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410)
2023(18990)
2022(16113)
2021(15085)
2020(12283)
2019(28458)
2018(27985)
2017(53446)
2016(28959)
2015(32425)
2014(32269)
2013(31439)
2012(28949)
2011(26198)
2010(26000)
2009(23354)
2008(22544)
2007(19586)
2006(17142)
2005(14888)
作者
(82014)
(68472)
(67719)
(64380)
(43342)
(32768)
(30949)
(26907)
(25953)
(24075)
(23161)
(23093)
(21579)
(21393)
(21092)
(20843)
(20233)
(20230)
(19485)
(19429)
(16813)
(16801)
(16564)
(15541)
(15251)
(15118)
(15077)
(15004)
(13737)
(13428)
学科
(118315)
经济(118204)
管理(79696)
(76699)
(61260)
企业(61260)
方法(52064)
数学(44920)
数学方法(44329)
(34159)
中国(33755)
地方(28822)
(27563)
贸易(27545)
业经(27453)
(27203)
(26699)
(23785)
农业(23163)
(19756)
理论(19490)
环境(18997)
技术(18760)
(17917)
(17462)
银行(17407)
(16990)
(16970)
金融(16967)
财务(16906)
机构
学院(401993)
大学(400887)
(162314)
经济(158884)
管理(157370)
研究(136617)
理学(136522)
理学院(135002)
管理学(132521)
管理学院(131810)
中国(100662)
(85336)
科学(84549)
(71769)
(67689)
(67581)
中心(62173)
研究所(61833)
业大(61415)
(58715)
财经(57526)
(54603)
师范(54063)
北京(53567)
农业(52744)
(52489)
(50491)
经济学(48384)
(47736)
经济学院(43789)
基金
项目(279463)
科学(219876)
研究(205336)
基金(201175)
(175782)
国家(174278)
科学基金(149628)
社会(129059)
社会科(122378)
社会科学(122348)
(110035)
基金项目(106445)
自然(96823)
教育(95320)
自然科(94591)
自然科学(94569)
自然科学基金(92842)
(92406)
编号(84483)
资助(82552)
成果(67645)
重点(62999)
(62760)
(61371)
课题(58366)
(58049)
创新(54132)
科研(53237)
国家社会(53008)
教育部(52673)
期刊
(175831)
经济(175831)
研究(117363)
中国(78738)
学报(63331)
(61836)
科学(58223)
管理(57358)
(52848)
教育(49714)
大学(48713)
学学(45766)
农业(43461)
技术(36835)
(33190)
金融(33190)
业经(30953)
经济研究(28582)
财经(26869)
问题(23843)
(23068)
(22323)
图书(20771)
(20466)
科技(19365)
技术经济(19312)
(18528)
商业(18470)
理论(18219)
资源(17759)
共检索到5894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洪俊杰  芈斐斐  杨志浩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利于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通过对我国2000—2018年全要素生产率的考察,我们发现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处于下降趋势。使用DEA-Malmquist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分解后发现,技术效率恶化是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表现形式。进一步分析表明,资源配置失衡、产业结构调整、基础研发较弱以及技术引进受阻,是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应当通过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促进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强创新以及深化对外开放等策略,尽快提高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燕翎  庄佩芬  彭建平  
论文在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下探讨贸易开放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总体而言,农产品出口和进口均促进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助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区域回归结果表明,农产品出口和进口促进了东西部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是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主要进出口农产品分类估计结果显示,食用油籽的进口,蔬菜以及水果、坚果的出口带动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畜产品的出口抑制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各类农产品进出口影响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异质性。据此,论文提出提高农产品出口质量、实现"适度进口"、畅通农产品贸易的技术溢出渠道以及实施差异化的贸易与引资战略等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燕翎  庄佩芬  彭建平  
论文在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下探讨贸易开放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总体而言,农产品出口和进口均促进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助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区域回归结果表明,农产品出口和进口促进了东西部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是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主要进出口农产品分类估计结果显示,食用油籽的进口,蔬菜以及水果、坚果的出口带动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畜产品的出口抑制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各类农产品进出口影响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异质性。据此,论文提出提高农产品出口质量、实现"适度进口"、畅通农产品贸易的技术溢出渠道以及实施差异化的贸易与引资战略等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胡海峰   窦斌   王爱萍  
本文利用“沪深港通”交易机制开通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整体而言,在“沪深港通”开通后,标的上市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平均提高11.2%,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且积极的影响。(2)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影响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以及提高其治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等渠道产生。(3)对于经济欠发达、市场质量较低的地区以及竞争较弱行业内的企业而言,资本市场开放推动其全要素生产率更大幅度地提升。上述结论表明,在新发展阶段,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制度设计充分体现竞争中性的原则,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而且推动了地区、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和包容性增长,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史常亮  
中国农业正在从要素投入型向效率增进型转变,土地流转能否推动农业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其效果机制尚未被有效证实。使用SBM-GML指数构造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然后基于2005—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应用面板交互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土地流转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重点分析该影响的异质性和相关机制。结果发现:(1)土地流转显著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该结论在控制区域遗漏变量、系统GMM估计、工具变量估计和外生冲击检验之后依然成立。(2)土地流转主要通过提高农业合意产出进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而对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作用不明确;土地流转尽管并未显著促进规模化经营,但有效提高了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有助于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3)不同土地流转形式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差异化影响,相较于互换、转让等自发流转形式,出租、入股等市场化流转形式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更显著。(4)不同土地流转对象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相较于流转给普通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更能显著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陈耿宣  贾钦民  谭云丹  李振新  
本文基于内生增长模型提出了以金融支持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首先从理论方面阐述了该路径的有效性;然后将其应用于四川省经济增长实践,分析发现:2008年之前的全要素生产率为正增长,但是自从2008年的经济刺激计划实施之后,信贷余额在高基数上持续增长,而全要素生产率一直为负增长,表明2008年之后的四川省信贷投放并没有提振全要素生产率;最后提出了引导金融支持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吴刚  魏修建  解芳  
准确评估区域对外开放、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制定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基于面板数据熵权法以及表征经济高质量发展供给侧和需求侧的44个指标,测度了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4—2018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其次,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视角考察了区域对外开放、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显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和较低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区域对外开放将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效应,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最后,提出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快打造高水平开放体系、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强区域之间的交通网络设施联通对接等建议,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马兆良  张玉芹  
基于2009-2019年中国276个城市面板数据,在采用EBM模型测度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探究财政科技支出在助力效率和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财政科技支出能显著促进高质量发展水平;机制分析表明,财政科技支出通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尤其是促进技术进步而非改善技术效率,来推动高质量发展;空间效应分析表明,财政科技支出对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全要素生产率在其中的机制作用不显著。研究结论可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评价改革提供实证依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徐鹏杰  杨萍  
从产业和社会两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测算2006~2016年我国30个省份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扩大开放、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扩大进口和引进外资为衡量指标的扩大开放对我国产业和社会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促进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效推动了我国高质量发展,且引进外资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金融业扩张和地方政府宏观调控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显著影响因素。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姜竹  马天  王轶  
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束缚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核心问题。基于1996—2015的年度数据,选取经济制度改革、技术进步、对外开放、基础设施四个一级指标和细化的24个二级指标,通过建立因子增强型向量自回归模型(FAVAR),对作用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探究影响的核心要素、方向和贡献度。研究发现:(1)短期来看,经济制度改革、技术引进和对外开放因素能有效带动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2)长期来看,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动效力具有较强持续性;(3)从对作用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度排序角度来看,依次是经济制度改革、技术引进、对外开放、自主创新和基础设施。由此,建议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自主科技创新,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实用性,释放关键性制度改革红利,增强对外开放和技术引进。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杜宝苍  毛华  
文章选取2007—2020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区域一体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尝试回答区域一体化在我国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区域一体化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探讨其中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融资效率在区域一体化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即区域一体化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效率,进而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最后,文章从企业内部产权性质和外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出发,发现对于非国有企业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更高时,区域一体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显著。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琴梅  罗瑞  
在准确界定核心概念、深入分析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机理的基础上,从物流业技术创新、结构优化、绿色高效、开放合作和环境共享五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中国26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9年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实证分析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1)我国264个城市的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东部最高,中西部次之,东北最低且增长较慢。(2)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分析后,发现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能显著提升区域全要素生产率。(3)进一步检验,发现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和要素配置效率来提升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据此,提出进一步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以提升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对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高睿璇  刘刚  毛美玲  
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文章基于索洛余值法对山东省1978-2016年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以分析山东省经济增长的源泉;运用赛尔奎因分解公式对TFP进行分解,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两个方面深度探讨TFP变动的内在原因,同时测算三次产业TFP增长变动情况,从三次产业角度对总体经济TFP进行细化分析。研究发现:山东省长期实行资本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占30.65%;相较于结构变迁,技术进步是推动TFP增长的主要源泉;第二产业是拉动总体经济TFP增长的主要力量,然而第二产业的TFP增速最慢,仅为1.83%;近年来,二、三产业TFP增长率基本为负且持续走低。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易棉阳  马永军  
“一五”和“二五”时期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基础,但关于这段时期中国工业发展质量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选取共和国工业建设的成功缩影——株洲市作为研究样本,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综合运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和FsQCA方法对1953—1962年该市的工业发展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历史计量分析。研究发现:(1)株洲工业发展质量在“一五”时期呈缓慢上升趋势,在“二五”时期则呈显著的下降趋势,株洲工业发展本质上是一种以资本和劳动力推动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动作用较弱,工业发展质量整体较低;(2)“一五”和“二五”时期,株洲工业发展质量是在工业发展政策、基础设施投资强度和人力资本供给的共同作用下取得的,财政支持力度的作用并不显著,其中工业发展政策和基础设施投资强度的推动作用最为突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冬  杨万平  
从要素投入和产出结构的互动视角来剖析全要素生产率演变,有利于促进要素投入集约和产出结构优化的有机协同,加快释放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构红利”和“技术动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本文考虑经济增长、结构优化、社会公平和环境协调等多重诉求,尝试构建面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框架,提出两期修正混合距离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从要素投入集约和产出结构优化的双重效应分解视角来揭示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演变来源和协同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通过技术进步单轮驱动,其中产出优化效应贡献较大,以“发展平衡—产出增长—污染治理”的贡献依次递减,而投入集约效应以“环境建设—能源—劳动—数据—资本”的贡献依次递减。2013年和2016年是南北全要素生产率差距由扩大到小幅缩小的重要节点,北方投入集约效应较大,南方则以产出优化效应为主,且其数据要素贡献更大。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协同差异不断缩小,来自投入集约效应的差异贡献较大,且环境建设和数据的差异贡献不断上升。南北方协同差异相近,但北方主要来自能源集约效应和污染治理效应的差异贡献,而南方则以环境建设、劳动和数据要素等投入集约效应和发展平衡效应的差异贡献为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