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6)
- 2023(555)
- 2022(431)
- 2021(404)
- 2020(285)
- 2019(691)
- 2018(570)
- 2017(1078)
- 2016(537)
- 2015(607)
- 2014(548)
- 2013(584)
- 2012(511)
- 2011(506)
- 2010(504)
- 2009(412)
- 2008(382)
- 2007(332)
- 2006(273)
- 2005(256)
- 学科
- 农(4492)
- 农业(3271)
- 济(3141)
- 经济(3139)
- 业(2442)
- 业经(1565)
- 农业经济(1348)
- 发(1186)
- 管理(1139)
- 发展(997)
- 展(995)
- 建设(914)
- 农村(795)
- 村(795)
- 地方(784)
- 方法(760)
- 数学(725)
- 经济建设(723)
- 数学方法(722)
- 中国(670)
- 劳(652)
- 劳动(652)
- 农业劳动(632)
- 生产(551)
- 人口(537)
- 动力(507)
- 劳动力(506)
- 农业人口(501)
- 技术(498)
- 土地(487)
- 机构
- 学院(7972)
- 大学(7445)
- 农(4467)
- 济(4182)
- 经济(4122)
- 管理(3545)
- 农业(3427)
- 研究(3286)
- 理学(3173)
- 理学院(3161)
- 管理学(3130)
- 管理学院(3121)
- 中国(2627)
- 业大(2461)
- 农业大学(2134)
- 科学(1903)
- 经济管理(1838)
- 所(1615)
- 业(1609)
- 京(1607)
- 发(1561)
- 中心(1559)
- 研究所(1487)
- 发展(1390)
- 展(1388)
- 财(1298)
- 江(1236)
- 科学院(1223)
- 省(1134)
- 院(1071)
共检索到122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问题,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河南的头等大事,特别是自2009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以来,坚持扎实工作,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成效。五年间共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972万亩,项目区累计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9亿斤,占全省同期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莉莉 彭继权
【目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而如何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实现“藏粮于地”的关键所在。【方法】本文基于2005—2020年的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连续型双重差分法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能够显著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正向影响,稳健性检验也证实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2)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实施效果在粮食主产区更明显,在南方地区也表现较强,而在经济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却较弱。此外,相比玉米而言,政策对水稻和小麦生产能力提升作用更好。(3)作用机制检验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通过促进农业机械化、土地流转以及耕地复种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结论】建议加大粮食主产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重视农田水利灌排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强化高标准农田的建后管护工作,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化粮食安全保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龚燕玲 张应良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既是国家制度安排,也是一种技术革新,体现在要素上的技术进步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本质。构建“制度+技术——粮食产能”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连续型DID模型分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实施对粮食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其一,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显著提升了粮食产能,并且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显著。其二,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粮食主产区和平原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实施对非粮食主产区和山地地区的粮食产能提升具有更高的边际贡献;政策实施对粮食数量和粮食质量均有提升作用,对粮食质量促进效果更明显;政策实施促进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数量增加和非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质量提升以及促进平原地区的粮食数量增加和山地地区的粮食数量、粮食质量双提升。其三,机制分析表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实施通过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从而提升粮食产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龚燕玲 张应良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既是国家制度安排,也是一种技术革新,体现在要素上的技术进步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本质。构建“制度+技术——粮食产能”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连续型DID模型分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实施对粮食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其一,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显著提升了粮食产能,并且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显著。其二,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粮食主产区和平原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实施对非粮食主产区和山地地区的粮食产能提升具有更高的边际贡献;政策实施对粮食数量和粮食质量均有提升作用,对粮食质量促进效果更明显;政策实施促进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数量增加和非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质量提升以及促进平原地区的粮食数量增加和山地地区的粮食数量、粮食质量双提升。其三,机制分析表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实施通过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从而提升粮食产能。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铎 王宾
高标准农田作为实现粮食稳产保供的物质基础,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本文在阐述高标准农田建设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厘清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存在绿色生产方式认知偏低、资金使用效率低且缺口大、土地碎片化严重、主体权责配置不清、“重建轻管”和信息化水平不高等现实困境。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视角,新发展阶段高标准农田建设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优化建设空间布局、高效配置资金使用效率、发展现代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规范参与主体权责、强化建后管护责任和提高数字化水平。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新艳 戴明宏
基于中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分区域推进的准实验条件,利用2006—2017年30个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粮食增产有显著的积极效应,但影响效应具有滞后性,直到政策规范实施后的2013年才出现。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政策实施的粮食增产效应是在未挤占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条件下,通过激励农户提升粮食复种指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而实现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发挥政策的粮食增产效应,且在农地流转率、劳动力转移率及机械化水平更高的地区有更好的政策表现。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伟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从地方实践来看,保障粮食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了多元导向思路,包括土地流转导向、基础设施建设导向和土地细碎化治理导向。基于对不同建设思路的比较,发现土地细碎化治理导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了较强的经营激励,是具有较强复制性和基层适应性的粮食安全保障路径。以土地细碎化治理为导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关键是构建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安徽省T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表明,统分结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体制与行政赋能的村级民主治理机制有助于推动土地细碎化治理导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管理体制层面,统分结合体现为县级政府统筹与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以及县级主管部门赋权基层组织的“双业主”管理模式;在实践运作层面,村级民主治理机制呈现为全过程民主治理,包括社会动员、民主协商和权力社会化3个环节。土地细碎化治理导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保证粮食生产稳定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敏 卢同郦
当前湖北省农业存在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粮食发展的需要。本文提出了加大农村投融资力度,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投融资 粮食生产能力 政策建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许晓婷 韩申山 赵敏宁 武嘉乐
为探索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耕地产能的提升能力,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工程内容以及耕地产能的内涵出发,分析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以汉中市勉县老道寺等4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为例,测算分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耕地产能提升的潜力,结果显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但可以增加耕地数量,而且可以提高耕地自然条件、利用水平、投入与管理水平,从而促进耕地产能的提升,汉中市勉县老道寺等4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建设共提升耕地产能为3 357.76t,其中,新增耕地面积提升产能为48.15t,耕地质量提高提升的产能为3 309.61t。研究结果表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提升耕地产能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龚燕玲 张应良
基于全国10省1032份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系统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种植结构“趋粮化”抑或“非粮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实施和建设规模增加对农业种植结构均具有“趋粮化”影响,并且在替换被解释变量、省级宏观数据连续型DID估计和倾向得分匹配法估计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显著。机制分析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激励农户种植粮食作物,农户的行为响应表现为“趋粮化”特征。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于非粮食主产区和山地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提升粮食主产区和平原丘陵地区的粮食播种面积占比;以及相比小农户,对规模农户的“趋粮化”影响更加明显。因此,应按需据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效,同时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和鼓励农户有序开展规模化种植,进而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趋粮化”。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田红宇 付玮琼 祝志勇
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构建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考察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控制组,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实验组耕地“非粮化”程度下降了3.64%,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非粮化”具有显著且持续强化的抑制效应,经过模型适用性和多重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可信;该政策效应因区域粮食功能定位、粮食熟制、粮食作物种类和地形条件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异,粮食主产区、高熟制地区、水稻主种植区和非平原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非粮化”的抑制效应更明显;地块规模扩张、种植模式变革和比较成本优势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抑制耕地“非粮化”的三条重要途径。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为:在建设农业强国过程中,应加快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尽快补齐耕地质量短板;同时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利用优先序,彻底扭转耕地“非粮化”势头,为实现“藏粮于地”战略目标提供支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钱龙 杨光 钟钰
作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政策实践,高标准农田建设被期待能够有效实现粮食增产和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于27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探索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发现:(1)高标准农田建设能显著提高粮食单产。替换核心变量、进行非参数估计和考虑内生性的稳健性检验,均证实上述发现可信。(2)机制验证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通过提升规模经营、促进技术进步和降低生产风险三大路径来提高粮食单产。(3)异质性分析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起伏度较小地形、粮食主产区、较发达地区的粮食单产促进效应更大。研究结果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确实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举措,需扎实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钱龙 杨光 钟钰
作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政策实践,高标准农田建设被期待能够有效实现粮食增产和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于27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探索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发现:(1)高标准农田建设能显著提高粮食单产。替换核心变量、进行非参数估计和考虑内生性的稳健性检验,均证实上述发现可信。(2)机制验证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通过提升规模经营、促进技术进步和降低生产风险三大路径来提高粮食单产。(3)异质性分析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起伏度较小地形、粮食主产区、较发达地区的粮食单产促进效应更大。研究结果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确实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举措,需扎实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粮食产量连续13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近三年连续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不但解决了本省1亿多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600亿斤原粮及制成品,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要求河南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建设 粮食生产核心区 河南省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井剑国
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持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措施,也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任务。河南省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理提高到新水平,必须围绕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将现代农业要素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持之以恒地抓好项目建设管理,着力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发挥示范效应。(一)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坚持高标准选址。河南省建设粮食核心产区七年来,24个农业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