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88)
2023(9619)
2022(7880)
2021(7503)
2020(6119)
2019(13534)
2018(13512)
2017(24422)
2016(13884)
2015(15710)
2014(15420)
2013(14466)
2012(13643)
2011(12473)
2010(12974)
2009(11862)
2008(11569)
2007(10643)
2006(9662)
2005(8890)
作者
(36214)
(29806)
(29749)
(28336)
(18841)
(14195)
(13765)
(11404)
(11375)
(10718)
(10005)
(9910)
(9473)
(9436)
(9385)
(8957)
(8871)
(8804)
(8670)
(8503)
(7775)
(7331)
(7060)
(6993)
(6766)
(6722)
(6675)
(6657)
(5932)
(5807)
学科
(50451)
经济(50416)
管理(40282)
(38907)
(32158)
企业(32158)
中国(23534)
教育(20579)
技术(19047)
方法(18476)
数学(15967)
数学方法(15792)
地方(14074)
(13861)
技术管理(12363)
业经(11627)
(11537)
理论(11337)
(11181)
(10427)
银行(10417)
(10094)
(9896)
(9393)
贸易(9383)
农业(9161)
(9125)
(9071)
金融(9069)
(8817)
机构
大学(192130)
学院(189126)
(74327)
经济(72581)
管理(69906)
研究(65750)
理学(59708)
理学院(58958)
管理学(58096)
管理学院(57682)
中国(46113)
(42022)
科学(36898)
(36059)
(34826)
师范(34655)
教育(32303)
(31612)
(30114)
中心(28678)
研究所(28320)
师范大学(28306)
财经(27994)
北京(27916)
(25260)
(24199)
(24035)
技术(23404)
经济学(22551)
业大(21279)
基金
项目(118417)
研究(98578)
科学(96856)
基金(81709)
(68673)
国家(67948)
社会(61603)
科学基金(58731)
社会科(58288)
社会科学(58279)
教育(52082)
(49347)
基金项目(42763)
(42653)
编号(42494)
成果(36846)
自然(33325)
课题(33105)
自然科(32563)
自然科学(32553)
自然科学基金(31972)
资助(31025)
(30815)
(28690)
重点(28089)
(27720)
创新(27705)
(27379)
规划(26409)
项目编号(25970)
期刊
(84041)
经济(84041)
研究(70029)
教育(55953)
中国(50141)
管理(28720)
(25213)
科学(21927)
技术(21735)
学报(20505)
(18528)
(18112)
金融(18112)
大学(17460)
业经(14534)
学学(14476)
职业(14326)
经济研究(13830)
财经(13623)
农业(13027)
(12302)
论坛(12302)
科技(12129)
(11841)
问题(11039)
技术经济(10147)
(9664)
商业(9290)
技术教育(9219)
职业技术(9219)
共检索到3016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庆年  王燕  
在借用并优化刘君构建的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2005—2016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显示,全国各省域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断提高并保持良好发展趋势,但不同区域间高等教育科技发展存有较大差距。在科技创新结构方面,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科技发展水平虽有提高,但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始终落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科技发展水平。为此,可通过建设科技城、实施高等教育圈发展战略等措施提升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肖洒  刘君  
从省域的视角,以省域内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及科技发展水平三组关系为切入点,以30个省份为样本,基于协同学的耦合度计算模型——离差系数最小化耦合度模型,探究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科技的耦合状况不佳;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超前发展与滞后发展并存;经济发展水平、创业型大学数量以及区域高等教育投入产出占比三者存在密切联动关系,与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科技发展的耦合度关系密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孔伟  刘岩  治丹丹  朱飞  高志越  
引入波特"钻石模型"构建中国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并解读两者复杂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耦合作用强;区域高等教育超前、同步与滞后于科技创新发展情况共同存在;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程度不佳、整体水平偏低、区域差异显著,仅广东和江苏为良好协调发展类,尚未有区域达到优质协调发展类。最后,提出政府加强教育与科技资源统筹协调、促进企业与高校互动式发展等方面的提升策略。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向丽  
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空间基尼系数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实证分析了2009—2013年中国30个省(市、区)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集聚水平的协调发展度及其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产业集聚水平明显滞后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但二者均具有"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的空间分异特征;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集聚水平的协调性整体较差,表现为濒临失调、轻度失调、严重失调和极度失调等4种协调发展状态,且呈现平稳变化的时序特征和明显的"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姜颖  孙永波  贺启印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不仅整体较低,而且在高校扩招政策实施10年后相关程度进一步下降。具体对策是:确定合理的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施普通高等教育差异化发展战略、充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经费投入规模和使用效益。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海燕   苏博谦  
高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本文选取2009—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用熵权TOPSIS方法测算高校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并结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研究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耦合协调的时序演变、空间分布、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高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呈稳定上升趋势,但整体处于较低水平。(2)耦合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异质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地区间及地区内部间耦合协调水平仍有较大差距。(3)全国耦合协调度的泰尔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显著正向空间集聚特征,并具有较强稳定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丽华  侯胜  王一然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理论层面对金融发展、高等教育和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选取我国17个资源型省份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金融发展、高等教育对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和高等教育都对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且高等教育会在金融发展水平与资源型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之间发挥一定的中介作用。在此基础上,从促进金融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以及推进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对增强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武剑  冯秋菊  
区域高等教育协调机制建设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与创新,为充分发挥协调机制服务经济社会进步的优势,借鉴国外相关发展经验为国内发展提供启示是良好选择。回溯国外区域高等教育协调机制发展情况,分析发展经验,以为我国国内区域高等教育协调机制建设提供启发思路。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秦军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学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任务,日益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中坚力量。作为科技创新的代表,美国公立大学在美国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州政府帮助大学建立巨型科技研发中心;州立大学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大学内部实行教授终身制等。这些成功的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科技创新无疑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冯锋  汪良兵  
基于技术创新链的视角,将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分为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与改造两个子系统,运用多阶段超效率DEA模型测度两个子系统及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协同发展度模型,对我国科技创新系统的协调发展度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偏低,其协调发展度也处于"弱协调"状态,且各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依据其协调发展度的状态将我国各省区划分为四类,深入分析协调发展度的特征和原因,针对不同的类型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苏竣  张煜  
采用2009—2018年海南省数据构建科技创新环境和经济子系统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评测海南省创新环境和区域经济的综合水平,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一步测算二者的宏观耦合关系,并应用灰色关联度法考察经济系统各指标对创新环境的影响,借以揭示指标层面的微观耦合机制。研究发现:海南省整体创新环境和区域经济水平均在不断提升,两系统经历了由劣质高耦合、中等高耦合到优质高耦合三阶段,从极度不协调发展到高度协调;经济因素中,地区生产总值等一般经济环境因素对创新环境影响最强,高技术产业对创新环境的影响最弱。提出海南省值得引起海内外创新人才的关注,要进一步提升创新环境水平,应首先致力于发展区域经济,给高技术产业以更多支持、促使其发挥更大的创新影响,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等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何卫平  葛扬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就。但是,甘肃科技创新在全国排20名以内的现状与人均GDP指标在全国排名末位的经济发展情况存在明显不协调现象。为深入探究甘肃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借助相关统计数据,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甘肃省14个市州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造成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主要有工业企业R&D投入水平较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科技成果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流通障碍,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等。最后提出了促进甘肃区域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国凤  
文章在对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理论和区域创新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厘清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关系。通过理论归纳,对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机制进行阶段性分析,以获得两者互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对已掌握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立足于中原城市群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分析;以中原城市群为案例,探讨中原城市群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创新能力发展对策研究;对理论分析和量化研究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观点,以期为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设、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借鉴。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蒋欣娟  孙倩倩  吴福象  
为验证技术专业化分工是否有助于我国构建创新驱动与区际协调耦合发展的新格局,基于2007—2016年我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剖析技术专业化分工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的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技术专业化分工对区域经济差距具有显著的倒"U"型影响效应,即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先阻碍后促进作用,该效应在中西部地区、中等规模城市表现得尤为显著,地区创新能力在深度与广度维度的动态演化构成了该效应发挥作用的中介渠道。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过程中,鼓励区际技术专业化分工、推进发展型城市群建设、完善市场化机制是有力的政策组合。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克利  孙宗禹  
要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就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创新。当前,既要克服高等教育研究脱离高等教育实践的倾向,也要克服高等教育实际工作者远离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局面。而加强院校研究是促进高等教育研究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可行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