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46)
2023(9446)
2022(7749)
2021(7271)
2020(5570)
2019(12100)
2018(11653)
2017(21436)
2016(11718)
2015(12577)
2014(11797)
2013(11040)
2012(9896)
2011(9108)
2010(9032)
2009(8581)
2008(7980)
2007(6942)
2006(6295)
2005(5605)
作者
(29654)
(25156)
(24745)
(23603)
(15966)
(12033)
(11206)
(9612)
(9422)
(8802)
(8568)
(8437)
(7820)
(7774)
(7644)
(7573)
(7324)
(7296)
(7168)
(7126)
(6083)
(6076)
(5847)
(5686)
(5589)
(5525)
(5504)
(5360)
(5009)
(4959)
学科
(45012)
经济(44963)
管理(29339)
(26509)
(20980)
企业(20980)
(15311)
地方(14542)
方法(14191)
中国(12632)
业经(11779)
数学(11051)
数学方法(10847)
农业(10723)
(10629)
(9711)
理论(8956)
(8539)
地方经济(8397)
环境(8189)
(7523)
贸易(7518)
(7242)
(7144)
(6788)
金融(6786)
(6474)
教育(6468)
(6466)
(6306)
机构
学院(155432)
大学(150768)
(57346)
经济(55946)
管理(55555)
研究(52617)
理学(48002)
理学院(47376)
管理学(46450)
管理学院(46152)
中国(38013)
科学(32771)
(30923)
(27043)
(26336)
师范(26184)
(25229)
中心(24113)
(23669)
研究所(23024)
(22872)
(22516)
财经(21488)
师范大学(20946)
业大(20404)
(19810)
(19336)
北京(19004)
经济学(17869)
技术(17446)
基金
项目(107231)
科学(85719)
研究(84605)
基金(75391)
(65089)
国家(64480)
科学基金(55332)
社会(53793)
社会科(50745)
社会科学(50736)
(44263)
教育(40196)
基金项目(39336)
(37016)
编号(36607)
自然(32980)
自然科(32133)
自然科学(32127)
自然科学基金(31493)
成果(30288)
资助(28377)
课题(26479)
(25681)
重点(25495)
(23176)
(22843)
(22832)
国家社会(21850)
(21653)
项目编号(21579)
期刊
(69592)
经济(69592)
研究(45533)
中国(32472)
教育(27145)
(22645)
科学(21969)
学报(21654)
(19950)
管理(19348)
大学(16344)
农业(15364)
学学(15206)
业经(13389)
技术(12846)
(12655)
金融(12655)
经济研究(11070)
财经(10103)
(8824)
资源(8434)
职业(8374)
问题(8363)
(7714)
(7643)
(7424)
商业(7406)
科技(6973)
图书(6952)
(6822)
共检索到2284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马永全  
“内地籍”教师是南疆四地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群体留任并扎根南疆四地州是推动南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内地籍”教师流失现象较为普遍。推拉理论对分析“内地籍”教师留任具有一定的适切性。推拉理论视域下,“内地籍”教师留任困境在于南疆四地州政策拉力弱化、“反向”推力增强、中间阻碍因素复杂且多元、个人价值判断偏失。要促进“内地籍”教师留任南疆四地州,就必须在增强南疆四地州原有政策拉力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南疆四地州拉力源;减缓南疆四地州的各种推力;消除中间阻碍因素;重塑“内地籍”教师个人价值信念。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炼   段德罡   东云龙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需“精明收缩”,乡村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与乡村精明收缩有着最本质的联系,然而,当前乡村产业发展实践与乡村振兴目标不匹配,难以顺应乡村收缩的趋势。文章以“精明收缩”为切入点,深度剖析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及成因,从价值研判、组织方式、行为逻辑、目标导向4个维度解析乡村产业发展的逻辑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乡村精明收缩与产业发展的内在关联,提出匹配乡村收缩趋势的产业发展方向转型、构建契合收缩治理的体系化产业调适机制、转变从数字游戏到“村民主体性”产业的行动取向、达成公平与效率兼顾共识逻辑的耦合乡村收缩目标的产业发展路径,以期促进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及收缩治理的现代化。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申琦   石伟平  
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跨界融合、协同合作的新型跨边界组织形态,不同主体在相互作用下形成不同的“场”,包括跨文化的“对话互动场”、跨部门合作的“资源融合场”和跨专业领域的“知识管理场”。当前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存在目标定位不清晰、主体协同性不强、知识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可通过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以促进场内主体的契合性、交互性、复合性,提升团队整体效能。在路径选择上,以树立共同目标愿景为观念,以打造创新服务平台为载体,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为举措,赋能团队高质量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硕硕   江春华   宋子齐  
高职院校专业群是适应和引领现代职业教育变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型学习平台和组织模式。共生理论为研究专业群建设提供了新的依据、视角和范式。从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三个视角建构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共生体系的要素,并从共生单元异化、共生环境困扰、共生模式失调、共生界面阻碍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共生发展的现实困境。未来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创新的共生路径为:提高共生单元的合作效能;营造相互促进的共生环境;深化互惠共生的共生模式;创新开放协同的共生界面。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宋瑾瑜  张元宝  
全面产教融合背景下,发展产业学院既是拓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重要探索,也是全面深化高职院校办学内涵的重要实践。文章基于共生理论及其分析框架,从共生要素、共生基础、共生动力机制三个维度,分析了产业学院共生系统。针对产业学院多元主体间资源供需匹配度不高、共生模式低效以及外部政策环境支持不足等发展困境,提出构建基于质参量兼容的资源供需匹配机制、基于"一体化—对称性互惠"的合作模式、基于"双向激励"的产教融合政策环境。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邓燕平  
贫困问题是对以色列国家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难题。当前,以色列社会群体分化比较明显,贫困问题逐渐凸显。部分极端正统派犹太人群体、以色列阿拉伯人群体、大屠杀幸存者群体、失业者群体构成了以色列社会主要的贫困群体。为了回应公众压力并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以色列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和税收调节的方式向贫困人口提供养老、医疗、教育、失业等社会保险;鼓励自由市场竞争,降低包括住房在内的生活成本;推动以职业培训和提高劳动参与率为基本内容的就业促进政策;发挥慈善团体的社会救助功能。当前的贫困治理对缓解贫困率和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以色列社会长期存在的宗教群体与世俗群体、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鸿沟制约着贫困问题的有效解决。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舒刚  
高校智库具备学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独特优势,在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数据是把双刃剑,在对高校智库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对高校智库治理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智库需要克服数据共享意识缺乏、战略定位不明确、缺乏有效的成果转化和对外合作机制、激励机制不足等突出问题,并从发展理念、战略定位、运行机制、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创新和变革,才能有效推动我国高校智库的发展路径转型,实现高校智库的良性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何金开  
文章指出了教学学术视域下完善应用型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必要性,分析了应用型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如教师选聘制度存在缺失,教师培训制度有待完善,教师教学研究与评价效能较低,教师教学学术氛围淡薄。最后提出应用型院校应基于教学学术视角,优化院校教师选聘制度、健全教学学术培训制度、改进教学学术研究与评价制度、创设教学学术研究氛围,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与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梁宏  
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在职业成长中遭遇定位不准、路径单一、环境受限的实然困境。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通过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借助"双平台"共搭、"共同体"共育、"旋转门"共筑,不断拓展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载体、丰富发展途径、优化成长环境,促进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职业成长,最终涵化职业修养、提升育人能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文丰安  
新时代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实现路径。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实践困境主要表现在精准识别偏离、精准帮扶错位、精准管理缺位和与之相关的精准考核不完善等4个方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经济和文化深度性贫困以及政策执行主体面临双重压力、公共品供给错位、市场失灵的政府缺位等国家治理不足等。为此,在脱贫攻坚的最关键阶段,需要重点聚焦深度性贫困问题,从完善精准管理机制,提升帮扶政策精准度;强化力量集成,提升基层扶贫治理能力和水平;激发扶贫对象内生动力,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和积极性等方面增强精准扶贫力度,有效实现精准扶贫的常态化,确保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的顺利实现。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马健云  陈恩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扶贫政策经历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初步建设阶段、以全面发展为指向的规范发展阶段和以精准聚焦为核心的精准发力阶段。在此过程中,教育扶贫的独特价值与核心作用备受重视,教育扶贫政策体系日臻完善。但与此同时,教育扶贫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诸多困境,严重影响了政策效益的合理释放。因此,在当下教育扶贫精准发力阶段,须以强化政策认知内化精准扶贫理念,以精准理念驱动形成精准扶贫机制并以精准扶贫机制推进多元主体共治,通过重塑顶层设计、引领扶贫攻坚、规范政策执行过程来提升政策效益,突破当前教育扶贫领域的现实困境,确保我国扶贫攻坚战略的高效能实施。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代蕊华  于璇  
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举措。而目前教育精准扶贫在思维理念、制度建设、扶贫方式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为此,亟需转变教育扶贫思维,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教育精准扶贫实践;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和完善教育精准扶贫法律制度体系;提升关键环节成效,建构精准化的教育精准扶贫治理机制;发挥政府"元治理"的核心主体作用,构筑多元协同参与的教育精准扶贫格局,从而突破教育精准扶贫中的困境,从根本上保障教育精准扶贫战略的顺利推进。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钟世潋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鼓励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和监督职业教育治理成为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契约化治理的关键所在,但传统观念形成的文化阻滞、参与空间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制度供给使社会力量参与和监督职业教育治理陷入困境,影响了职业教育治理水平的提升,而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以构建"政府-职业院校-社会力量"契约型关系为突破口,通过推进职业教育治理文化的转型、打造服务职业教育治理的新型职业教育智库、提供制度供给,将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治理水平,契合公众对职业教育的新期待。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贾文龙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关怀,是达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途径。文章系统分析了韧性治理对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多重价值,结合韧性治理理论相关前沿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理念韧性”“结构韧性”“技术韧性”“机制韧性”等四个维度组成的农村人居环境韧性治理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当前阶段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治理理念的“碎片化”;治理结构的“失衡化”;治理技术的“趋弱化”;治理机制的“约束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视理念韧性,强化农村人居环境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注重结构韧性,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结构有序转型;强化技术韧性,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数字化与精准化;完善机制韧性,共筑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保障机制等优化农村人居环境韧性治理的策略安排,以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任慧婷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是参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排头兵”。协同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参与技能型社会建设是历史必然、时代使然和体系应然,同时还存在高职院校区域协同效应发挥不足、技术协同效应发挥不够、质量协同效应发展不均、培养协同效应规格滞后等困境。协同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参与技能型社会建设是“三轨协同”的协作共生共建模型,其实践路径是:以内涵发展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畅通本轨自我协同提升链路;以提质增效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畅通内轨多维协同合作链路;以互惠互利为导向,扩大交流合作,畅通外轨互通协作联合链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