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09)
- 2023(18310)
- 2022(15546)
- 2021(14593)
- 2020(12320)
- 2019(28114)
- 2018(27765)
- 2017(53171)
- 2016(28890)
- 2015(32594)
- 2014(32353)
- 2013(32384)
- 2012(29729)
- 2011(26706)
- 2010(26857)
- 2009(25236)
- 2008(25423)
- 2007(22691)
- 2006(20316)
- 2005(18645)
- 学科
- 济(125142)
- 经济(124958)
- 业(105642)
- 管理(100314)
- 企(93427)
- 企业(93427)
- 方法(53083)
- 数学(42697)
- 数学方法(42243)
- 财(37985)
- 农(36997)
- 业经(35936)
- 中国(34070)
- 制(28471)
- 务(25659)
- 财务(25574)
- 财务管理(25531)
- 农业(24972)
- 企业财务(24199)
- 贸(23804)
- 贸易(23784)
- 易(23184)
- 地方(22928)
- 技术(22594)
- 学(21958)
- 和(21666)
- 理论(21229)
- 体(20285)
- 银(20064)
- 银行(20025)
- 机构
- 学院(419108)
- 大学(418177)
- 济(178367)
- 经济(174836)
- 管理(168646)
- 理学(144210)
- 理学院(142699)
- 研究(141015)
- 管理学(140703)
- 管理学院(139924)
- 中国(110945)
- 京(90192)
- 财(84978)
- 科学(82606)
- 所(70439)
- 财经(66524)
- 农(65487)
- 中心(63185)
- 研究所(63161)
- 江(62932)
- 经(60357)
- 业大(58179)
- 北京(57792)
- 经济学(53744)
- 范(52148)
- 师范(51737)
- 农业(50956)
- 院(50826)
- 州(50269)
- 财经大学(49067)
- 基金
- 项目(272862)
- 科学(216710)
- 研究(204200)
- 基金(199913)
- 家(172252)
- 国家(170793)
- 科学基金(148078)
- 社会(131193)
- 社会科(124418)
- 社会科学(124387)
- 基金项目(105140)
- 省(104967)
- 自然(94036)
- 教育(91949)
- 自然科(91845)
- 自然科学(91826)
- 自然科学基金(90230)
- 划(87353)
- 编号(82439)
- 资助(82258)
- 成果(67617)
- 部(61188)
- 重点(60408)
- 发(58533)
- 创(58284)
- 课题(56462)
- 国家社会(54279)
- 创新(53871)
- 制(53534)
- 教育部(53088)
- 期刊
- 济(204807)
- 经济(204807)
- 研究(130871)
- 中国(83004)
- 财(68453)
- 管理(67853)
- 农(61602)
- 学报(59371)
- 科学(57732)
- 大学(46286)
- 学学(43494)
- 教育(42946)
- 农业(42426)
- 融(40402)
- 金融(40402)
- 技术(36996)
- 业经(33973)
- 财经(33789)
- 经济研究(32240)
- 经(29116)
- 问题(26924)
- 业(24336)
- 技术经济(22291)
- 贸(22151)
- 现代(20352)
- 世界(20145)
- 理论(19934)
- 国际(19360)
- 科技(19197)
- 商业(18919)
共检索到6394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唐宜红 张鹏杨
产业链外迁事关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当前在要素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中国产业链外迁趋势明显,突出表现为外迁的环节和外迁主要目的地相对集中、外迁的主动与被动动机并存等特征。中国产业链外迁近年来形成了迥然不同的两种模式,即承接地与国内供应链互补的“中国—东南亚模式”、承接地与国内供应链竞争的“中国—印度模式”。为应对以上两种模式,提升中国对外迁产业供应链的可控力是关键。在战略战术上,形成相互可控的供应链是各国产业链合作的博弈均衡;在实现手段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发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在技术创新和拓展国际供应链网络的作用;在政策支撑上,要在开放中提升对中国供应链体系竞争力的支持。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刘娅 梁明 徐斯 齐冠钧
制造业外迁事关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目前,以纺织服装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例,中国制造业外迁规模整体可控,越南和印度是中国制造业外迁的主要承接地,但两国与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关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越南高度依赖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其纺织服装业大体形成了“中国生产中间品及设备—越南加工生产—消费品出口发达国家”的分工模式;而印度产品生产以本国产业链供应链为主,对中国依赖性较小。在此背景下,中国应针对不同外迁目的地制定引导政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根植性;以区域合作机制为抓手,构筑“以我为主”的区域制造网络;优化国内产业链布局,延缓制造业外迁步伐;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胡国良 王继源
本文通过构建中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制造业的三个技术类别、两个发展阶段以及三个影响渠道定量测算了制造业外迁对中国GDP和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对美出口以高技术产品为主,高技术制造业受美制约较大,需要重点关注;(2)制造业外迁通过直接效应、关联效应和溢出效应三个渠道产生影响,短期内直接效应是主要影响渠道,而长期内溢出效应是造成部门间差异的主要因素;(3)短期内低技术制造业外迁对国内GDP的影响程度最大,长期内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影响将超过低技术制造业,而且中高技术制造业外迁更加不利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为减轻产业外迁的冲击,本文建议应对不同技术类别的制造业采取差异化政策,特别要注重强化中高技术制造业在产业链上的主导性与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
产业外迁 制造业外迁 产业链 产业结构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殷红 郭可为 张静文
新冠疫情将冲击全球制造业,并加速产业链变迁进程。近年来,受全球生产成本结构变化和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全球制造业产业链正在经历新一轮变迁。此次变迁呈现两个特征,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南美等低成本地区迁移,二是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向欧美回流。中国制造业已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直接影响,未来将参与全球产业格局重塑。
关键词:
纺织服装行业 制造业 全球产业链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何茜茜 高翔 黄建忠
工业机器人凭借其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技术应用在制造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广泛应用已成为提升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战略工具。本文利用2000—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以及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工业机器人数据,从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双侧视角,探究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对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增强了制造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在采用工具变量的因果识别策略和进行多重稳健性检验后,本文结论依然显著;具体而言,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一般贸易企业、非国有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从影响机制来看,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主要通过资本深化效应、技术创新效应、生产率效应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最后,本文还讨论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影响中的来源风险、断裂风险和行业扩散效应。本文为运用智能化、自动化手段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助力中国制造业企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供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洪昌 丁睿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柱,而制造业则是实体经济的脊梁,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赋予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新的科学内涵,即内循环是内在优势、共同富裕是根本要求、“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应有之义、绿色低碳是重要保障以及和平发展是现实要求。面对制造业产业链的“弱链”“堵链”“缺链”“低链”“卡链”等现实困境,亟待通过增强产业基础能力、提高要素市场化水平、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发展绿色产业链和构建更开放的产业体系,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完整性、竞争性、可持续性和包容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蒋兰陵
要素层面的产业链升级表现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技术密集型行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重不断减小。本文在要素层面升级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制造业要素层面产业链升级的具体表现,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对其的影响,利用江苏省配套产业链的调查数据做进一步的检验,得出的结论肯定了要素层面的升级方向与结果,同时揭示了受FDI控制影响产生的发展瓶颈。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配套产业链 要素密集型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佳骏 李晓华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规模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由于逆全球化加剧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与持续,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构,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链现代化影响的不确定性增加。如何在保持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持续性的同时,保障中国产业链韧性、稳定性与安全性,从而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成为急需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情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源开发、技术寻求、市场拓展、成本控制和空间布局五种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类型给产业链现代化带来的机遇,剖析了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替代、挤出、关联三种效应对产业链现代化形成的挑战,从而提出以深化实施兼并收购、内外联动、技术合作和数字化战略,实现依托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推进中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产业链 价值链 现代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乌赶 许凤茹
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文章从产业组织、创新能力、经济效益和绿色集约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测算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指数。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其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初始起步期、发展高峰期以及回落企稳期。增强产业韧性,提高产学结合度和专利价值度,以及释放要素活力以降低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是提升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 熵权法 有效性检验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崔向阳 程慷
我国是传统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产业链正面临重大冲击和挑战。目前,我国制造业产业链整体上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且在波动中上升,但在突发冲击下安全水平会下降。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安全水平总体较低的关键原因是产业链稳定性不足。我国中高技术制造业各行业产业链安全程度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后大幅度降低,造成不安全情况的原因具有异质性。对此,我国应补齐技术短板,增强产业链自主性;完善市场机制,增强产业链稳定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增强产业链可持续性;加强差异化建设,增强产业链完整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韩华林 陈宁
核电装备制造业具有一些客观存在的特殊属性,以至其市场结构呈现高度集中的寡头垄断,其市场行为也具有颇多的计划性。因此本文的研究从分析核电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组织特点入手,揭示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不能完整准确地解释并优化核电装备制造业的市场行为,需要以一种新的竞争组织模式去参与市场竞争,缔造卓越的市场绩效。笔者认为,构建核电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是一种全新的有效的竞争组织模式,具有积极的经济意义。
关键词:
核电装备制造业 产业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伟
选取中国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在2016年后、盈利能力较强产业链、技术密集型产业链以及东部地区更为明显。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两条路径间接影响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据此,应多措并举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制造业产业链针对性发展战略、打造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直通道”。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伟
选取中国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在2016年后、盈利能力较强产业链、技术密集型产业链以及东部地区更为明显。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两条路径间接影响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据此,应多措并举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制造业产业链针对性发展战略、打造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直通道”。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春梅 奚贞子 谭词
本文基于2002-2015年全国投入产出表和延长表,以及2000-2012年日本投入产出表测算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从产业链角度对电气机械制造业的优化升级进行了动态分析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电气机械制造业关联产业广泛,产业内关联增强,对国民经济的需求拉动作用强于供给推动作用。但研发投入不足,技术进步迟滞,行业附加值率下降,对需求变化的供给适应能力不足,产值结构、技术结构和市场适应能力有待调整和优化。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以产业链协同发展为抓手,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大研发投入,调整产出的技术结构;以关联产业需求为指向,挖掘内需,调整产出的市场结构;提高产业服务化水平,延长产业链,协调产业链整体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凌丹 刘悦 刘慧岭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秩序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影响下开始新一轮调整,并在秩序理念、秩序内容、秩序适用范围、秩序质量以及秩序主导权上呈现出新的演化趋势。而国际经济秩序演化下伴随而来的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变化也将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产生明显冲击,并从产业链联系、地位以及空间布局三方面影响我国产业链重构。我国应顺应国际经济秩序演化新趋势,从打通产业链联系、提升产业链地位、优化产业链空间布局以及营造良好重构环境四方面着手,助推我国制造业产业链重构,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
国际经济秩序 逆全球化 产业链重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