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66)
- 2023(17471)
- 2022(14417)
- 2021(13269)
- 2020(10839)
- 2019(24590)
- 2018(24182)
- 2017(45283)
- 2016(23276)
- 2015(26057)
- 2014(25713)
- 2013(25278)
- 2012(23613)
- 2011(21592)
- 2010(21375)
- 2009(19620)
- 2008(18954)
- 2007(16485)
- 2006(14831)
- 2005(13423)
- 学科
- 济(120893)
- 经济(120790)
- 管理(67878)
- 业(63671)
- 企(50473)
- 企业(50473)
- 方法(44157)
- 数学(38965)
- 数学方法(38523)
- 中国(34215)
- 农(29186)
- 地方(28574)
- 业经(26499)
- 财(23414)
- 贸(21553)
- 贸易(21537)
- 易(20911)
- 环境(20680)
- 学(20403)
- 农业(20014)
- 制(18590)
- 银(17700)
- 银行(17686)
- 融(17542)
- 金融(17541)
- 行(17166)
- 地方经济(16937)
- 发(16322)
- 和(16138)
- 划(15655)
- 机构
- 大学(337274)
- 学院(337205)
- 济(154881)
- 经济(152170)
- 管理(130128)
- 研究(120771)
- 理学(111301)
- 理学院(110074)
- 管理学(108421)
- 管理学院(107756)
- 中国(93713)
- 京(71616)
- 科学(68675)
- 财(67753)
- 所(58878)
- 中心(54845)
- 财经(53900)
- 研究所(53228)
- 江(49149)
- 经(49116)
- 农(49035)
- 经济学(48949)
- 北京(45816)
- 范(44492)
- 院(44017)
- 师范(44012)
- 业大(43977)
- 经济学院(43857)
- 财经大学(40047)
- 州(39132)
- 基金
- 项目(224634)
- 科学(179303)
- 研究(167009)
- 基金(165790)
- 家(143735)
- 国家(142586)
- 科学基金(123512)
- 社会(110662)
- 社会科(105263)
- 社会科学(105244)
- 基金项目(86133)
- 省(85034)
- 自然(76667)
- 教育(75597)
- 自然科(74767)
- 自然科学(74745)
- 自然科学基金(73421)
- 划(71633)
- 资助(67596)
- 编号(65635)
- 发(53299)
- 成果(52569)
- 重点(50749)
- 部(50502)
- 国家社会(47637)
- 创(46840)
- 课题(45491)
- 教育部(44116)
- 创新(43951)
- 发展(43351)
- 期刊
- 济(174666)
- 经济(174666)
- 研究(104036)
- 中国(68816)
- 管理(52567)
- 财(51092)
- 科学(45906)
- 学报(45586)
- 农(44905)
- 大学(36296)
- 学学(34052)
- 教育(33399)
- 融(33188)
- 金融(33188)
- 技术(32639)
- 农业(31230)
- 经济研究(29408)
- 财经(27288)
- 业经(26972)
- 经(23712)
- 问题(22545)
- 贸(20032)
- 世界(18483)
- 国际(18259)
- 技术经济(18063)
- 业(17363)
- 统计(16494)
- 图书(16275)
- 资源(15460)
- 商业(15036)
共检索到5182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广昊 周小亮
数字经济与生态环境是关乎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议题。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经济福利效应业已被文献证实,然而关于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探究。本文借助"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8年的城市面板数据,利用Time-Varying DID、两阶段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识别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改善间的因果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降低主要环境污染物SO_2的排放量,且这种"治污效应"具有明显的"厚积薄发"特征。机制分析表明,SO_2排放量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工业生产方式的集约化转型和居民生活方式的线上化转型,而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通过释放创新驱动力来促进这两大转型。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的改善作用存在非对称性,"治污效应"仅存在于创新能力较强、城市规模较大与产业结构层次较高的城市。这些研究结论将数字经济的有益影响从经济福利领域拓展至社会福利领域,从而为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局面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奥 张双龙
在数字经济和财政治理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以“宽带中国”战略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双重差分模型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财政透明度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其异质性,并从区域竞争和官员更替视角进行拓展分析。结果表明,“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提升了财政透明度。异质性检验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不同特征城市财政透明度的提升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对高等级城市和东部城市财政透明度的提升效果更为突出,且其对0.5分位点城市财政透明度的提升效果更高。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提高政府公开意愿和技术进步是数字经济发展改善财政透明度的重要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邻近地区财政透明度的提高会明显改善财政透明度;且随着地方官员的更替,数字经济发展对财政透明度的提升效果更好。研究结论为“数字财政”建设以及改善财政透明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孟望生 杜子欣 张扬
基于2009—2019年中国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将“宽带中国”战略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构建渐进性双重差分模型来分析以“宽带中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发展对服务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接着分别采用平行趋势检验、PSM-DID方法检验、安慰剂检验、内生性检验以及其他稳健性检验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验证了政策实施效果。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了服务业结构升级,数字经济发展主要通过减缓劳动力错配,提升劳动力配置效率,进而推进地区服务业结构升级,数字经济发展对服务业结构升级促进效果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其对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以及西部地区城市的促进效果更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裴尔洁 张治栋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家“新基建”实施的“快进键”,已成为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文章基于2007—2020年中国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DID)评估以“宽带中国”战略为核心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经机制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通过释放互联网发展效应、城市创新效应和人才集聚效应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还能显著促进中西部地区及中小城市规模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张芳洁 辛思潜
通过培育数据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和打破时空限制,数字经济成为保险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从信息视角和社会基础结构维度出发,选取2003~2020年中国198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利用多时点DID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和保险业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保险业发展,但存在短暂的滞后效应,其中数字经济的红利对于东部地区、一般地级市和网络基础设施较差的地区更为明显。机制检验发现,信息对称和社会基础结构是数字经济推动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渠道。本文还考察了数字经济对两类保险公司及财险公司险种结构的影响,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作用于人身保险公司,对于财产保险公司的责任保险、车险、短期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有正向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阳 郭俊华
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背景下,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已成为中国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议题之一。基于2006—2020年中国282个城市面板数据,借助“宽带中国”战略,运用双重差分法与空间双重差分法探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作用机制与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显著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此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地理距离相近城市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通过工业生产集约化和绿色技术创新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中西部城市、中小城市和北方城市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景国文
本文将“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视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04~2020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建立渐近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网络基础设施对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研究发现,“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能显著降低地区碳排放,平均而言,“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使得试点地区碳排放下降约12.31个百分点。异质性检验发现,“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降低碳排放的政策效果在东部地区、碳排放量高的地区显著。机制检验发现,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降低碳排放的主要机制。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向仙虹 张瀚月 杨国歌
基于资源编排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立足空间视角,探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赋能包容性低碳发展的内在机理和空间效应。以“宽带中国”战略作为准自然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宽带中国”战略能够在规模和效率上促进包容性低碳发展,并且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即对邻近地区表现为政策红利的扩散效应,对相似地区则表现为虹吸效应;进一步对政策红利的扩散效应进行分解,发现空间红利溢出具有叠加效应,即在试点城市之间的溢出效应大于对非试点城市,激发了“1+1>2”的倍增效应,实现政策试点强强联合。“宽带中国”战略可以通过数字普惠金融、绿色技术创新及创业活跃度来促进包容性低碳发展;在科教资源较好、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行政等级较高和人口集聚越明显的城市中,“宽带中国”战略对包容性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阮福义 卢光熙 熊浩
数字经济蓬勃兴起为缓解财政空间收缩问题提供了契机。本文基于2010~2020年地级市层面的数据,以“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DID)模型研究数字经济与财政空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地方政府财政空间具有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是通过财政收入增加和财政支出增效两个渠道来实现的;在儒家文化浓厚、城市等级较高、地形坡度较大的地区,数字经济对财政空间的正向影响效应更强。基于此,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财政建设、优化外部环境布局三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缓解财政空间收缩问题。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莹 刘建江 熊智桥
全面推进以“宽带中国战略”为主的数字化经济建设是带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优化企业资源配置,进而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步骤。以“宽带中国战略”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8-2020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采用DID(双重差分)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显著抑制企业现金持有水平,有效促进经济流通;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积累人力资本和缓解融资约束是数字经济降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重要机制;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企业和中小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基于以上研究,充分识别了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对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抑制作用,同时有助于推进“宽带中国战略”的进一步落地实施。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现金持有 “宽带中国战略”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高远东 裴馨
数字基础设施作为中国政府当前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投资方向,其将如何影响地区收入分配格局已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2004—2020年中国285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将“宽带中国”战略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并进一步考察城市区位、互联网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发达程度的异质性。研究发现,第一,“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有助于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结论依然成立。第二,“宽带中国”战略通过促进技术创新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第三,在东部、互联网发展水平高、交通基础设施发达地区,“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对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作用更明显。本研究有助于厘清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地区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并为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秦文晋 刘鑫鹏
本文基于2011—2018年26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将“宽带中国”试点作为一项衡量网络基础设施的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期DID模型实证检验网络基础设施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通过PSM-DID方法和安慰剂检验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研究结论依旧成立。(2)“宽带中国”试点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存在异质性。在东部地区和南方地区,以及城市规模较大、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和城镇化率较高的地区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作用较为明显,但在其它地区中这种影响效应较小或不显著。(3)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能够通过“网络基础设施—创新水平—数字经济发展”和“网络基础设施—全要素生产率—数字经济发展”这两条路径实现,创新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均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陆凤芝 王辉 景光正
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是促进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的关键。本文借助宽带中国战略这一外生政策冲击构造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1年我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首次评估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举措能够显著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在作用机制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推动数字金融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等途径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此外,我国绿色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对空间关联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从异质性视角来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胡焕庸线”东南侧区域、大中城市组更为明显。本文研究为准确理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及作用机制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晖 李靖 权天舒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对于重塑传统经济体系、推动资源有效整合,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通过耦合评价模型测度2011—2020年全国284个城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城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普遍较低,但存在随着年份逐渐上升的趋势。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且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中介效应模型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城市要素配置效率、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提升城市创业活跃度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以及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高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影响更加显著。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谢文栋
本文以“宽带中国”战略作为“新基建”的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并结合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评估了“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创新水平,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均支持了该结论。异质性分析表明,“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对东部和中西部城市均有显著的创新效应,但该效应在东部城市更为明显;对经济较发达城市和低人力资本水平城市创新水平影响并不显著,但能显著提升一般城市和高人力资本水平城市创新水平。机制检验发现,“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主要通过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投资集聚水平和科技人才集聚水平三条途径提升城市创新水平。进一步空间溢出效应检验发现,“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在提升示范城市创新水平的同时,也带动了相邻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本研究为进一步推进“新基建”赋能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经验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数字基础设施如何影响城市碳排放强度?——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商贸流通业效率的影响——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
数字新基建赋能企业技术创新——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
数字基础设施与代际收入向上流动性——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
数字基础设施降低碳排放的效应研究——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
数字赋能下减排战略的创新性选择——基于“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数智化基础设施发展的服务业结构升级效应——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分析
数智化基础设施发展的服务业结构升级效—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分析
数字赋能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研究——基于“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