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14)
- 2023(8098)
- 2022(6457)
- 2021(5871)
- 2020(4350)
- 2019(9877)
- 2018(9577)
- 2017(17880)
- 2016(9598)
- 2015(10647)
- 2014(10578)
- 2013(10538)
- 2012(10249)
- 2011(9394)
- 2010(9719)
- 2009(8877)
- 2008(8723)
- 2007(7838)
- 2006(7383)
- 2005(7011)
- 学科
- 济(47324)
- 经济(47288)
- 业(24019)
- 管理(22924)
- 地方(18942)
- 中国(18110)
- 企(16638)
- 企业(16638)
- 农(15857)
- 业经(12848)
- 农业(11238)
- 地方经济(10397)
- 方法(10379)
- 发(10187)
- 融(9390)
- 金融(9389)
- 银(9130)
- 银行(9122)
- 行(8997)
- 制(8516)
- 数学(8378)
- 数学方法(8279)
- 学(8103)
- 环境(7869)
- 贸(7814)
- 贸易(7800)
- 发展(7753)
- 展(7728)
- 财(7468)
- 易(7428)
- 机构
- 学院(138775)
- 大学(134258)
- 济(57498)
- 经济(56194)
- 研究(54830)
- 管理(47755)
- 中国(41734)
- 理学(39154)
- 理学院(38634)
- 管理学(38049)
- 管理学院(37781)
- 科学(32529)
- 京(30038)
- 所(28208)
- 财(27002)
- 研究所(25197)
- 中心(24615)
- 农(24086)
- 江(23676)
- 州(22257)
- 范(21684)
- 师范(21482)
- 院(20124)
- 财经(19958)
- 北京(19894)
- 业大(18573)
- 省(18348)
- 农业(18213)
- 经(17884)
- 经济学(17076)
- 基金
- 项目(86071)
- 研究(67891)
- 科学(67480)
- 基金(58385)
- 家(50304)
- 国家(49745)
- 社会(42478)
- 科学基金(41763)
- 社会科(40170)
- 社会科学(40165)
- 省(36335)
- 教育(30615)
- 基金项目(30073)
- 划(29876)
- 编号(28745)
- 发(26196)
- 成果(24281)
- 自然(23916)
- 自然科(23291)
- 自然科学(23287)
- 资助(23131)
- 自然科学基金(22825)
- 课题(21882)
- 发展(21550)
- 展(21160)
- 重点(20090)
- 创(18388)
- 年(18246)
- 部(18105)
- 性(17227)
共检索到2349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聂华林 杨敬宇
推进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是未来十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为顺应国家经济重心战略调整与大城市区域化发展趋势,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从兰青—青藏纵深经济带的未来发展出发,提出了促进兰州—西宁—格尔木—拉萨联动发展的战略构想,并从区域市场、产业整合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四市联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海飞
从持续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宏观背景出发,立足于兰州—西宁经济区面临的经济和政策环境、地缘条件、资源基础和产业基础,并通过分析经济区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经济区联动发展的战略构架,即夯实双核、产业联动、空间联动、市场联动、生态联动和行政联动。这些战略和思路的提出,对继续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以及政府区域发展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兰州—西宁经济区 联动发展 战略构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志斌 张新红
1990年代以来,整合与协同成为城市相互关系的主流。兰州和西宁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相距最近的省会城市,相对完整的地域经济单元,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日益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为其整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城市群发展的客观要求,区域经济中的相互依赖及城市空间拓展的相向延伸,为其整合发展提供了必要动力;而建立跨区协调机构、建设高效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生态环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完善区域城镇体系,是其实现整合发展的有效途经。
关键词:
城市整合 协调发展 兰州 西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超平 李昊 马赤宇
在对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发展进行回顾和反思的基础上,重新剖析兰州新区新时期下战略目标的内涵,进而结合新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兰州新区发展目标、产业动力、空间拓展等方面的调整和优化策略建议,以为其他国家级新区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超平 李昊 马赤宇
在对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发展进行回顾和反思的基础上,重新剖析兰州新区新时期下战略目标的内涵,进而结合新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兰州新区发展目标、产业动力、空间拓展等方面的调整和优化策略建议,以为其他国家级新区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超平 马赤宇 李浩
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无论从国家政策导向还是从区域资源特色而言,结合重点城市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是促进西部区域复兴和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分析了西部重点城市兰州发展的历史演变,研究了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和区域对兰州城市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拓展基地和提升中心的双重战略,并从产业和空间两方面提出了支撑战略实施的基本路径。以期对西部同类城市的发展有所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基地 中心 兰州 战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佟宇竞
文章阐述了广州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基础,农产品保供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产业布局持续优化,优势主导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农业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但也存在农业资源约束效应明显,农业投入水平相对不足等现实约束。为加快广州农业现代化,提出实施路径:技术引领:提升广州农业科技水平,结构优化: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强本固原:夯实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实施“农业+”:激发农村各种资源价值倍增,制度设计:完善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引领,以人为本:加快强化农业现代化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发展基础 现实约束 实施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海霞 黄磊
兰州作为大西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环境、人口、土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文章通过分析兰州市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通过科学规划、转变模式、优化布局、统筹城乡等措施,为未来兰州的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兰州的中心带动作用。
关键词:
兰州 发展 制约因素 突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谭思 陈卫平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为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引擎。从理论维度看,数字技术有助于乡村产业链信息共享,提升产业链上各主体间的信任度,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进而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实践维度看,数字技术变革的推进、政策环境优化、农村信息化水平提升为数字技术驱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但是乡村产业发展实践中仍面临数字技术利用程度不高和农户数字素养较低等困境。未来应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中的数字技术可及性,提高农民数字素养,优化政策、市场和社会环境,为加快数字技术驱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能量。
关键词:
乡村产业 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欧阳力胜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具备农民工市民化的基础和条件。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农民工未能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福利待遇。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迫切需要加快市民化进程。农民工市民化不仅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工身份的转变(农民工→市民),更重要的是在劳动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城市融入、政治民主等多个领域进行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最终实现从传统乡村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的整体转变。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晓荣 荣良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必须探索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的路径与模式,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梳理国内外科技创新试验示范与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总结了科技创新示范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范例。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家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布局建设的创新驱动试验示范区,其建设和发展事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局。对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开展调查,从创新基础、产业规模、创新资源、创新效率4个层面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测算指标目标值和增长速度,并从完善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培育以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人才招引和服务保障、促进产业结构高质量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深化东西科技合作与协作创新等方面提出路径建议。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示范区 评价 路径选择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海飞
双核结构理论完全可以突破临海或临江条件的限制,拓展应用到内陆地区。基于兰州和西宁两城市的空间距离、区位条件和城市定位,认为兰州—西宁经济区是以兰州、西宁为双核心构成的双核结构模式,同时分析了构建兰州—西宁经济区双核模式的可行性和必然性,进而提出了兰州—西宁经济区空间联动的三种模式,即双核联动、双圈内联和轴线联动,每种形式的联动存在各自的规律。加速三种形式的联动,是优化兰州—西宁经济区空间结构和促进经济区崛起的关键。
关键词:
双核结构 兰州—西宁经济区 空间联动
[期刊] 改革
[作者]
徐建伟 韩晓 赵阳华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在规模体量、门类体系、技术水平、开放合作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但也存在高精尖产业占比偏低、产业链“卡脖子”问题突出、增值创收能力不强、节能减碳任务繁重、国际话语权影响力不足等问题。立足新时代,对标新要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适应要素禀赋条件、经济发展阶段、全球经贸格局新变化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要求,按照“坚持一条主线、增强三个能力、推进五个转变、实现四个提高”的思路,推动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白雪秋 余志利
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重消除"生存性贫困"、轻消除"发展性贫困"的倾向,从而导致返贫现象和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本文基于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理论以及人力资本学说,论述了人力资源开发对于消除"发展性贫困"的关键作用,并针对扶贫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消除发展性贫困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发展性贫困 人力资源 智力扶贫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海晨 陈云伟
对于作为所有技术问题总机关的基础研究,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从宏观政策方面系统、全面地论述,特别是针对实际行动层面的系统讨论。鉴于此,梳理我国中央和地方出台相关政策,总结得出世界科技强国发展基础研究的六方面共性特征,比较发现我国当前基础研究发展存在组织攻关模式单一、好奇心驱动的研究项目布局不足、非共识和颠覆性项目组织管理匮乏、人才发展环境受限、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与开放合作交流受阻等六大问题,基于此提出强化建制化攻关组织模式、设置自由探索式研究项目、制订新管理机制、营造稳定人才成长氛围、探索适合的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开放合作机制等加强我国基础研究的六点对策建议,为促进我国全面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