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18)
2023(17929)
2022(14675)
2021(13180)
2020(10788)
2019(24474)
2018(24473)
2017(45378)
2016(24554)
2015(27317)
2014(27650)
2013(26857)
2012(25003)
2011(22998)
2010(23714)
2009(22221)
2008(22103)
2007(20300)
2006(18734)
2005(17712)
作者
(71949)
(59982)
(59453)
(56911)
(38429)
(28321)
(27126)
(23136)
(22823)
(21557)
(20716)
(20064)
(19691)
(19461)
(19060)
(18531)
(17804)
(17293)
(17167)
(17147)
(15538)
(14760)
(14751)
(13835)
(13636)
(13434)
(13398)
(13384)
(12145)
(11934)
学科
(115931)
经济(115791)
管理(71692)
(65239)
(53562)
企业(53562)
中国(38005)
方法(32970)
地方(31558)
(29956)
业经(27948)
数学(26985)
数学方法(26618)
(26525)
(25429)
(22867)
(20993)
银行(20964)
(20427)
金融(20420)
(20299)
农业(20086)
(19280)
理论(18195)
(17721)
地方经济(17275)
环境(16984)
(16811)
贸易(16794)
技术(16615)
机构
学院(352773)
大学(352423)
(150200)
经济(146679)
研究(132753)
管理(126610)
理学(105534)
理学院(104230)
管理学(102392)
中国(102260)
管理学院(101683)
(77955)
科学(77446)
(73364)
(67600)
研究所(60160)
中心(58687)
(57923)
(56425)
财经(54956)
北京(50434)
(49929)
(49440)
师范(49428)
(48325)
业大(46642)
经济学(46365)
(45961)
农业(43244)
(41460)
基金
项目(219662)
科学(172911)
研究(166097)
基金(155928)
(135099)
国家(133899)
科学基金(114192)
社会(106002)
社会科(100364)
社会科学(100340)
(87063)
基金项目(80586)
教育(76207)
(72749)
自然(69323)
自然科(67698)
自然科学(67680)
编号(67631)
自然科学基金(66453)
资助(62803)
成果(57894)
(52628)
重点(50335)
课题(49928)
(47725)
(45763)
国家社会(44101)
(43816)
创新(42899)
发展(42886)
期刊
(190010)
经济(190010)
研究(120419)
中国(89154)
(57414)
管理(54298)
(54265)
学报(51471)
科学(49260)
教育(49149)
大学(40263)
(40140)
金融(40140)
学学(37226)
农业(35911)
技术(33482)
经济研究(30444)
业经(29704)
财经(28411)
问题(24880)
(24758)
(19002)
(18880)
技术经济(17805)
世界(17438)
(17296)
论坛(17296)
国际(17259)
图书(17241)
现代(17185)
共检索到5852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佳  
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兴起,经历了10年的路程。到目前为止,经济体制改革的综合试点城市有72个,其中包括了60%左右的大城市,还有一些城市进行了住房制度、金融体制、社会保险和政府机构、科技体制等方面的单项改革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尤其是经济、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方向扩展、延伸,使其行进轨道逐步靠拢,形势迫切需要经济科技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这些年来,城市综合改革试点以打破条块分割和城乡封锁、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赵景来  
200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等城市综合配套改革,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战略重点,正在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目前国内关于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观点,包括综合配套改革的内涵及其特征;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设定;以及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若干对策及思考。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贾康  
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理论说明上其实并不复杂、它就是社会主义、以市场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商品经济。它与传统模式下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有根本性的区别。在市场经济前面冠以“社会主义”的定语,表示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而主词是“市场经济”,则标志着我们摆脱了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相提并论的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袁易明  
制度改革起步于制度变革需求,决定于制度变革的激励。综合配套改革与26年前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20年前的城镇经济改革相比,均有不同的制度变革需求和制度变革激励,基于此,文章认为综合配套改革应关注四个推进战略:以“以自主性制度创新”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主张有效制度创新;提供足够而持续的改革激励;探索普适性的制度创新内容。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军  
长期以来,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把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加以推进,积极寻求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长效机制,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2008年4月起,安徽先后批准设立了芜湖、马鞍山、铜陵、淮北、合肥、淮南等6市和郎溪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国家体改委研究所课题组  
为了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推进建设体制与投资体制的配套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我们在调查研究,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有关建设体制与投资体制配套改革的若干建议。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杨顺湘  
欠发达地区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刻不容缓,尤其是西部内陆地区,必须大力发展内陆型开放经济。重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积极探索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路子,为欠发达地区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以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极具普适价值的经验。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滕建华  李博强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而推出的一项新的举措,它是我国继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第二批经济特区。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经济中心,有条件也有实力建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哈尔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基本规划目标应确定为城乡统筹型与外联开放型城市,这样一个"两型社会"的建设是一个长久大计,将对区域的发展产生内生性的推动力,而且,这种发展是健康和可持续的。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刘润田  
(2011年11月29日)尊敬的陈毓圭副会长兼秘书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沈阳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会计服务示范基地"签约暨揭牌仪式,这是辽宁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9】56号)、财政部、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辽政办发【2010】32号)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协【2010】13号)有关文件精神,以建设"沈阳经济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蹇彪  
2005年以来,我国相继设立的几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特别强调城乡一体化的内容。文章主要探讨了新时期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提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黄学斌  
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要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为了进一步促进科技进步,繁荣科技事业,必须加大科技领域的改革力度,推动科技改革向纵深发展,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新型体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东升  邹克俭  
2003年以来,成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先行先试,在众多方面和领域突破了传统体制束缚,初步建立了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于海云  夏永祥  
苏州争当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领跑者,已经率先形成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的新格局。为了更快更好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苏州市政府通过户籍改革、土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佳宁  
遴选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与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浦东进行双向比较,以其转型轨迹印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转型进程,折射其转型支点在于个性化的体制、机制改革,以及推进企业、财税、金融、投资、中央与地方关系、农村和开放方略改革等,其中,政府如何转型、转型的效果如何是重要前提,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中国转型的实际步骤。并引申,从"裁撤机构"到"界定职能"、从"无限政府"到"有限政府"、从"裁判员"到"守夜人"、从"投资冲动"到"宏观调控",以及从"银根收缩"到"适度宽松",不同时期的操作方略实乃中国转型和发展的有力注脚,而深圳与浦东的特定个案将为中国"十二五"规划和长期发展战略的制订提供蓝本。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晓平  朱源  王云珠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新阶段深化改革、探索不同区域改革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其政策核心是体制创新,目的是为全国其他地区的综合配套改革起示范作用。山西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加快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济运行方式和增长方式改革、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等管理体制改革,为同类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发展探索改革经验、思路和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