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70)
- 2023(12090)
- 2022(10505)
- 2021(9982)
- 2020(8560)
- 2019(19583)
- 2018(19449)
- 2017(38198)
- 2016(20775)
- 2015(23563)
- 2014(23450)
- 2013(23147)
- 2012(22081)
- 2011(19996)
- 2010(20456)
- 2009(19426)
- 2008(19412)
- 2007(18025)
- 2006(15971)
- 2005(14466)
- 学科
- 济(85075)
- 经济(84995)
- 业(64646)
- 管理(64106)
- 企(52096)
- 企业(52096)
- 方法(36831)
- 数学(32397)
- 数学方法(32045)
- 农(26790)
- 中国(26045)
- 财(23358)
- 技术(20370)
- 地方(19321)
- 制(19226)
- 业经(18854)
- 农业(17499)
- 贸(17389)
- 贸易(17376)
- 易(16881)
- 银(16404)
- 银行(16376)
- 行(15704)
- 学(15644)
- 融(14399)
- 金融(14395)
- 策(14283)
- 技术管理(13228)
- 务(13105)
- 财务(13068)
- 机构
- 学院(299202)
- 大学(297544)
- 济(126952)
- 经济(124154)
- 管理(117705)
- 研究(100123)
- 理学(100095)
- 理学院(99025)
- 管理学(97530)
- 管理学院(96939)
- 中国(79234)
- 京(63209)
- 财(61541)
- 科学(59040)
- 所(50368)
- 农(48248)
- 江(47846)
- 中心(47430)
- 财经(47380)
- 研究所(45019)
- 经(42740)
- 业大(41574)
- 北京(40516)
- 范(39014)
- 师范(38677)
- 经济学(38099)
- 州(37971)
- 农业(37689)
- 院(35923)
- 财经大学(34651)
- 基金
- 项目(188159)
- 科学(148881)
- 研究(142408)
- 基金(134371)
- 家(115152)
- 国家(114117)
- 科学基金(98149)
- 社会(89418)
- 社会科(84753)
- 社会科学(84731)
- 省(75066)
- 基金项目(70998)
- 教育(66003)
- 划(63011)
- 自然(61665)
- 自然科(60220)
- 自然科学(60199)
- 编号(59277)
- 自然科学基金(59152)
- 资助(54765)
- 成果(49387)
- 创(43839)
- 部(42227)
- 重点(42018)
- 课题(41782)
- 发(41770)
- 创新(40182)
- 教育部(36299)
- 性(35962)
- 国家社会(35855)
- 期刊
- 济(145116)
- 经济(145116)
- 研究(93147)
- 中国(64147)
- 财(46970)
- 管理(44622)
- 农(43816)
- 学报(40047)
- 科学(39438)
- 教育(35813)
- 融(33974)
- 金融(33974)
- 大学(30639)
- 农业(29134)
- 学学(28570)
- 技术(27597)
- 业经(24708)
- 财经(23417)
- 经济研究(23156)
- 经(20124)
- 问题(19518)
- 技术经济(16804)
- 贸(16453)
- 科技(16088)
- 业(15842)
- 理论(15610)
- 商业(14625)
- 统计(14328)
- 坛(14304)
- 论坛(14304)
共检索到4631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傅晋华
县(市)创新能力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政策演进的视角,回顾梳理了1992—2009年期间我国基层科技政策发展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提升县(市)创新能力的科技政策需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县(市)创新能力 科技政策 政策需求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兰飞 王华 沈亚飞
科技型小微企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政府有必要加快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本文分析了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概念以及划分标准,从培育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视角,全面梳理了我国相关财税政策。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存在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成果不多、成果转化率较低和创新产品较少的问题。政府部门要创建良好的政务环境,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和规范小微企业的会计行为,达到提升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窦鹏辉
自主创新是增强我国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财政支持自主创新的方式和路径,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发展方向。在世界经济处于重大转变的时期,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产品附加值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政府应充分发挥财政调控与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财政科技政策,以促进和保证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体政策取向:一是实施积极财政科技投入政策;二是创新财政投入方式;三是完善税收和政府采购政策;四是统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五是建立持续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六是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
自主创新 财政支持 政策取向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冉征 郑江淮
政府政策如何有效引导企业创新一直是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理论层面上,基于对政府创新政策历史演变的详细梳理,探讨了创新型试点城市政策与传统创新治理政策之间的差异,分析了试点政策如何通过优势互补和产学研合作途径影响企业创新活动。实证层面上,将发明专利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对接,构建更为全面的微观样本,系统检验了创新试点政策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创新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微观企业的创新能力,表现为促进专利数量的增长和推动企业技术领域的扩展。与传统创新治理政策的主要差别在于,创新试点政策对于企业技术多样性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2)创新试点政策特有的治理理念在政策传导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中,优势互补的创新格局促进企业专利数量的增长,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从专利数量增长和技术领域扩展两个层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3)各地区政策执行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的政策效力最强,提升了企业的专利数量和技术多样性;中部地区的政策只能提升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西部地区的政策对于企业创新能力没有显著影响。(4)不同类型企业的政策收益不同,国有企业受政策影响最为明显,其专利数量和技术多样性均出现明显提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文明 刘琪 陈旭
加强财政资金投入一直是增强地方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评估财政投入绩效和深入探究其内在机制十分关键。本文基于2003—2020年295个城市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及传导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对地区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分地区考察发现,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财政科技投入能够显著提升地区创新能力,而西部地区的财政科技投入作用效果并不显著;(3)从传导机制来看,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可以通过提高研发经费水平和集聚人力资本效应,进而促进地方科技创新能力提升;(4)我们还发现在要素市场扭曲程度低的地区财政科技投入的政策效果更好。对此,在政策层面,要持续提高财政科技投入比重,统筹优化区域间财政科技支出结构,因地制宜选择财政支持科技创新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吴敬学 毛世平 王志丹
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由生产主导型传统农业向技术主导型现代农业转变的新阶段,对农业科技支撑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科研项目实施周期过短、成果评价机制不完善等不利因素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本文从明确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的基础地位、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强化农业科学研究、加快完善科学评价体系、增强科技战略储备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性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毕亮亮
截至2009年科学技术部共批准了140个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区),他们在以科技为先导、培育和提升县域创新能力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建设经验。本文在总结部分科技进步示范县(市)提升县域创新能力经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推广和发挥科技进步示范县(市)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进步示范县(市) 创新能力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银国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作为国家布点设立并重点建设的几所邮电高校之一,重庆邮电大学办学60余年来,始终以发展新中国邮电通信事业为己任,以振兴民族信息产业为使命,立足行业、服务地方,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深化改革、开放办学,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机制,努力建设中国西部信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被誉为"信息通信人才的摇篮"和"中国数字通信的发源地",为推动我国信息通信行业跻身世界先进之列作出了积极贡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宏洲 冯学钢
文章运用内生增长理论针对当前阶段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路径进行研究,分析了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指出科技创新一般通过经济体系内部的知识外溢等四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指出了我国当前一段时期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内生增长 科技创新能力 作用机制 对策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彬 李春晖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驱动力,是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的主要路径,也是我国成为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新经济"形势下,我国从以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为主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向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变。现阶段,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较大,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引进技术的路径依赖、企业研发资金投入不足、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有限、科技创新项目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与专利制度不完善、科技创新主体与投资方目标不一致。在"新经济"背景下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
新经济 科技创新能力 经济发展 科技强国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伟 范旭
以改革开放以来127份中国科技成果评价政策文本作为分析样本,将中国创新能力演变划分为3个阶段:跟跑阶段(1978至2005年),跟踪、并行、领跑并存且以跟踪为主阶段(2006至2015年),并行、领跑为主阶段(2016至2035年),运用共词与聚类分析法揭示不同阶段下政策的注意力及其优化途径。研究发现,随着中国创新能力日益提升,科技成果评价政策呈现"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导向"与评价内容并重演进的规律,政策焦点变化总体上贴近国家创新能力发展实践,其中第一阶段主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评价方法,第二阶段从评价方法转向评价内容,第三阶段从关注评价内容转向评价导向与评价内容并重,目标导向和绩效考核趋势日益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科技成果评价政策今后应更加注重科技评价的导向作用,关注科研诚信建设;同时应更加关注成果内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洁音 黄友 张乐萍 段姗
城市处于区域创新体系的中心,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型城市建设不应仅局限在中心城市,也应包括对中小城市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文章在归纳总结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出适合浙江省市(县)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熵值法测算浙江省58个市(县)的创新能力,并对测算结果进行排名、分析,最终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希男 褚德海 贾建锋
基于我国副省级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采用面向层次结构的竞优分析方法,对12个副省级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状况进行分析。在识别各个副省级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个性优势特征基础上,分别进行了个体代理评析和民主代理评析。评析结果表明,副省级城市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各具特色,已经形成了"万马奔腾"的局面,综合排名已不再十分重要;竞优分析结果同时指出了各个副省级城市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和人员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廖和平
本文主要从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环境等方面探讨了制约我国知识分子科技创新能力的原因 ,认为中青年科技人才的缺乏、研究与开发投入的欠佳、科技体制的弊端是制约知识分子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的主要障碍 ,同时 ,教育体制的改革没有跟上科技创新要求的步伐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导致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内外合作交流的欠缺致使知识分子创新活力不够 ,创新文化的不尽完备、创新氛围的不尽人意也削弱着知识分子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知识分子 创新能力 科技 教育 经济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梅轶群 张燕
论文建立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讨论了评价方法。对2004年全国各省份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总体评价和分析,并且对各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在1998-2004年间的发展变化趋势又进行了动态比较分析。
关键词: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比较分析 趋势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