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06)
2023(5081)
2022(4304)
2021(3991)
2020(3199)
2019(7123)
2018(6885)
2017(13332)
2016(7206)
2015(7941)
2014(7996)
2013(7826)
2012(7457)
2011(6684)
2010(7076)
2009(6413)
2008(6383)
2007(5958)
2006(5652)
2005(5104)
作者
(21050)
(17491)
(17449)
(16696)
(11361)
(8249)
(7849)
(6669)
(6596)
(6515)
(6013)
(5817)
(5736)
(5725)
(5721)
(5460)
(5349)
(5132)
(5112)
(5079)
(4546)
(4412)
(4331)
(4011)
(4010)
(4007)
(3922)
(3865)
(3564)
(3552)
学科
(27462)
经济(27435)
(26768)
管理(25771)
(21416)
企业(21416)
技术(12283)
(10360)
方法(9602)
(9342)
(8922)
税收(8841)
(8788)
数学(8413)
中国(8338)
数学方法(8267)
(7681)
农业(7033)
技术管理(6801)
(6510)
贸易(6504)
业经(6467)
(6388)
(6152)
地方(5750)
及其(5624)
政策(5347)
(5023)
银行(5016)
(5014)
机构
学院(104421)
大学(101452)
(46084)
经济(45054)
管理(40995)
研究(37221)
理学(34406)
理学院(34109)
管理学(33623)
管理学院(33413)
中国(28803)
(23547)
(21357)
科学(21138)
(18860)
(17770)
中心(17175)
财经(17051)
(16884)
研究所(16687)
(15456)
业大(14164)
北京(13735)
(13608)
(13594)
经济学(13402)
农业(13092)
技术(13035)
(12950)
师范(12838)
基金
项目(64902)
科学(51420)
研究(50573)
基金(46124)
(39719)
国家(39380)
科学基金(33667)
社会(31387)
社会科(29899)
社会科学(29893)
(25761)
基金项目(23202)
教育(22882)
(21532)
编号(21207)
自然(20747)
自然科(20256)
自然科学(20251)
自然科学基金(19897)
资助(19258)
成果(17860)
课题(15124)
(14955)
(14645)
重点(14641)
(14536)
创新(13667)
(13278)
(13278)
项目编号(12902)
期刊
(54660)
经济(54660)
研究(35421)
中国(23678)
(16899)
管理(16591)
(15842)
教育(13400)
科学(13329)
学报(13069)
技术(12810)
(12464)
金融(12464)
农业(11028)
大学(10166)
学学(9577)
经济研究(8845)
业经(8819)
财经(8161)
技术经济(7212)
(7069)
(7008)
(6931)
(6549)
问题(6446)
国际(6296)
科技(6270)
(6255)
论坛(6255)
税务(6126)
共检索到1703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胡子祥  张荣东  
政府宏观控制和政策干预是一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成败的关键,它直接制约经济发展速度。这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南朝鲜和台湾等经济的高速发展所证实。我国自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从总体来看,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工作仍进展缓慢。我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工作之所以难以推动,除了资金匮乏和现有工业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政策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而且政策的贯彻执行也不得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俞世琛  陈亚利  李兴权  
技术,就其主要应用范围来说,至少可以分为实验技术、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等类型。通常,这三类技术都包括在技术引进之列。但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的是生产技术,即为达到一定生产目的所需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总和或体系。技术作为一种技术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自产生之日起就是扩散的、转移的、可传授的,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这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伟  陈羽  
改革开放十余年来,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执行技术引进项目80多个,用汇约1.7亿美元。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仿制,改造了一大批陶瓷生产设备,提高了我国陶瓷生产技术水平,极大地推进了陶瓷工业的技术改造进程。消化吸收是技术引进成败的关键,消化吸收工作做得好,就能充分发挥引进技术的效益,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反之,就会使技术引进成为得不偿失之举。鉴于消化吸收工作的重要性,本文拟在分析我国陶瓷工业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之概况和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搞好消化吸收作一探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林  周任重  周权雄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推动自主创新是广东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文章研究评价了广东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水平以及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建议政府建立创新激励政策体系。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千慧雄  
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同时对引进技术进行有效的消化吸收是落后国家提高技术能力,加速技术追赶,最终实现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然而,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是一项昂贵的学习性活动,不会自动发生,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重视程度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理论研究表明,企业消化吸收与技术引进支出的比值是与该行业世界技术进步的速度负相关,与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及该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正相关,1999—2007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经验数据也支持这一结论。因此解决中国企业目前"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问题不能靠简单的政策刺激,应从加大高等教育投资,快速积累适合企业技术要求的人力资本,以及深化市场改革,推动企业间积极有效竞...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傅利平  张出兰  
文章在对我国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现状进行分析基础上,结合企业技术能力及知识演化相关理论,对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机理进行研究,并针对如何提高我国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耿子扬  汪贤裕  张莉  
在通过技术引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如何提高组织间技术转移效率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将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背景下的技术转移实现模式分为"推式"和"拉式"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每种模式下都存在多次技术转移,发现一般意义下的转移效率因素的重要性将发生分化并呈现两个特征:一是"推式"模式下变化的不确定性比"拉式"模式下更大;二是转移效率因素在二次技术转移中的重要性和相对重要性会因处于"推式"或"拉式"模式下有所不同。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汪建成  毛蕴诗  
基于文献研究以及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本文分析了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演进到自主创新路径的重要性与必然性,并从获取国家或企业外部知识的途径、企业所处国家的资源、企业自身的努力、政策环境等方面构建了基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自主创新机制理论框架,提出了若干结论与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林晓强  朱斌  
本文首先在总结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系统模型,然后据此分析了我国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系统存在的现实问题,最后,对于如何完善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系统、提升系统功能进行了探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恩  林天杰  于永隆  
总结了引进温室所取得的成果,分析了温室蔬菜生产不平衡的原因,提出了温室需进一步消化吸收的内容,分析了温室发展和产业化的限制条件和有利条件,提出了发展温室产业化的对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林春培  张振刚  田帅  
企业技术能力的演化和技术创新模式的升级,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特征。技术能力按照演化维度可分为技术仿制、创造性模仿和自主创新三个阶段,技术创新模式决定于技术能力,要与之相适应才能取得最佳的创新效益,按照技术创新的自主程度从低到高可分为简单仿制、模仿创新以及自主创新三种层次。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质上是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模式匹配关系形态不断演进的过程。最后研究了广州某公司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模式匹配关系的动态演进过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莉静  王庆玲  
本文构建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C-D生产函数模型,对高技术产业分行业技术获取、技术转化、技术开发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全过程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并进行稳健回归,验证模型的稳健性。结果表明:三个阶段投入产出效果都不显著,更多地依赖于R&D人员和经费投入,各行业间差异显著,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规模小,研发能力不足,技术开发阶段投入产出效果差;航空、航天器设备制造业技术开发阶段投入产出效果显著;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重引进轻消化。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朱斌  陈艳华  陈丽霞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后发国家和地区实现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升的捷径。立足于机械装备企业核心部件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进程,基于动态的技术演化规律,提出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中的技术匹配矛盾性和破解路径,进而通过福建省制造企业的案例研究进行实证研究,提出福建省机械装备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型升级的战略性指导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武汉大学开放式创新研究课题组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不断推进开放式创新,探索出一条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道路。当前,我国还存在创新主体互动不够、消化吸收经费不足、创新服务与激励机制不完善、重引进轻消化吸收而再创新动力不足、国际创新合作不充分等问题,阻碍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实现以开放促创新,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良性循环发展,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不断优化技术的引进质量,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支持体系,促进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完善再创新激励机制和服务体系,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董志凯  
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在自力更生的方针下发展工业化,注重并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在此基础上努力创新,终于在贫穷落后的背景下,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