量因子优化的非齐次性和内在结构运行的不平稳性等三大特征。驱动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第一因素是经济性质量,第二是负面性质量,第三是协调性质量,第四是创新性质量,第五是有效性质量。然而,在"十二五"规划时期,经济性质量却变成了抑制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首要因素,有效性质量的下滑也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微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创新性质量、协调性质量、负面性质量则有了明显的提升,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增长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有望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更好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研究创新:在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界定中引入了本源性质量;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包括经济增长的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协调性和负面性;采用均方差赋权法与专家咨询法组合赋权,并与达优指数法相结合构造综合指数算法模型,采用结构分析法构造经济增长质量变动的因素贡献分解模型。研究价值: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变迁的动能结构以及最新转换趋势,为旨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更有效提升的政策设计提供了新的科学决策参考。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程大中  
中国服务业总体增长速度虽然较快 ,但与其他经济体相比 ,存在明显的“三低”现象 ,即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偏低、就业比重偏低和人均增加值偏低 ;以人均产值增长率衡量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滞后。从 2 0世纪 90年代开始 ,中国服务业增长的驱动力发生了变化 :资本—产出比增长率 (衡量资本深化的工业化进程 )对服务业人均产出增长率的贡献开始超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贡献。其原因在于 ,中国服务业的技术进步并不是劳动增强型的 ,而是略微资本增强型的。有鉴于此 ,在推进服务业发展战略时 ,应重新审视通过服务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失业人员的就业措施 ;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服务业的工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战...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本刊讯  
本刊讯6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浙江杭州出席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并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说,这次出席"双创"活动周,欣喜看到一群群意气风发的创业者、一批批奇思妙想的创新产品,真切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双创"活力。宋代诗人描绘六月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也可以说是今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铺天盖地、异彩纷呈、展现无限生机的生动写照。李克强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质是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动亿万市场主体积极性和社会创造活力,更大限度激发每个人的潜能潜质。近年来,在以习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宋雪  李灵光  
本文将空间因素纳入研究框架,首先在理论上探讨了服务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2004-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运用GS3SLS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讨论了不同类型服务业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1)服务业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明显的双向促进作用机制,且服务业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弹性系数更大。(2)服务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滞后项均表现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二者之间的空间交互溢出效应为负。(3)相比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联性更强。研究结论表明服务业完全可以成为新时代带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新动能。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步晓宁  张少华  张天华  
传统宏观经济增长的分解框架仅仅关注微观的技术进步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无法识别要素层面的这两种效应以及两种要素的经济利润。为此,文章借助一个新的基于要素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框架,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增长动能、配置效率以及经济利润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工业企业的生产率增长是其产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个结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产业以及不同地区均适用。中国工业企业正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移。(2)企业自身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增进效应贡献最大,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抑制效应大小来看,其抑制作用抵消了企业技术进步的绝大部分。具体到资源配置效率程度大小来看,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资本配置效率年均恶化程度至少是劳动配置效率的两倍,而行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微弱。(3)就要素获取的经济利润份额来看,资本占优,高达3. 2%,资本利润是劳动利润的至少四倍,劳动利润的上升极为有限。民营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及中东部地区企业获取了更大的资本利润,而外资获得了更多的劳动利润,体现了外资进入中国的战略取向。东部获得了更多的利润说明其反哺中西部地区的必要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