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656)
2023(19192)
2022(16490)
2021(15433)
2020(13017)
2019(29461)
2018(29117)
2017(56037)
2016(30324)
2015(34165)
2014(33381)
2013(32563)
2012(29973)
2011(27057)
2010(27023)
2009(24704)
2008(23844)
2007(21051)
2006(18480)
2005(16052)
作者
(87165)
(72243)
(71785)
(68397)
(45843)
(34748)
(32638)
(28143)
(27404)
(25547)
(24533)
(24352)
(22902)
(22653)
(22311)
(22112)
(21519)
(21452)
(20760)
(20738)
(17822)
(17774)
(17561)
(16507)
(16276)
(16107)
(16002)
(15956)
(14550)
(14298)
学科
(115827)
经济(115698)
管理(89856)
(85526)
(70880)
企业(70880)
方法(54373)
数学(47064)
数学方法(46417)
中国(33292)
(33033)
(30296)
业经(27227)
(25670)
技术(23136)
(22484)
地方(22463)
农业(22067)
(21668)
贸易(21654)
(21076)
环境(20789)
理论(20498)
(18908)
银行(18843)
(18770)
(18727)
财务(18695)
财务管理(18654)
(17981)
机构
大学(426293)
学院(425650)
(167659)
管理(167045)
经济(164047)
理学(145211)
理学院(143593)
管理学(140930)
研究(140777)
管理学院(140153)
中国(104725)
(90537)
科学(88783)
(77362)
(70963)
(70077)
业大(65572)
研究所(64123)
中心(64089)
财经(62297)
(61802)
北京(56748)
(56680)
(56246)
农业(55851)
师范(55613)
(51797)
经济学(50650)
(50007)
财经大学(46455)
基金
项目(294708)
科学(231791)
研究(214313)
基金(212774)
(186743)
国家(185159)
科学基金(158710)
社会(134546)
社会科(127443)
社会科学(127409)
(116355)
基金项目(112522)
自然(103773)
自然科(101379)
自然科学(101349)
教育(99592)
自然科学基金(99542)
(98097)
编号(87357)
资助(87188)
成果(70339)
重点(66545)
(64568)
(63804)
(63185)
课题(60535)
创新(59105)
科研(56479)
国家社会(55283)
教育部(55224)
期刊
(178832)
经济(178832)
研究(122458)
中国(81046)
学报(69828)
(63608)
科学(63465)
管理(62136)
(57724)
大学(53223)
教育(51235)
学学(50107)
农业(44165)
技术(38300)
(34737)
金融(34737)
业经(30679)
财经(29742)
经济研究(29100)
(25506)
问题(23601)
(22858)
科技(21819)
图书(21817)
技术经济(20839)
(20160)
理论(19885)
商业(18857)
现代(18642)
统计(18550)
共检索到6142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子文  殷群  
文章从创新投入和信息通信技术(ICT,包括数据湖、区块链、云技术、窄带物联网等)能力两个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两者影响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并研究提出我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克甝   徐宗文  
企业进行数字技术创新,不仅能够通过技术进步直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且可以通过赋能其他生产要素并改善要素配置来间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采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1—2022年的数据分析发现:企业的数字专利增加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能够显著提升其全要素生产率;数字技术创新能够提高企业员工中高学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比例以及技术资产占比,同时还能降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管理费用和代理成本,表明数字技术创新可以通过优化要素结构和提升管理效率来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数字技术创新对国有企业、大型企业、成长性较高企业、西部地区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更强的提升作用;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在技术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依次减弱。因此,应将数字技术创新作为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着力点,政府、企业与高校三方联合共建数字技术人才高地,依托数字技术拓展企业的治理边界,并将企业家精神融入公司治理及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蕊  周平  
科技创新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题。文章从政府和企业R&D投入的角度,首先统计描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和企业R&D投入结构的变化,然后实证分析了政府和企业科技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政府和企业的R&D投入均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面影响,且企业具有较高的溢出效应。因此,我们在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的同时,应更注重企业科技投入以及其创新能力的培育。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余泳泽  张莹莹  杨晓章  
创新投入是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途径,而不同类型的创新投入对一国生产率改善的作用存在差异性。学理上的解释需深入研究创新活动的内部反应机制。从创新价值链视角将创新活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基于研发资本存量的测算,构建反映创新投入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以经合组织(OECD)23个国家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检验创新投入结构对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来看,试验发展活动对当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功效的发挥存在一定时滞,且基础研究的滞后期更长;从影响程度来看,基础研究的偏效应最大,应用研究偏效应短期内为负值,而试验发展的作用虽然非常迅速,但其对生产率的带动效果相对较弱;就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来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分别对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偏效应最大,试验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三部分都有显著的正效应。因此,改善我国创新投入结构时应充分重视基础研究的投入和积累,以发挥其在促进生产率中的核心地位和长效作用。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余泳泽  张莹莹  杨晓章  
创新投入是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途径,而不同类型的创新投入对一国生产率改善的作用存在差异性。学理上的解释需深入研究创新活动的内部反应机制。从创新价值链视角将创新活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基于研发资本存量的测算,构建反映创新投入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以经合组织(OECD)23个国家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检验创新投入结构对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来看,试验发展活动对当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功效的发挥存在一定时滞,且基础研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国富  张春红  
文章以各省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借鉴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最新成果,对各省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创新能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核心变量创新能力对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但是不显著。控制变量方面,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没有发挥应有的促进作用;信息化程度、产业结构升级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外贸依存度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抑制作用,但是不显著。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邸峰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但高校创新能力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尤其是对工业发展的贡献却备受质疑。借助于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构建了高校创新能力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的测度模型,基于2006年至2016年的数据,测算了各地区高校创新能力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差异程度,识别了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校创新能力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普遍偏低,但呈现逐年增强的趋势,东部地区高校创新能力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增长较快,而西部地区增长较为缓慢,东部地区各省份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山东与江苏和广东的差距较大;基础设施、开放程度及人力资本等因素是制约高校创新能力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的关键因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肖泉  李金生  
文章以土地价格扭曲为切入点,围绕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实现“双碳”目标,从理论上深度厘清土地价格扭曲对GTFP的传导机制。基于2005—2019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验证土地价格扭曲对GTFP的直接影响;利用中介效应检验绿色创新能力对GTFP的间接影响;分样本研究土地价格扭曲对不同城市GTFP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发现,土地价格扭曲通过绿色创新能力显著抑制GTFP,对GTFP的影响呈现东部不显著和中西部显著负向扭曲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为揭示土地价格扭曲与GTFP之间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设计、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证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依萍   宋京妮  
从组态视角,在采用DEA-Malmquist模型测算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交通运输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基础上,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究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交通投资、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污染治理和政府支持7个影响因素对交通运输GTFP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必要性检验表明单个变量不能构成交通运输GTFP变化的必要条件。②促进型组态结果显示存在3种交通运输GTFP提升路径:L1:交通投资-信息化支撑型路径,L2:经济主导-环境规制型路径,L3:社会经济-环境规制-政府支持型路径。③抑制型组态结果显示存在6条交通运输GTFP抑制路径。北京、天津和重庆可通过加强污染治理力度以避免进入低效发展路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楠玉  袁富华  张平  
供给侧改革是针对原有工业化模式所累积的结构和效率问题进行的根本性调整。欧美老牌工业化国家和再工业化之后的日本迅速完成工业化向城市化转变的增长活力主要源于消费主导过程和经济服务化过程。近年来,中国经济开始出现结构性减速,这一方面意味着城市化新阶段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再平衡大规模工业化时期的高物质资本积累和产出规模,发展重点要向社会开发适度倾斜;另一方面,以服务业、消费和公共品为主线的城市化也是不同于以往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确立以广义人力资本(科教文卫)积累为基础、以消费结构升级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支撑、以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为核心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是当前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取向。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楠玉  袁富华  张平  
供给侧改革是针对原有工业化模式所累积的结构和效率问题进行的根本性调整。欧美老牌工业化国家和再工业化之后的日本迅速完成工业化向城市化转变的增长活力主要源于消费主导过程和经济服务化过程。近年来,中国经济开始出现结构性减速,这一方面意味着城市化新阶段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再平衡大规模工业化时期的高物质资本积累和产出规模,发展重点要向社会开发适度倾斜;另一方面,以服务业、消费和公共品为主线的城市化也是不同于以往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确立以广义人力资本(科教文卫)积累为基础、以消费结构升级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支撑、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马海燕  
在全国流通架构体系中,西部地区流通业发展长期处于弱势和被动地位,严重依赖外部支持。在新的发展时期,西部各省应及时将提升流通业竞争力作为战略任务。本文通过对西部各省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评及特征分析,探讨西部省际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本质和路径。研究表明:西部省际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内部梯队分异明显,西部流通业整体在全国流通体系中的地位没有发生本质改变。文章认为西部省际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深层内涵在于面向全球化的自主流通能力的提高,应从加快培育一批本土流通领军连锁企业、持续强化西部各大都市圈的流通业集聚质量、加快培养本土流通人才、提高本土流通创新能力及各省应加强协同规划西部整体流通体系架构四个方面,推动流通业竞争力的提升。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牛冲槐  曹海曼  
从价值链视角出发,将装备制造业的研发创新活动划分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利用2006-201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七个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据,采用以产出为导向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研发创新活动两阶段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测评,以此来衡量装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七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成果转化阶段的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低于技术研发阶段;技术进步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较为显著。本文结论可为装备制造业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钺  刘秉镰  
本文旨在揭示创新要素在区际间的流动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深入分析创新要素流动影响生产率增长内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技术,对中国大陆30个省级行政区的创新要素流动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效应,且受这一效应的作用,研发资本在区际间的流动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考虑不同引力模型下的创新要素流动量以后,这一结果依然具有稳健性。本文结论为我国创新要素区际流动政策的科学制定,进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钺  刘秉镰  
本文旨在揭示创新要素在区际间的流动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深入分析创新要素流动影响生产率增长内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技术,对中国大陆30个省级行政区的创新要素流动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效应,且受这一效应的作用,研发资本在区际间的流动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考虑不同引力模型下的创新要素流动量以后,这一结果依然具有稳健性。本文结论为我国创新要素区际流动政策的科学制定,进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提供有益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