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52)
- 2023(5725)
- 2022(4283)
- 2021(4152)
- 2020(3335)
- 2019(7885)
- 2018(7702)
- 2017(14748)
- 2016(7773)
- 2015(8547)
- 2014(8114)
- 2013(8192)
- 2012(7826)
- 2011(7280)
- 2010(7045)
- 2009(6376)
- 2008(6190)
- 2007(5411)
- 2006(4694)
- 2005(4337)
- 学科
- 济(36072)
- 经济(36046)
- 管理(17906)
- 业(14859)
- 方法(14399)
- 中国(14189)
- 数学(13541)
- 数学方法(13501)
- 企(10389)
- 企业(10389)
- 贸(9592)
- 贸易(9587)
- 易(9485)
- 农(9344)
- 制(7476)
- 业经(7050)
- 财(6931)
- 银(6119)
- 银行(6108)
- 行(5983)
- 环境(5832)
- 关系(5806)
- 农业(5779)
- 出(5617)
- 发(5573)
- 融(5502)
- 金融(5502)
- 体(5183)
- 地方(5179)
- 策(4840)
- 机构
- 大学(105379)
- 学院(102606)
- 济(56485)
- 经济(55817)
- 研究(44660)
- 管理(37125)
- 中国(35888)
- 理学(31466)
- 理学院(31120)
- 管理学(30866)
- 管理学院(30671)
- 财(23792)
- 京(23340)
- 科学(22965)
- 所(21860)
- 研究所(19970)
- 经济学(19660)
- 中心(18927)
- 财经(18579)
- 经济学院(17688)
- 经(17346)
- 院(16122)
- 农(16013)
- 北京(15722)
- 科学院(14218)
- 财经大学(14065)
- 江(13351)
- 研究中心(12968)
- 范(12838)
- 师范(12760)
- 基金
- 项目(68496)
- 科学(55140)
- 基金(52854)
- 研究(51607)
- 家(47013)
- 国家(46716)
- 科学基金(39014)
- 社会(36394)
- 社会科(34695)
- 社会科学(34686)
- 基金项目(26694)
- 教育(22717)
- 自然(22414)
- 省(21926)
- 自然科(21917)
- 自然科学(21906)
- 资助(21837)
- 自然科学基金(21568)
- 划(20485)
- 编号(18385)
- 中国(18243)
- 部(17574)
- 国家社会(17227)
- 重点(16034)
- 发(15982)
- 成果(15378)
- 教育部(15284)
- 创(14176)
- 人文(13815)
- 重大(13695)
共检索到1648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史丹
与前两次能源转型相比,当前的能源转型除了有技术进步作用外,更多的是体现人的发展理念的转变。中国由于能源结构落后,转型的任务更为艰巨。本文重点探讨了推进中国能源转型的若干政策,其中包括建立适应新能源发电的电力系统;发展智能电网和电动汽车;促进跨区域电力交易;加强行业准入管理,规范新能源产业发展。完善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要实现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注意对分布式发电的补贴;优化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来源;保持补贴政策的稳定性和可竞争性。强化新能源产业的投融资机制建设,完善对新能源产业金融服务;鼓励金融创新,推进与新能源相关的金融产品开发,实现新能源产业金融支持的多元化;加快设立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促进新能源投资主体多元化,等等。
关键词:
能源转型 可再生能源 供给侧措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韶华 张伟
文章基于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特征,并且遵从“要素—产业—制度”的供给侧逻辑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了供给侧因素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相关性显著,东、中、西部地区的空间特征分别为“低值集聚”“差异分布”“高值集聚”;资本、劳动力、科技创新降低中国能源强度,产业、制度提高中国能源强度;供给侧因素的影响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最后,文章立足于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从要素流动、产业联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实现协同降耗。
关键词:
能源强度 空间特征 供给侧因素 地区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韶华 张伟
文章基于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特征,并且遵从“要素—产业—制度”的供给侧逻辑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了供给侧因素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相关性显著,东、中、西部地区的空间特征分别为“低值集聚”“差异分布”“高值集聚”;资本、劳动力、科技创新降低中国能源强度,产业、制度提高中国能源强度;供给侧因素的影响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最后,文章立足于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从要素流动、产业联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实现协同降耗。
关键词:
能源强度 空间特征 供给侧因素 地区差异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柳亚琴 赵国浩
新形势下国内化石能源市场正处于"需求强度减弱期、过剩产能消化期、环境制约强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同时可再生能源有效供给量不足。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减少煤炭使用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以及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本文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诉求,以应对气候变化和雾霾治理为背景,厘清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提炼新常态下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则和目标,并从管理体制、技术创新和政策保障三个层面提出推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议。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周云亨 方恺 叶瑞克
同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的划分类似,人类对于能源安全也呈现一定的需求层次演进特征。满足基本生活的能源需求属于最低层次,解决能源贫困后将会致力于以合理的价格确保能源的持续稳定供应,进而追求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当前中国在能源安全领域面临着重大挑战,既要应对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又要兼顾增加能源供应总量和提高清洁能源比重的双重目标。尽管中国政府强烈的政治意愿与成熟的市场条件有利于能源转型,不过为了克服能源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多元目标取舍、转型期漫长以及政府与市场角色之争等难题,未来中国还需要在经济发展方式、能源科技创新以及能源治理等方面做出积极调整。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郭哲?
近年来,各级地方财政部门紧扣改革发展主题主线,通过积极落实中央扶持政策、地方财政资金补助、轻税减费、出台破解融资难融资贵财政金融政策等措施,有效减轻企业实际负担,一定程度缓解了中小微企业发展困境,为中小微企业推进供给侧改革营造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但毋庸讳言,地方财政在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上还存在事权重叠化、项目碎片化、资金分散化等倾向,以及不同程度地存在设项目、争资金、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穆争社 穆博
深化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大力发展小微型金融机构、农村互联网金融、农村合作金融,建立完善金融风险缓释机制,积极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等重点政策措施,以有效化解深化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侧改革面临的高成本和高风险难题。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岳立 杨帆
认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主题。新常态下能源行业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就在于如何变革,也就是如何深入推进能源革命以解决能源供给侧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角度,介绍了供给侧改革的深刻内涵,从产能过剩的现状、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和高能耗的能源消费模式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国推进能源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的突破口,最后从培育新兴需求、建设能源互联网、创新能源体制机制、加强政府规划引导创新能源科技和完善能源行业法律法规五个方面对新常态下中国能源供给侧的改革路径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孝纯
概述中国能源消耗量已超过世界总能耗的10%。2003年世界能源消耗结构比例如下:煤26.5%;石油37.3%;天然气23.9%;其余12.3%。2003年中国能源消耗结构比例如下:煤67.1%;石油22.7%;天然气2.8%;其余7.4%。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宇亮
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大幅度提高清洁能源所占比重。我国有多个拥有清洁能源资源优势的区域,在这些地区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注重加大政策和技术投入,探索不同清洁能源协同开发的模式,可以有效促进清洁能源的规模开发和集约开发。
关键词:
我国 清洁能源 基地建设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魏杰 杨林
1.对规模较小的营业收入较少的企业(如员工总数低于50人或营业收入低于500万元)大规模减税,这样可以用这些企业吸收就业,为淘汰落后产能创造条件。2.帮助解决非公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拓宽非公企业的融资渠道。传统的资金投放机制存在比较明显的所有制歧视,很多非公企业无法获得资金融通,其供给能力受到抑制。而实践证明,非公经济恰恰是我国经济中活力最强,最能对需求变化做出迅速反应的经济成分,解除对于这种经济成分的供给抑制是实现供给和需求相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继和
本文在对日本学校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历史发展做了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文部省关于推进学校教育中环境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
日本 学校教育 环境教育 基本措施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方行明 何春丽 张蓓
不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在资源与环境上的不可持续性,决定着化石能源这条能源路径的不可持续性;而核聚变反应堆的发展因技术上存在许多难关难以攻克,其在未来能否进入人类的商业使用领域存在不确定性,因而最有可能的路径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路径。在这一能源路径的演进过程中,人类面临许多挑战。本文在世界能源演进路径的大背景下,探讨中国的能源演进路径及在进入"新常态"下中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包括转型的方向、转型存在的困难和瓶颈以及应对措施。中国仍然存在化石能源路径依赖,突破这一路径依赖取决于能源技术与管理模式创新。
关键词:
能源 演进路径 能源结构 新常态 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