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61)
2023(5887)
2022(4860)
2021(4715)
2020(3770)
2019(8524)
2018(8530)
2017(16121)
2016(8790)
2015(9610)
2014(9391)
2013(9183)
2012(8380)
2011(7165)
2010(6938)
2009(6367)
2008(6473)
2007(5472)
2006(4729)
2005(4202)
作者
(22431)
(18865)
(18594)
(17601)
(12116)
(9327)
(8534)
(7206)
(7128)
(6828)
(6492)
(6261)
(5984)
(5772)
(5623)
(5603)
(5592)
(5517)
(5464)
(5426)
(4578)
(4571)
(4415)
(4352)
(4233)
(4200)
(4133)
(4063)
(3782)
(3742)
学科
(31787)
经济(31743)
管理(28718)
(27240)
(24268)
企业(24268)
(13116)
方法(12283)
(10784)
财务(10770)
财务管理(10754)
数学(10712)
数学方法(10589)
企业财务(10300)
(9878)
(8327)
地方(8251)
业经(8169)
中国(7174)
农业(6778)
(6100)
技术(5173)
(5135)
体制(4809)
理论(4698)
(4663)
贸易(4658)
(4483)
(4442)
银行(4441)
机构
学院(113155)
大学(110885)
管理(43173)
(40746)
经济(39676)
理学(36807)
理学院(36378)
管理学(35816)
管理学院(35592)
研究(34537)
中国(27996)
(23579)
(22762)
科学(20886)
财经(17579)
(17409)
中心(16972)
(16737)
(16267)
(15855)
业大(15394)
(14990)
师范(14854)
研究所(14748)
北京(14725)
(14561)
(13112)
财经大学(12985)
农业(12493)
(11953)
基金
项目(75203)
科学(59051)
研究(57704)
基金(53363)
(45659)
国家(45190)
科学基金(39271)
社会(35435)
社会科(33384)
社会科学(33372)
(30601)
基金项目(29040)
教育(26324)
自然(25404)
(25161)
编号(24904)
自然科(24766)
自然科学(24761)
自然科学基金(24305)
资助(20793)
成果(20326)
课题(16691)
重点(16631)
(16136)
(16061)
(15760)
项目编号(15345)
(15111)
(15082)
创新(14634)
期刊
(49100)
经济(49100)
研究(32614)
中国(22779)
(22086)
管理(15744)
学报(15540)
(15481)
科学(14492)
教育(12657)
(12261)
金融(12261)
大学(12128)
学学(11312)
农业(10510)
技术(9762)
业经(8909)
财经(8750)
财会(8304)
(7430)
会计(7421)
问题(6815)
经济研究(6716)
(5953)
(5812)
图书(5701)
资源(5636)
通讯(5625)
会通(5601)
(5437)
共检索到1717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泽霞  李莎  郜鼎  
本文以中国股权分置改革为制度背景,研究控股股东私人产权收益攫取方式的转向——由"掏空"到"多重路径"。在此基础上,以中科云网为案例研究对象,揭示公司控股股东以获取超额资本收益为主、侵占上市公司资源为辅的行为动机,较为系统地展示控股股东攫取私人产权收益的"多重复合式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卢闯  李小燕  孙健  
传统的研究认为,会计信息的质量高低是公司治理的结果,然而本文发现,会计信息质量还可以预示公司治理的效果。具体而言,本文以应计质量为盈余质量的度量,考察了在不同控制权水平下,盈余质量对掏空行为的预示作用。研究发现,当期的盈余质量能够有效预示当年、1年后和2年后的掏空行为,而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水平对盈余质量的预示作用有显著影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婉丽  吕怀立  陈丽英  
把控股股东按照不同的终极产权性质分为非国有控股和国有控股两类,其中国有控股又包括中央国有控股、省级国有控股和市县级国有控股,以此来研究不同类型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三种"掏空"方式(关联交易型、资金占用型和现金股利型)的选择偏好。研究发现,国有控股股东偏好于选择关联交易型"掏空"方式,政府层级越高的国有控股股东越编好于选择关联交易型"掏空"方式,市县级国有控股股东和非国有控股股东偏好于选择资金占用来"掏空"上市公司,并且国有控股股东与非国有控股股东对现金股利型"掏空"方式的选择偏好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冯慧群  
以往的私募股权投资(PE)治理研究多关注对经理人的激励和监督,本文则从我国的公司治理特征出发,研究PE的介入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实证检验发现,PE相对于其他机构投资者和大股东,更具有"积极股东"的特性,能够显著降低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排除了其他机构投资者和大股东的影响,指出PE介入的公司其控股股东行为的收敛是PE治理的结果。进一步研究发现,公司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也能影响PE治理,具体表现为董事会机制(内部治理)对PE抑制控股股东"掏空"有"替代效应",而审计质量和分析师追踪(外部治理)对PE抑制控股股东"掏空"有"协同效应"。本文推进了PE治理研究,为我国PE...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何丹  朱建军  
本文从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在股权分置下和存在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时股权融资活动对控股股东股权价值的影响,然后对融资成本的定义进行拓展,计量出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股权融资成本和债务融资成本,指出控股股东的股权融资成本远远低于其债务融资成本是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股权融资偏好的重要原因。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胡海峰  魏涛  刘锦华  
由新兴资本市场股权高度集中所引致的代理冲突是公司治理领域热议的核心问题。除已有基于内外部控制系统的制度设计外,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能否发挥数字金融的治理效应是值得探究的时代议题。从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质押行为的视角切入,本文系统考察了数字金融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治理作用。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显著抑制了股权质押后控股股东掏空。当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环境较差时,数字金融的治理效应更为突出,表明数字金融能够在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缺漏和不足时发挥补充完善作用。微观机理上,数字金融主要通过信息治理、财务治理和风险治理渠道抑制了股权质押后的控股股东掏空。经济后果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在制约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后,既增强了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水平,也提升了企业长期投资价值,贴合投资者财富最大化的治理目标。本文在深刻解答数字金融如何赋能公司治理的同时,亦为后续如何更好地保障投资者权益,以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治理决策。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方胜   田敏   冯山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违规关联担保等掏空行为屡禁不止,是资本市场持续存在的风险因素。基于中国上市公司2003—2020年数据,采用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控股股东掏空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掏空行为显著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机制分析表明,从融资决策来看,掏空行为导致企业杠杆率与过度负债程度上升、营运资本下降;从投资决策来看,掏空行为会挤出实业资本支出。异质性分析发现,与掏空较少的企业相比,掏空行为严重的企业其风险承担水平的上升伴随着其绩效的下降。鉴于此,应强化对掏空的监查,提高掏空行为的处罚力度,开发数字化监管手段监测与预警掏空风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潘林  盛强  
近年来,集中股权结构下控股股东的掠夺行为是公司治理研究领域的热点。文章以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终极所有权方法,研究了内部治理机制、法治水平及公司特征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从治理层面提出了约束控股股东利益侵占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林建秀   张霞  
大股东利益导向的大额现金分红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文章考察吉比特2016—2022年现金分红行为、动机及其后果。研究形成以下结论:吉比特现金分红并未超出公司利润、现金流及可供股东分配的自由现金流所允许的金额;其背后存在大股东为维持股权层面控制权而避免减持及获取税收利益而兑现股权投资收益的动机;尽管现金分红影响公司投资支出,但其仍给投资者带来超额累计收益并创造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价值。文章结论有助于丰富现金股利研究文献,引导人们理性看待大股东利益导向的现金分红。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谢霏  后青松  
文章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组成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在不同产权性质下的上市企业掏空方式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性质会显著影响企业掏空方式的选择。具体而言,民营企业倾向于使用企业间贷款的方式掏空,而国有企业倾向于使用关联交易的方式掏空。并且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后,民营企业的掏空行为比国有企业下降得多。文章结合中国的制度背景,为防范、发现以及遏制实际控制人"掏空"行为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也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以及维护资本市场的有序发展提供了参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谢霏  后青松  
文章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组成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在不同产权性质下的上市企业掏空方式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性质会显著影响企业掏空方式的选择。具体而言,民营企业倾向于使用企业间贷款的方式掏空,而国有企业倾向于使用关联交易的方式掏空。并且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后,民营企业的掏空行为比国有企业下降得多。文章结合中国的制度背景,为防范、发现以及遏制实际控制人"掏空"行为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也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以及维护资本市场的有序发展提供了参考。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党宏欣  
本文以2014—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掏空对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掏空动机增强,其掏空行为使公司更容易陷入财务困境。本文解释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通过掏空影响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机制,丰富了股权质押经济后果及财务困境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可为政府部门制定防范股权质押风险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韩京芳  刘睿智  
本文以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内沪深A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在二级市场和大宗交易平台上的交易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验证了过度掏空对控股股东交易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控股股东净购买率与两权分离系数、两职兼任以及过度负债负相关;与法制水平、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正相关。说明控股股东减持那些被过度掏空的公司股份,而增持那些没有被过度掏空的公司股份。因此,控股股东交易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向市场传递了有关公司掏空水平的内在信息,而这种交易行为反过来又会对公司未来治理水平和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产生影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钟凯  程小可  姚立杰  
本文基于控股股东掏空视角,研究了我国内部控制建设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宏观制度层面,《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实施后,控股股东掏空显著降低,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实施并未带来显著变化;微观企业层面,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控股股东掏空较低,考虑产权性质调节作用后,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民营公司掏空程度更低;然而,内部控制强制披露的效果均不明显。基于信号理论,本文解释了为何我国内部控制自愿披露的效果好于强制披露。本文研究表明我国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一定积极成效,但强制披露效果并不明显,仍需加强监管和处罚。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豫湘  庞刚  
本文采用2002~2007年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研究了市场化进程、超额控制和"掏空"的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终极控股股东超额控制程度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显著正相关;市场化进程显著影响终极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在不同的市场化进程水平上,因"掏空"成本的差异,超额控制对"掏空"的影响也会存在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