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06)
2023(10497)
2022(8903)
2021(7949)
2020(6674)
2019(15177)
2018(14839)
2017(27973)
2016(15049)
2015(16939)
2014(16523)
2013(16559)
2012(16026)
2011(14851)
2010(15130)
2009(13852)
2008(13396)
2007(12193)
2006(11259)
2005(10227)
作者
(44632)
(37081)
(36887)
(35240)
(24025)
(17625)
(16948)
(14475)
(14344)
(13413)
(12995)
(12500)
(12326)
(11832)
(11749)
(11544)
(11028)
(10916)
(10794)
(10666)
(9501)
(9107)
(8982)
(8749)
(8475)
(8356)
(8211)
(8068)
(7704)
(7453)
学科
(79950)
经济(79777)
管理(40178)
(37494)
(29098)
企业(29098)
方法(27178)
数学(21738)
中国(21563)
数学方法(21482)
地方(19520)
(17307)
(16513)
业经(16472)
(14718)
(13336)
地方经济(13187)
(12636)
理论(12465)
农业(11031)
(10829)
贸易(10820)
(10458)
金融(10457)
(10426)
环境(9776)
(9696)
银行(9667)
(9392)
(9347)
机构
大学(221935)
学院(214275)
(97426)
经济(95283)
研究(84857)
管理(78889)
理学(66587)
理学院(65695)
管理学(64548)
管理学院(64118)
中国(62642)
科学(49581)
(48825)
(43928)
(43235)
研究所(38822)
中心(36874)
(35166)
(34338)
财经(33865)
北京(31513)
经济学(31084)
(30815)
(30729)
(30436)
师范(30086)
业大(29453)
经济学院(27532)
农业(27190)
(26194)
基金
项目(139342)
科学(109580)
研究(101975)
基金(101818)
(90522)
国家(89389)
科学基金(75059)
社会(68151)
社会科(63550)
社会科学(63526)
基金项目(52296)
(52096)
自然(46579)
教育(45790)
自然科(45492)
自然科学(45475)
(45144)
自然科学基金(44700)
资助(41826)
编号(40162)
成果(34964)
重点(31848)
(31436)
(31306)
国家社会(28701)
(28062)
课题(27880)
教育部(27046)
科研(26365)
大学(26317)
期刊
(119096)
经济(119096)
研究(74172)
中国(51538)
学报(36049)
(33547)
管理(33252)
科学(32491)
(31763)
大学(27888)
教育(26351)
学学(25329)
农业(21351)
经济研究(20158)
(19073)
金融(19073)
技术(18504)
财经(17976)
图书(17216)
(15867)
业经(15415)
问题(14887)
书馆(12704)
图书馆(12704)
(12291)
世界(11952)
(11863)
技术经济(11473)
国际(11175)
统计(10347)
共检索到3560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育填  
面向"十二五"规划,人文—经济地理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来自全国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带头人围绕"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交流各单位对今后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战略性考虑,以及在"十二五"有关规划研制过程中,人文—经济地理学如何更好地为国家、地方和部门服务。迎接"十二五",人文—经济地理学要以"人—地系统"动力学作为学科发展的理论方向,以国家需求及国际趋势为学科发展方针,加强交叉学科的建设,革新研究方法。充分发挥人文—经济地理学战略咨询作用,争取国家重大项目,提交具有影响力的咨询研究和咨询报告,抓住机遇,使人文—经济地理学更上一个新台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振泉  
由中国地理学会召开的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学术会议,于1987年12月28日至1988年1月3日在经济特区深圳市召开。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吴传钧教授和王恩涌教授、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鲍觉民教授主持了这次会议。出席学术会议的代表共119人,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梁怡讲师和陆超明讲师、日本秋田大学山下清海副教授,都宣读了学术论文,因此又是一次具有国际性的学术会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樊杰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地域开发功能和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经济地理学迎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文章在归纳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有关区域发展领域新指向的基础上,剖析了经济地理学发展现状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进而提出并论述了未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若干新命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金凤君  靳海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谢永顺  马诗萍  王成金  
海底光缆网络是后福特制生产体系下关乎国际电信、社会经济乃至国防安全的关键基础设施。海底光缆网络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前沿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对学科体系发展和国家政策引导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文献综述融合海底光缆网络多学科知识并开展系统讨论,形成以下几个基本认识:(1)海底光缆网络的研究成果较少,但呈加速发展趋势;研究内容以其自身的设施属性为主,并逐渐向其所关联的社会经济部门传导,基于人文—经济地理学的深入讨论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导向。(2)海底光缆网络的研究可以从交通运输地理学、基础设施地理学、信息与通信地理学和网络空间地理学等多维视角进行展开,促进各细分领域研究的深化与泛化,从而丰富和完善新时期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3)未来海底光缆网络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应重点关注面向全球互联互通地理研究、区域发展的时空交互机制、地缘政治博弈的新叙事内容以及流空间与世界城市网络体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樊杰  孙威  
过去5年,是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以面向中国健康城市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国家重大地域规划研制和战略咨询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得到中央政府采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学科的理论方法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文—经济地理学者在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方面有所突破,科技论文和学术专著数量与质量有所提升,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建设以及科学奖励有所进展。近年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征:交叉科学的定位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价值进一步明确、"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科架构已经成型、基于人地系统研究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面向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新兴领域和方向有所加强、GIS技术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人文—经济地理学人文化倾向并不十分突出、面向政府决策层的服务能力走在前列,但国际交流强度不足、特别是前沿的学术思想研究与系统的理论创新还有待加强。未来中国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必须在交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手段、基础理论建设和学科结构优化、完善数据采集和空间模拟分析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樊杰  刘卫东  金凤君  刘彦随  张文忠  刘慧  王成金  王岱  
为跟踪世界科技的最新进展,解决中国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性和突出性重大问题,中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如科技支撑计划等。气候变化、地表过程、土地利用、自然灾害是近年来人文—经济地理学者参与最广、研究最深的领域,在地表过程的人文驱动机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为政府编制规划、开展环境外交等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分析了上述研究计划的基本概貌,以及人文—经济地理学者在其中承担的主要任务。从个人终端消费导向的碳足迹研究、人文地理过程的系统动力学研究、土地利用重点问题咨询与决策、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等方面总结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其中做出的主要贡献和社会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樊杰  周侃  孙威  陈东  
人文—经济地理学对自然圈层和人文圈层的相互作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地球表层分布及演变规律的前瞻性研究成果,在支撑国家科学决策、促进国土有序开发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为人文—经济地理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地理学重视机理和过程研究而可能导致学科微观分化和人文化倾向的偏差,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对综合学科支撑体系建设的要求,阐释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的综合价值,并对因素与机制、界面及过程、功能与结构、尺度及转换等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基本范畴进行了再认识。本文还重点讨论了基于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和生产—分配—消费立体系统的空间均衡模型,阐述了面向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探讨了地域功能成因理论与识别技术,以及将面状的功能地域纳入空间结构理论框架的学术创新要点。最后,结合近年来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与区域发展基础理论与方法方面的主要进展,针对学科相互替代所带来的挑战,提出坚持思想性和学术性并举、计算机方法与实验方法兼备、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交叉研究创新与经典路径依赖相融的学科发展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强  
人文—经济地理学作为交叉学科,在我国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其过程中也存在三大分异现象。为更好更快地促进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来自全国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带头人围绕"人文—经济地理学未来发展"这一问题,广泛交流了各自对未来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战略性思考,探讨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如何在为国家、地方和部门服务的同时,促进学科发展。通过热烈讨论,会议最终明确以下两大学科发展方向:一是,人文—经济地理学应以地球表层自然圈层和人文圈层相互作用的时空规律为科学命题,以解决地球表层不同空间尺度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导向来构建自身科学体系;二是,人文—经济地理学要在社会应用体系中有凸显其科学价值,广泛开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为社会发展做出具有显示度的贡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胁田武光 ,沈象仁,张豪禧  
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现代国外地理学界对经济地理学性质和方法的看法,但个别提法值得商榷,供大家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国友  
2010年12月11-12日,全国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发展高级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文—经济地理学者110多人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刘兴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苏昌贵  魏晓  
2010年12月11—12日,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发展高级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文—经济地理学者110多人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刘兴平副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素霞  朱英明  
随着环境问题不断凸显,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学者关注,环境经济地理学已成为西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方向。环境经济地理学概念在2004年科隆大学环境经济地理学年会上首次明确提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环境经济地理学研究主要采用演化经济学和管制经济学两种研究范式,对环境变化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经济活动特别是经济集聚对环境影响的地域性及区域经济活动的环境治理等议题作了相应的探讨。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环境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应集中在三个方面:区域环境、经济、地理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经济活动环境效应内在机制研究和经济活动环境污染的空间效应研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素霞  朱英明  
随着环境问题不断凸显,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学者关注,环境经济地理学已成为西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方向。环境经济地理学概念在2004年科隆大学环境经济地理学年会上首次明确提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环境经济地理学研究主要采用演化经济学和管制经济学两种研究范式,对环境变化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经济活动特别是经济集聚对环境影响的地域性及区域经济活动的环境治理等议题作了相应的探讨。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环境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应集中在三个方面:区域环境、经济、地理三者之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素霞  朱英明  
随着环境问题不断凸显,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学者关注,环境经济地理学已成为西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方向。环境经济地理学概念在2004年科隆大学环境经济地理学年会上首次明确提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环境经济地理学研究主要采用演化经济学和管制经济学两种研究范式,对环境变化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经济活动特别是经济集聚对环境影响的地域性及区域经济活动的环境治理等议题作了相应的探讨。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环境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应集中在三个方面:区域环境、经济、地理三者之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