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54)
2023(8299)
2022(6700)
2021(6502)
2020(5233)
2019(11732)
2018(11749)
2017(21753)
2016(12008)
2015(13628)
2014(13518)
2013(13620)
2012(12494)
2011(11335)
2010(12262)
2009(11882)
2008(10968)
2007(10222)
2006(9310)
2005(8388)
作者
(32574)
(27716)
(27071)
(25808)
(17136)
(13127)
(12376)
(10646)
(10381)
(9869)
(9503)
(9199)
(8695)
(8530)
(8267)
(8214)
(8131)
(8080)
(7729)
(7654)
(6872)
(6811)
(6574)
(6541)
(6507)
(6253)
(6151)
(6051)
(5635)
(5579)
学科
(48406)
(48342)
经济(48192)
(44666)
管理(38159)
农业(32339)
(26672)
企业(26672)
业经(20437)
方法(14639)
中国(14557)
(14002)
(12484)
农业经济(12358)
地方(12060)
(10733)
(10555)
理论(10032)
数学(9834)
数学方法(9745)
(9525)
农村(9508)
发展(8922)
(8916)
(8893)
建设(8690)
(8371)
土地(7997)
(7926)
银行(7923)
机构
学院(165242)
大学(159100)
管理(67348)
(65404)
经济(63724)
理学(55613)
理学院(55051)
管理学(54345)
管理学院(53998)
研究(53139)
(46161)
中国(45447)
农业(34462)
(33890)
(31892)
科学(30629)
业大(29325)
(28474)
中心(27245)
(25956)
研究所(22833)
财经(22811)
(22690)
师范(22527)
(22446)
(21357)
农业大学(21027)
北京(20854)
(20642)
经济管理(20081)
基金
项目(102450)
研究(83309)
科学(80145)
基金(71006)
(59888)
国家(59137)
社会(53532)
科学基金(50870)
社会科(49099)
社会科学(49084)
(42763)
基金项目(38073)
编号(37927)
教育(37097)
(33351)
成果(31512)
自然(29092)
自然科(28339)
自然科学(28337)
自然科学基金(27842)
(27818)
资助(26697)
课题(25317)
(23054)
(22873)
重点(22223)
(21703)
(21291)
(21210)
(21150)
期刊
(90847)
经济(90847)
(53622)
研究(48173)
中国(46804)
农业(36321)
(26343)
管理(23989)
学报(23558)
教育(23553)
科学(23109)
业经(21332)
大学(20117)
(19683)
金融(19683)
学学(18584)
(17915)
技术(15997)
农业经济(14512)
农村(14318)
(14318)
问题(12391)
图书(11768)
财经(11326)
(11196)
世界(10078)
(9806)
社会(9784)
经济研究(9636)
经济问题(9404)
共检索到2754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霞  
2006年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必须认清我国农村潜伏的危机,并力图提升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关于农村公共危机,文章着重分析了我国目前农村公共危机的五种类型,最后根据张成福的“全面整合”模式提出了提升农村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七种途径。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竹梅  郑少锋  吴梦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机遇。而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但农机消费却是其制约因素,因此必须要降低农机的消费成本,促进农机消费,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江文胜  
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加大了支农力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农村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得机遇,未来经济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石山  
“中国农村象非洲”、“共产党还要我们穷多久”,这两种声音应该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到大农业发展模式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县级领导的作用与县域经济的现状,关系到能否完成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应将山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把发展农村合作组织作为工作重点,要处理好农村工作中的点面关系,要把尊重自然规律摆到主导位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世录  
推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任务。本文根据中央有关方针、政策,结合金堂县的实际情况,对建设金堂县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具体指标、措施和实施步骤。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德元  
近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话题更热了,许多新闻界的记者朋友说,他们已经在安徽跑了些地方, 找到了些“房也漂亮、路也漂亮”的典型村庄,以为那就是有“新闻价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了。我想这样理解新农村建设可能会有麻烦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怡男  刘鸿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决定于对其基本属性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不同理解将会导致建设模式、组织方式和结果的巨大差异。本文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历史视野中,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的多重公共属性。并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多重公共属性,认为其建设投资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在不同的目标体系中不同层级的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有区别的,在政策层面应该允许基层政府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胆的建设实践探索。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苏明  
一、公共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分析(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界定。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的课题。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重点,不是直接对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谢来位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揭示了公共政策体系建构的现实目标,中国农村现状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决定了建构农村公共政策体系的政策取向、政策客体、政策措施和政策困境以及农村公共政策体系纵向建构、横向建构、过程建构的三个向度。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林秀梅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实际所做的重大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同的省份和不同的地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实施不同的方案。吉林省应从加大宣传力度,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塑造新农民;扩大规模、调整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建立多种形式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加大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投入,改变基础设施落后面貌;加快农村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建设等方面入手。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王迎光  
农村合作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合作社应以专业社为主,综合社为辅,为了取得规模效益应成立联合社,同时加强社间合作。农村合作社应实行国际化经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为加快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晓慧  
21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韩国新村运动,其价值取向完全一致,即都是为解决本国城乡差别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而开展的全民性工程。综合考评中国农村落后“三农”问题日益突出种种因素,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管理民主制度没有落实到位。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管理民主为核心紧紧地抓住这一工作主题。管理民主,首先是村委会管理民主,村委会实现管理民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一要摆脱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二要得到村党支部的工作支持,三要村委会成员文化素质的迅速提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刚  雷俊忠  赵世勇  
本文根据四川的资源、人口、环境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设计了依靠科技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采用7+3+1+1土地科学规划方案,克服小农经营的弊端,建设适度规模商品粮、畜、果、蔬、花卉基地农业,配合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的建设,逐步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居住条件、落实增收措施与建立社保四个方面实现生活宽裕,既用现代自然科学技术解决都市新村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又用古今中外社会和谐的理念,创造适合现代社会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模式,实现“乡风文明”。通过土地、农宅地的科学规划,建设生态住宅与现代农业基地有机结合与和谐的新村,建设空中自留地实现建房还耕、还绿;...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孔祥智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兰杰  侯鹏娟  
社会保障机制是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社会基础保障。法律保障与法律机制、政策保障与政策导向机制、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组织形式与行政干预机制、经费保障与经费调控机制以及社会评价机制共同构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社会保障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