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754)
- 2023(2421)
- 2022(1943)
- 2021(1677)
- 2020(1242)
- 2019(2970)
- 2018(2824)
- 2017(5133)
- 2016(2834)
- 2015(3040)
- 2014(2929)
- 2013(2804)
- 2012(2628)
- 2011(2339)
- 2010(2581)
- 2009(2274)
- 2008(2147)
- 2007(1866)
- 2006(1678)
- 2005(1428)
- 学科
- 济(13481)
- 经济(13465)
- 中国(7696)
- 管理(6550)
- 地方(6484)
- 城市(5771)
- 城市经济(4118)
- 业(3882)
- 方法(3107)
- 环境(2897)
- 数学(2781)
- 数学方法(2758)
- 企(2469)
- 企业(2469)
- 地方经济(2452)
- 方城(2447)
- 发(2401)
- 学(2281)
- 业经(2113)
- 农(2088)
- 理论(1826)
- 融(1583)
- 金融(1582)
- 划(1581)
- 制(1534)
- 农业(1502)
- 事业(1492)
- 产业(1482)
- 财(1464)
- 资源(1450)
- 机构
- 大学(38746)
- 学院(38397)
- 研究(15148)
- 济(14976)
- 经济(14400)
- 管理(13668)
- 理学(11585)
- 理学院(11330)
- 管理学(11154)
- 管理学院(11066)
- 中国(10198)
- 科学(9789)
- 京(9339)
- 所(7021)
- 中心(6799)
- 范(6587)
- 师范(6529)
- 研究所(6416)
- 财(6090)
- 院(6039)
- 北京(5819)
- 江(5741)
- 师范大学(5511)
- 业大(5326)
- 农(5044)
- 经济学(4930)
- 财经(4882)
- 城市(4816)
- 州(4764)
- 研究院(4618)
共检索到575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郭晓君
目前,我国已有长三角、珠三角等23个城市群。在石家庄周边有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太原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国务院2010年底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冀中南地区定位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然而,迄今冀中南城市群建设缓慢,己成为全国城市群建设的滞后区。大力提升石家庄市中心城市的地位,增强其对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钟茂初 赵天爽
基于2003—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的面板数据,从理论层面分析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影响外围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机制,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经研究发现,京津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且两者同时表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态势;京津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外围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涓流效应”,中心城市科技创新核心区域的资源向外扩张促进邻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影响的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进一步扩展分析发现,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经济创新发展与经济绿色发展有更显著影响,但对经济协调发展与经济开放发展的影响不显著,反而对经济共享发展有显著挤出效应;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构成的科技创新维度的估计结果中,创新产出对本地以及周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明显高于创新投入。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卫华 李小立 孟海燕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2005~2011年冀中南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冀中南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整体上呈逐年提高的势头,其中邯郸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最佳。目前,冀中南地区整体水平由早期的超高碳经济已转变为中碳经济阶段,表明冀中南地区在向着低碳经济发展方向转变,而且预测该地区于2015年始正式步入低碳经济时代。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权重 低碳经济 评价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夏谊
分析了温州中心城区的功能定位,提出应当培育三大核心功能:第一,构建制造业垂直分工体系,强化生产性服务功能;第二,发展独占性资源产业,提升流通服务功能;第三,培育知识密集型产业,增强流通服务功能。最后,结合温州的发展现状及区位优势,提出了建立区域协调机制,重构产业体系与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等三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心城市 核心功能 温州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复明,张春枝
晋南古称“河东”,由临汾地区和运城地区组成,计6市24县,国土面积34459km~2,人口808万。晋南在历史上曾享有“河东富甲天下”之美誉,然而近几十年来经济地位却明显下降。“晋南衰退现象”固然与其扭曲的工业化轨迹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其体制性的地域结构变异不无联系,中心城市建设的滞后与失误则是具有主导性的因素。有鉴于此,有必要从城市发展与区域基础入手,明确各城市的地位与职能分工,合理选择中心城市,以加快晋南城市化步伐,促进区域经济的重新崛起。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鸿彬 王兢 陈娟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只有强化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中心城市才能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从城乡统筹的视角,运用主成分分析等定量评价方法,对河南17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心城市今后的发展对策。提高中心城市带动能力,既要采取多种措施提升中心城市市区的集聚力,又要迅速增强对中心城市市域内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发展的辐射力,即走城乡一体化道路,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实力。
关键词:
中心城市 带动能力 评价指标 发展对策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颖 何镇宇 秦丽芬
滇南中心城市是规划建设中的一个百万人口大城市,它将在云南省个旧市、开远市、蒙自县三城市所在的地区建成。文章通过对滇南中心城市的城市化发展程度分析,认为当前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化发展的效果不显著,因此,要通过加快三城市合并、建设高效率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式工业园建设、科学规划服务业的发展来加快城市化建设。
关键词:
滇南中心城市 城市化 新途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薛晴
介绍了冀中南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分析了冀中南经济区发展不协调的现状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统筹冀中南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措施。认为冀中南经济区由不协调发展转变为协调发展,须做好以下工作:树立冀中南经济区协调发展的理念;以调结构优环境为契机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以解决产业同构问题;开展区域协作以构建内联外动的开放格局;发展绿色生态经济以破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少华
以广州为例,结合港澳和珠三角9市的数据,利用服务产品流对中心城市的区域服务功能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广州的发展阶段和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研究发现:广州区域服务功能受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影响,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受限于城市规模及博彩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澳门对广州外向功能的影响较弱;广州服务产品输出结构不合理;深圳的崛起正慢慢取代和分流广州在珠三角区域的部分集聚和辐射作用。可以通过与港澳合作互补、构建特色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城市软硬环境建设,打造"广州服务"品牌等措施增强广州的区域服务功能,提升服务产品输出能力。
关键词:
区域服务功能 服务产品输出 区域经济联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强 陈怀录
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系统组织的高级阶段。在总结已有都市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都市圈中心城市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心城市主导下的都市圈系统的发展演化;研究了中心城市通过各项城市功能的发挥,如何有效组织、带动和调控整个都市圈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
都市圈 中心城市 功能组织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顺发 程和侠
中心城市作为所属区域的经济中心,与一般城市相比,具有显著的特征,并具有强大的聚集功能、扩散功能和创新功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窗口,能够促进整个区城的经济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关键词:
中心城市 聚集效应 扩散效应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俊宗
非中心城市高校应在促进高水平大学与自身服务区域间的联系过程中发挥中介功能。这将有助于促进高校间的合理分工和密切合作 ,提高非中心城市高校的办学水平 ,增强高水平大学服务社会的针对性 ,使高等教育系统整体地面向社会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
非中心城市高校 中介功能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郑云
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济结构状况。河南中心城市(市区)经济结构的区域差异显著,且经济结构层次不高,产业支持力度不足,表现为大型骨干企业发展薄弱,缺乏后劲、第三产业构成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比重低。其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取向是强化第二产业的支撑作用、合理发展第三产业。明确地区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加强产业集聚力、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河南中心城市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目标的重要手段。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人民银行红河州中心支行课题组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俊杰 周民良
利用2010—2020年京津冀地区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考察北京作为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创新能力提升的引领效应。研究发现,北京创新能力强于周边城市,对周边城市具有正向创新引领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北京对规模较大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沿海城市、高行政等级城市的创新引领效应更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北京通过企业研发、专利申请和技术平台对周边城市产生正向创新引领效应;门槛效应分析发现,北京对周边城市的创新引领效应受到技术距离的影响,当技术距离小于门槛值时,北京的创新引领效应较显著,反之则较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