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1)
2023(1554)
2022(1205)
2021(1278)
2020(963)
2019(2169)
2018(2093)
2017(2944)
2016(2293)
2015(2938)
2014(3031)
2013(2351)
2012(2123)
2011(1894)
2010(2031)
2009(1619)
2008(1581)
2007(1548)
2006(1350)
2005(1220)
作者
(4410)
(3701)
(3683)
(3637)
(2334)
(1810)
(1754)
(1452)
(1432)
(1389)
(1278)
(1261)
(1235)
(1184)
(1135)
(1127)
(1102)
(1079)
(1073)
(1060)
(1046)
(1028)
(940)
(901)
(882)
(851)
(839)
(832)
(816)
(809)
学科
教育(6046)
教学(3785)
管理(3671)
中国(3378)
政治(2825)
思想(2804)
思想政治(2773)
政治教育(2773)
治教(2773)
德育(2748)
理论(2742)
学校(2372)
(2238)
学法(2096)
教学法(2096)
(2080)
经济(2076)
(1892)
企业(1892)
研究(1589)
高等(1525)
工作(1484)
学理(1398)
学理论(1398)
高等教育(1061)
(846)
业经(839)
组织(798)
技术(797)
(779)
机构
大学(27053)
学院(22179)
教育(8418)
研究(7693)
(6960)
师范(6936)
(6150)
师范大学(5569)
管理(5390)
(4810)
理学(4624)
经济(4532)
理学院(4473)
(4462)
科学(4372)
北京(4227)
管理学(4145)
管理学院(4101)
职业(4021)
技术(3942)
中国(3745)
(3486)
(3193)
中心(3148)
(3148)
教育学(3010)
职业技术(2881)
研究所(2866)
技术学院(2862)
(2764)
基金
研究(14328)
项目(13867)
科学(11008)
教育(9839)
社会(7514)
基金(7506)
成果(7386)
编号(7211)
社会科(6947)
社会科学(6945)
(6902)
课题(6579)
(6007)
(5992)
大学(5727)
(5405)
国家(5250)
规划(4628)
科学基金(4581)
项目编号(4447)
研究成果(4375)
(4140)
高校(3887)
(3831)
(3828)
年度(3674)
基金项目(3670)
学生(3545)
重点(3494)
(3426)
期刊
教育(20183)
中国(11852)
研究(11714)
(5575)
经济(5575)
高等(4722)
大学(4316)
职业(4161)
高等教育(4011)
学报(3508)
图书(3318)
成人(2811)
成人教育(2811)
技术(2697)
书馆(2620)
图书馆(2620)
(2272)
管理(2262)
学学(2230)
(2153)
科学(2063)
教研(1970)
高教(1970)
技术教育(1893)
职业技术(1893)
职业技术教育(1893)
农业(1792)
(1705)
论坛(1705)
(1509)
共检索到424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献君  
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一个人境界的高低体现其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水平。在大学教育中,要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提升境界,首先要认识境界的特点,境界不仅是具体的、分层次的、不断提升的,而且是一个有机整体。大学生境界教育的意义体现在,境界渗透着人的成长自觉,境界是大学理想之所求,境界决定未来个性发展的空间。大学生提升境界的主要途径是读书、立志、实践和感悟。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所国立大学,囿于当时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态和学术生态,浙江大学的崛起特别是抗战期间的迅速发展,固然与主持校政者高瞻远瞩的世界眼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对大学使命的正确认知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关,但更为重要原因的是竺可桢在纷繁复杂的政治生态中坚持的"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做人处事原则和精神境界。竺可桢在坚持自己办学理念的前提下,协调好政治与学术的关系,积极而有效地化解政治因素的负面影响,充分调动和利用政治资源,为实现理想和抱负服务。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这种精神境界引导浙江大学跨越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困难。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吴辉阳  
变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目前全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呼声,同时也必然成为21世纪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共同意识。现在的问题是,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应解决教育者这一主体的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其次才是受教育者如何提高职业道德的问题。这顺序不应颠倒,也不能颠倒。因为道理十分简单,已立才能立人,成己方可成人。教育现代化首先体现在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现代化上。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是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鲜明的政治意识、政治觉悟、政治纪律,这一点是公安教育工作者的根本和主线。强调对教育者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赵爽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和中心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担当精神是人才的核心品质之一。践行担当精神教育是指以唤醒大学生担当意识,深化大学生担当认知,提升大学生担当能力和水平,促使大学生将践行担当精神内化为稳定心理特征、外化为日常自觉行为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是当前大学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江敏  刘进平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支柱,是推动大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动力。大学精神的凝聚功能、文化引领和传承功能、净化功能、激励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在大学的决策文化、制度文化、专业文化和观念文化中充分体现出来,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科学价值观体系的构建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大学教育应在各领域和全过程大力弘扬大学精神,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并具有办学特色的创新型可持续发展人才提供坚实保证。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温梅  吴子国  赵艳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在所有制结构上,出现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局面,也带来了利益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这一切又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其在思想意识、道德伦理等方面呈现出混乱局面,在社会行为方面又体现为多样化的格局,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应当在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社会矛盾的基础上,用优秀的道德人格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关注大学生精神生活整体素质,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拓宽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谷桂玲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由于社会、家庭、自身各种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学生精神世界受污染、精神家园迷失。笔者分析了导致大学生精神世界受污染、精神家园迷失的各种原因,提出了重建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几点思考。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吴楠  张季芳  石秀杰  
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社会稀缺资源,由创新精神、理性风险承担、合作、敬业、诚信等要素组成。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目的是创业基因遗传,教育内容包括创业知识和技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通过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一种相对优势,反映出就业个体之间的就业能力的差别。本文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求角度,分析企业家精神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以社会教育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教育模式,即实现课堂与教师社会化、教育方式社会化和教育支持体系社会化,通过社会体验式教育、高校与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合作,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孙长缨  
大学生就业难不断凸显就业能力普遍较弱的问题,就业能力差异也反映出高校的竞争力水平的不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需要走出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误区,也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寻求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晓萌  王新  
就业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大学生就业尤其被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家长所关注。起薪逐年下滑、正规就业减少、对口比率下降、流动跳槽频繁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文章探索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即加强就业指导,专业适应市场,完善服务功能,企业积极参与,鼓励创业就业,这对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加强能力培养,也需要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和学生自身共同努力。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何锋兵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不尽如人意,这与高校人文教育以及人文基础课学科定位不明晰有关。本文认为,切实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可以从多个视角切入,着重从厘清人文学科定位、强化审美教育着手。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董美娟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实践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获得的综合能力。由于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自身实力不足、就业技能不熟练及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与市场脱节、就业指导不力等因素,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待提高。文章从学生自身和学校两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郝珺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社会用人需求日趋多元化,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文章指出大学生职业能力不足是制约其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PDCA循环理论作为一种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适用于一切循序渐进的管理工作,因此,高校应将PDCA循环理论引入日常教学中,学校和学生都要做好职业能力提升的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工作,以探索和实践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新路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尹婷婷  
大学生公共参与是指大学生群体以增进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导向,借助多种渠道和途径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方式来影响公共决策的社会政治行为。它强调大学生这一特殊身份群体秉承公共精神、具备参与意识,对公共活动与公共决策积极参与。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主体、方式、路径以及效应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利用"互联网+"时代提高和深化大学生公共参与的有效性和认同性,需要着力分析和梳理大学生公共参与适逢的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