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05)
- 2023(10992)
- 2022(8948)
- 2021(7982)
- 2020(6122)
- 2019(13537)
- 2018(13246)
- 2017(24418)
- 2016(12787)
- 2015(14275)
- 2014(14269)
- 2013(14217)
- 2012(13686)
- 2011(12793)
- 2010(13229)
- 2009(12208)
- 2008(11792)
- 2007(10725)
- 2006(10190)
- 2005(9622)
- 学科
- 济(80291)
- 经济(80240)
- 管理(37154)
- 业(34963)
- 企(25893)
- 企业(25893)
- 地方(25215)
- 中国(22520)
- 方法(20367)
- 农(19751)
- 业经(17473)
- 数学(17204)
- 数学方法(17091)
- 地方经济(15778)
- 技术(15640)
- 环境(15274)
- 学(14930)
- 农业(14366)
- 发(13008)
- 融(11933)
- 金融(11932)
- 银(11248)
- 银行(11230)
- 行(11061)
- 制(11028)
- 贸(10592)
- 贸易(10580)
- 易(10103)
- 和(9967)
- 财(9947)
- 机构
- 学院(197562)
- 大学(192510)
- 济(92292)
- 经济(90456)
- 研究(78535)
- 管理(69631)
- 中国(59092)
- 理学(57736)
- 理学院(57022)
- 管理学(56230)
- 管理学院(55857)
- 科学(46357)
- 京(42475)
- 所(40681)
- 财(38295)
- 研究所(36555)
- 中心(34205)
- 农(32499)
- 江(32017)
- 财经(29428)
- 经济学(28992)
- 院(28428)
- 北京(27993)
- 范(27989)
- 师范(27746)
- 业大(26669)
- 经(26483)
- 州(25709)
- 经济学院(25660)
- 农业(24666)
- 基金
- 项目(123555)
- 科学(97044)
- 研究(94512)
- 基金(86207)
- 家(74952)
- 国家(74288)
- 科学基金(62455)
- 社会(61376)
- 社会科(58277)
- 社会科学(58264)
- 省(50595)
- 基金项目(44832)
- 划(41344)
- 教育(41227)
- 编号(37858)
- 自然(36123)
- 自然科(35107)
- 自然科学(35102)
- 发(34932)
- 自然科学基金(34427)
- 资助(33976)
- 成果(30468)
- 重点(28922)
- 发展(28780)
- 展(28285)
- 课题(28017)
- 创(26569)
- 部(26243)
- 国家社会(25788)
- 创新(24981)
- 期刊
- 济(120694)
- 经济(120694)
- 研究(66454)
- 中国(47369)
- 农(31780)
- 管理(28846)
- 科学(27717)
- 学报(27649)
- 财(27272)
- 教育(23477)
- 农业(22134)
- 大学(21218)
- 融(21112)
- 金融(21112)
- 技术(20990)
- 学学(20050)
- 经济研究(19699)
- 业经(19477)
- 财经(15268)
- 问题(14944)
- 经(13443)
- 技术经济(12694)
- 业(11513)
- 世界(11173)
- 贸(11152)
- 科技(10649)
- 资源(10319)
- 国际(10150)
- 坛(10024)
- 论坛(10024)
共检索到3272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党国祥 赵连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予 林惠凤 李文华
我国的生态农业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以及高效利用资源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是实现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作者从循环、绿色、低碳、高效等四个方面对生态农业的特征和内涵进行了重新阐述,同时总结了其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文中从理论和政策体系的完善、产业化发展、多功能的挖掘、能力建设等方面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可持续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洪菊生 侯元兆
本文提出了“分类经营是热带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论断,并通过中国林业发展的“分类经营”理论,及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实施的ITTO中国海南热带林业发展示范项目的中期实验结果,给予了实证分析。文章指出,热带森林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包括技术、经济、社会,甚至政治、文化、伦理的因素在内的综合性问题,必须用“系统论”的观点从更大的背景下考虑解决。而以往的教训是局限于林业、局限于技术。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晓光
本文指出实施生态工业经济发展战略对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和重大现实意义,论述了实施生态工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原则,并详细构建了发展生态工业的基本途径与对策。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 生态工业 途径与对策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文红 施建军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生态工业的模式规划现代工业生产,而热电联产将是节约能源、水源和保护环境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阐述了在热电联产引入生态工业的建设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是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重要的开拓。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给出了其经济和环境的效益评价。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鲁
东部地区某些产业的转移及广西的相应承接,对转移者与承接者均属客观需要。广西民营经济正是利用了这一顺势而来的大好时机,在其承接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大大加快了自身的发展。而要巩固和进一步发展这一成果,尚需在观念、发展环境和政策上作出新的对策。
关键词:
产业转移 民营经济发展 广西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周林 张冠生 郭爱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技术引进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引进设备过多、过乱,没有相应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企业在外向化中对硬件设备的引进比较重视,对软件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不足。因此,许多企业难于通过引进设备提高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能力。其主要原因是在引进工作中的多头对外、缺乏协调的管理体制,也和企业在引进工作中对国内、外市场,国际技术水平的分析、把握不足有很大关系,存在着盲目引进、盲目上马的倾向。在扩大企业对外自主权的改革过程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为研究企业在技术引进方面的经验,我们分析研究了河南冷柜厂在技术引进和技术进步方面的现状。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万金
江苏省响水县在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中,大力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收到显著成就。据不完全统计,“七五”期间共转化农业科技成果103项,直接经济纯收益4.7亿元;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比1985年增长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鹂
低碳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发布宏观举措,还需要研究其具体如何实现。生态资本运营与低碳经济发展,二者主体相一致,目标相吻合,都注重生态环境的长期有效改善,因此,生态资本运营是其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实现途径。而且,要发展好低碳经济,就要树立生态资本运营意识,明晰生态资本运营形式和优化生态资本运营环境。
关键词:
低碳经济 重要途径 生态资本 运营环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杰 王晓琳 王英杰
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加速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循环经济 新农村建设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辜胜阻
"十三五"发展纲要提出,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十三五"时期,实现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发挥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其中,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命题。绿色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质量兼顾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方中权
庄园经济能克服小生产、分散经营的不足,实现产业化、市场化经营;能将资金、技术、信息带入到农业发展中,在劳动力转移、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大城市郊区由于具备农业用地及劳动力条件,并在资金、技术、交通、信息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非常适宜发展庄园经济。大城市郊区发展庄院经济不仅能提高郊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而且能保护郊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态支撑系统。
关键词:
庄园经济 大城市郊区 城乡协调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赵连胜
根据环境的变化,分析企业的现状,作出应变的对策,这是企业争生存,求发展的必由之路。最近几年,松花江地区水产生产企业,尽管遇到银根抽紧,资金短缺,生产资料涨价,税费增加,养鱼比较效益下降等不利因素,但是鱼产品的产量还是稳步上升。整个“七五”期间,最高年产量比上年增47.3%,最低年产量增14%,平均增产21.2%。其基本经验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生产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