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16)
2023(6491)
2022(5398)
2021(4837)
2020(4083)
2019(9112)
2018(9083)
2017(17258)
2016(9646)
2015(10894)
2014(10588)
2013(10634)
2012(10173)
2011(9266)
2010(9644)
2009(8851)
2008(8791)
2007(8402)
2006(7725)
2005(7237)
作者
(29188)
(24345)
(24009)
(23113)
(15421)
(11633)
(10883)
(9355)
(9337)
(9012)
(8317)
(8153)
(8007)
(7999)
(7867)
(7712)
(7385)
(7153)
(7073)
(7011)
(6246)
(6134)
(6101)
(5690)
(5585)
(5584)
(5492)
(5483)
(5038)
(5019)
学科
(41596)
经济(41549)
(29206)
管理(26950)
(23349)
企业(23349)
方法(13610)
中国(13595)
(13540)
业经(11582)
地方(11340)
数学(10866)
数学方法(10694)
农业(9651)
产业(9524)
(9481)
(8756)
(8677)
技术(7377)
(7044)
贸易(7036)
(6808)
理论(6730)
地方经济(6645)
(6633)
(6538)
银行(6510)
(6350)
(6289)
(6273)
机构
学院(137655)
大学(137099)
(58056)
经济(56779)
研究(52009)
管理(50913)
理学(42737)
理学院(42250)
管理学(41509)
管理学院(41257)
中国(39049)
科学(31359)
(30344)
(26932)
(26211)
(25881)
(24427)
研究所(24245)
中心(23472)
业大(20494)
农业(20365)
财经(19663)
北京(19464)
(19109)
(18775)
(18733)
(18511)
师范(18232)
(17605)
经济学(17383)
基金
项目(87376)
科学(68681)
研究(63495)
基金(62154)
(55159)
国家(54676)
科学基金(45884)
社会(39937)
社会科(37919)
社会科学(37910)
(35110)
基金项目(31690)
(29896)
自然(29551)
教育(28994)
自然科(28843)
自然科学(28831)
自然科学基金(28350)
资助(26087)
编号(25486)
成果(21530)
(20917)
重点(20266)
课题(19199)
(18783)
(18442)
创新(17188)
发展(16852)
(16572)
科研(16283)
期刊
(71773)
经济(71773)
研究(43672)
中国(35953)
(24651)
学报(22824)
管理(22813)
科学(21850)
(19761)
教育(18099)
大学(17310)
农业(16388)
学学(16077)
(13805)
金融(13805)
技术(12692)
业经(12463)
经济研究(11115)
财经(10221)
问题(9390)
(9085)
(8631)
图书(7867)
(7628)
技术经济(7133)
(7061)
论坛(7061)
现代(6769)
国际(6763)
(6717)
共检索到2270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辜胜阻  孙祥栋  刘江日  
以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回流为主要特征的"双转移"是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背景下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文章分析目前我国"双转移"的现状,进一步指出"双转移"是培育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促进东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降低农民工大规模异地转移所带来的过高代价、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城镇体系。"双转移"是市场机制下产业和劳动力的理性选择,政府应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促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回流的有机结合,以产业转移带动劳动力回流,以劳动力回流促进产业发展。文章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双转移"的五个政策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韦统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和必经阶段。当前,我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要转移的数量大,而且转移内涵有待进一步深化,即大部分已“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完成了职业的转换而没有完成身份的转换(市民化)。其成因在于长期的国家赶超战略和基于其上的多元社会整合机制。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要基于国家发展战略层次上的审视和转换,完成从赶超战略基础上的多元整合机制向均衡发展战略基础上的城乡一体化一元整合机制的转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一元整合路径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整合,实现市民化。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穆建新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外向型经济遭受重创,出口急剧萎缩,沿海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大量农民工面临失业返乡、返乡失业的困境。中国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即由以出口导向、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异地就业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力转移"模式,转变为以内需驱动、沿海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内陆转移、就地就业为主要特征的"产业转移"模式;在此基础上,该文提出应当尽快建立适当的制度安排和机制激励,促使模式转变;最后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晖  赵宏  刘永平  
像大多数中国的村庄一样 ,山西省原平市楼板寨乡屯瓦村同样面临着地少人多的现实状况。由于悠久的经商历史 ,该村的锅炉企业在 1 980年代中、后期兴旺发展 ,带动全村人民劳动致富。但是由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及其他水电供应等原因迫使该村的锅炉企业逐渐迁入原平及周边城市 ,不像“温州模式”或“苏南模式” ,屯瓦村人走出一条以产业带动劳动力转移脱贫致富的道路并且在新的时期呈现出新的特点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麦伟  
本文回顾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历史 ,指出了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里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所面临的困境 ,最后阐述了走出困境的几点想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尹良春  李世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阮平南,武玉英,何喜军  
文章引入管理中分析企业经营的雷达图并重点结合能值分析的方法和理论,提出了区域势能的概念,对区域劳动力转移的可能性及如何实现有序性进行新的探索。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并生,岳国喜,陶武辉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唐洪潜  刘宇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思考唐洪潜,刘宇农业劳动力从种植业领域向林、牧、副、渔业领域尤其是从农业领域向非农产业领域转移和流动,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性趋势。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劳动力将作为一般商品进入市场的条件下,其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跨城...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钟燕  叶果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关键。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标准着手,对近些年来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由此所引发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万甫  
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不只是关系到农村和农民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的战略问题。在此过程中,对农民的转移培训是一个重要环节。借鉴国内发达地区的先进做法,结合国情,本文在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培训状况以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谢乃文  陈文均  
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原因,充分肯定了它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认为它是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是深化城乡体制改革、加速市场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于这一流动中出现的负面影响,作者认为主要是有关部门认识不统一,管理工作跟不上,城市户籍制度和各种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不完善等造成的,而不应归根于农村劳动力流动本身。为此,文章提出的促进这一流动与转移的对策措施是: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农业劳动力转移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和战略任务来抓;从实际出发,确立农业转移的战略重点;搞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