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36)
2023(6510)
2022(5501)
2021(5017)
2020(4167)
2019(9183)
2018(8912)
2017(16987)
2016(9384)
2015(10191)
2014(10209)
2013(9943)
2012(8939)
2011(8119)
2010(8340)
2009(8084)
2008(8241)
2007(7479)
2006(6840)
2005(6390)
作者
(26132)
(21951)
(21874)
(20855)
(13975)
(10542)
(9809)
(8189)
(8042)
(7749)
(7554)
(7477)
(7239)
(7000)
(6895)
(6769)
(6575)
(6405)
(6373)
(6337)
(5590)
(5364)
(5191)
(5031)
(4960)
(4925)
(4923)
(4876)
(4334)
(4282)
学科
(35675)
经济(35609)
管理(34999)
(29188)
(25115)
企业(25115)
方法(13461)
(13388)
(12365)
环境(10977)
(10775)
数学(10172)
数学方法(10086)
业经(10074)
中国(9260)
(8723)
财务(8707)
财务管理(8690)
(8587)
企业财务(8332)
(7878)
农业(7396)
(7363)
体制(7362)
(7068)
银行(7060)
(6985)
金融(6982)
理论(6955)
(6735)
机构
学院(137337)
大学(135227)
(55295)
经济(54065)
管理(52419)
研究(44638)
理学(44451)
理学院(43947)
管理学(43359)
管理学院(43083)
中国(34867)
(30462)
(28039)
科学(26213)
财经(23343)
(21750)
(21408)
(20944)
中心(20218)
研究所(19085)
(18928)
师范(18768)
(18519)
北京(17786)
经济学(17454)
财经大学(17202)
业大(17173)
(16936)
(16472)
经济学院(15590)
基金
项目(89742)
科学(72169)
研究(67514)
基金(66484)
(56929)
国家(56482)
科学基金(49407)
社会(45679)
社会科(43323)
社会科学(43316)
基金项目(35942)
(35663)
自然(30363)
教育(30258)
自然科(29484)
自然科学(29478)
(29092)
自然科学基金(28969)
资助(26640)
编号(25912)
(23254)
成果(20867)
重点(20376)
(19916)
(19736)
国家社会(19353)
(18916)
课题(18607)
创新(17717)
人文(17716)
期刊
(67743)
经济(67743)
研究(39669)
中国(27812)
(24778)
管理(19379)
科学(18825)
学报(18281)
(17514)
大学(14699)
学学(14069)
(13460)
金融(13460)
教育(12280)
财经(12028)
农业(11671)
业经(11394)
(10276)
技术(9622)
经济研究(9407)
(8819)
问题(8724)
资源(7097)
(6556)
旅游(6556)
(6556)
(6468)
财会(6207)
科技(6055)
现代(5975)
共检索到2062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史玉丁  李建军  刘红梅  
生态补偿是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协同共进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旅游地,农户旅游生计资本的提升是评价生态补偿效果的重要指标。在构建旅游生计资本框架的基础上,对渝东南不同地区14个乡村的旅游生计资本进行统计,进而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不同生态补偿方式对农户旅游生计资本的影响。研究表明,资金补偿对农户旅游生计资本的拉动作用最为明显,物质补偿、政策补偿作用次之,技术补偿作用最不明显。因此,针对不同的农户旅游生计情况,应通过农户生计需求与生态补偿方式之间的精准对接,进行生态补偿方式的捆绑组合,进而建立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菲菲  葛颜祥  王蓓蓓  
流域内产业间生态补偿是流域生态补偿的一种具体形式,它是流域内生态受益产业对上游生态保护产业的直接补偿。本文以旅游业为例,阐述了旅游业与流域水资源的关系;从补偿、受偿、产业间生态补偿的内容,对旅游业对上游产业补偿的主体进行了界定;从理论和实际出发,确定旅游业对上游生态保护产业的补偿标准。提出旅游业对上游产业的补偿可以采用资金、实物和福利补偿等形式;并就旅游业对上游产业生态补偿的保障机制进行了探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亚娟  胡静  张渭  
旅游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旅游规划开始重视强有力的环境保护机制。生态补偿机制作为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协调相关利益群体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目前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有关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政策,并多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紧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性。生态补偿机制在我国出现的较早,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是在旅游业的应用方面,尚未达到统一的认知。本文从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入手,研究旅游业中生态补偿机制的主客体,补偿范围,阐述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原则和类型,最后着重论述该机制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的三种主要方法:生态足迹与生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方世巧  马泓宇  徐少癸  
文章在对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构成要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生态补偿同时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机制。研究发现,对于森林旅游而言,其生态补偿主要是由利益相关者、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和绩效评价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政府主导机制、自我补偿机制、区别奖惩机制和循环反哺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构筑起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基石。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遗志  胡争艳  汤定娜  
生态补偿机制能够有效规范生态污染者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在对贵州民族地区旅游生态补偿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贵州民族地区的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并就该机制提出相对应的实现路径,指出该机制的核心是着力构建民族地区人口、生态环境和旅游业三者互动共赢机制,促使贵州民族地区由"输血式"生态补偿模式向"造血式"生态补偿模式转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丽丽  章家恩  虞依娜  叶延琼  
旅游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实际是各利益相关者围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博弈的结果。旅游生态补偿作为以经济手段为主调整损害和保护旅游生态环境主体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对保护和提升旅游生态环境具有促进作用。基于博弈论,分析了旅游生态补偿各相关利益者的博弈过程和结果。并就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提出了加快构建奖惩结合的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旅游生态环境产权制度,引入独立的旅游生态补偿监管机制等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罗亚萍  
虽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的战略目标,但旅游环境资源开发和保护常常是一对矛盾的概念。现实中出现大量因开发旅游致使环境资源遭受严重破坏,而当地居民并未从旅游环境资源开发中受益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在于旅游环境资源开发时,未将其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纳入成本计算,致使旅游环境资源外部化严重。文章提出以生态补偿的方式开发旅游环境资源,运用市场化手段能够较好地解决旅游环境资源外部化的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阿荣高娃  
鉴于生态补偿主体、客体、补偿标准和原则等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乡村治理理论为山地旅游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提供了有益思路,一方面可采用乡村治理的方式,充分发挥政府、居民、社会的积极性,尤其要提升山地居民的参与度;另一方面乡村治理过程中要平衡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阿荣高娃  
鉴于生态补偿主体、客体、补偿标准和原则等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乡村治理理论为山地旅游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提供了有益思路,一方面可采用乡村治理的方式,充分发挥政府、居民、社会的积极性,尤其要提升山地居民的参与度;另一方面乡村治理过程中要平衡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芬  
[目的]构建湖北省乡村旅游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以期为湖北省乡村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方法]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湖北省六大乡村旅游发展热点片区的生态环境破坏情况、生态补偿主体、生态补偿的方式展开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研究构建湖北省乡村旅游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结果]恩施地区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的是生物环境,其他区域破坏较严重的均是当地的水环境。武汉、宜昌、恩施和鄂东乡村旅游区的生态补偿主体偏向于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而鄂西北和江汉平原乡村旅游区的生态补偿主体偏向于游客,当地居民充当补偿主体的比例普遍偏低。武汉和江汉平原以政策补偿为主,宜昌和恩施地区以资金补偿为主,鄂东和鄂西北以物质补偿为主。[结论]湖北省六大乡村旅游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以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及游客为主的补偿主体和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补偿客体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该补偿机制在不同区域存在主客体和补偿方式选择的差异,这主要与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和方式有关。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军辉  
旅游村寨民族文化的开发使用权与传承、保护权的分离,致使民族文化"公地悲剧"效应显现,危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村寨的和谐与稳定及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迫切需要对民族文化的天然产权人实施文化补偿。文章在民族文化补偿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民族旅游村寨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着重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的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与补偿方案等内容,解决了民族文化补偿机制构建中的"为什么补、谁补给谁、补多少、如何补"等关键问题,以期促进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尽快付诸实践。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军辉  
旅游村寨民族文化的开发使用权与传承、保护权的分离,致使民族文化“公地悲剧”效应显现,危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村寨的和谐与稳定及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迫切需要对民族文化的天然产权人实施文化补偿。文章在民族文化补偿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民族旅游村寨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着重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的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与补偿方案等内容,解决了民族文化补偿机制构建中的“为什么补、谁补给谁、补多少、如何补”等关键问题,以期促进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尽快付诸实践。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军辉  
旅游村寨民族文化的开发使用权与传承、保护权的分离,致使民族文化"公地悲剧"效应显现,危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村寨的和谐与稳定及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迫切需要对民族文化的天然产权人实施文化补偿。文章在民族文化补偿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民族旅游村寨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着重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的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与补偿方案等内容,解决了民族文化补偿机制构建中的"为什么补、谁补给谁、补多少、如何补"等关键问题,以期促进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尽快付诸实践。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余洁  李树民  张祖群  
通过分析自然文化遗产地控制旅游建设用地失效的原因,认为在目前我国规制手段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的情况下,城镇化和旅游经济高度发展的阶段,自然文化遗产地的农地流转为旅游建设用地将不可避免。在自然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经济增长两个要素中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必须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机能,设计一种机制使当地居民在受土地用途管制的同时向社会受益群体索取补偿。本文提出借鉴海外土地发展权制度,在自然文化遗产地配置可移转的土地发展权的内生机制,作为控制旅游建设用地"隐性市场"的有效管制方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明光  田伟珂  查兰建  潘贵渝  王申正  
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可以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同时也会对其造成破坏,旅游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新型的平衡两者之间矛盾的有效工具,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黔西南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同时又是一个生态系统较脆弱的区域,文章通过对黔西南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建立生态文化旅游的生态补偿机制,并对其生态补偿核心因素,即生态补偿的主客体、补偿标准及补偿方式也进行了探索,以期为黔西南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