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778)
- 2023(2884)
- 2022(2457)
- 2021(2395)
- 2020(2248)
- 2019(4988)
- 2018(5101)
- 2017(10031)
- 2016(5306)
- 2015(5893)
- 2014(5844)
- 2013(5749)
- 2012(5409)
- 2011(4571)
- 2010(4695)
- 2009(4314)
- 2008(4820)
- 2007(4305)
- 2006(3836)
- 2005(3522)
- 学科
- 管理(25238)
- 业(23310)
- 企(22877)
- 企业(22877)
- 济(19610)
- 经济(19578)
- 财(13623)
- 务(12187)
- 财务(12172)
- 财务管理(12157)
- 企业财务(11797)
- 方法(10533)
- 数学(9025)
- 数学方法(8928)
- 制(7938)
- 银(5833)
- 银行(5831)
- 体(5527)
- 行(5443)
- 业经(5299)
- 体制(5094)
- 融(5040)
- 金融(5040)
- 信息(3994)
- 理论(3721)
- 学(3506)
- 中国(3322)
- 划(3045)
- 人事(2964)
- 人事管理(2964)
- 机构
- 大学(75725)
- 学院(73932)
- 管理(32367)
- 济(27097)
- 理学(26902)
- 理学院(26693)
- 经济(26467)
- 管理学(26344)
- 管理学院(26200)
- 研究(20368)
- 中国(19548)
- 财(18625)
- 京(15920)
- 财经(14320)
- 经(13037)
- 科学(11322)
- 江(11005)
- 中心(10996)
- 财经大学(10904)
- 所(10271)
- 北京(10174)
- 州(9428)
- 农(9291)
- 商学(9275)
- 商学院(9199)
- 业大(9159)
- 研究所(8690)
- 会计(8615)
- 融(8054)
- 金融(7900)
- 基金
- 项目(45115)
- 科学(35803)
- 基金(34553)
- 研究(32215)
- 家(29768)
- 国家(29554)
- 科学基金(26376)
- 社会(20283)
- 社会科(19254)
- 社会科学(19247)
- 基金项目(18468)
- 自然(18277)
- 自然科(17945)
- 自然科学(17941)
- 自然科学基金(17656)
- 省(16173)
- 教育(14537)
- 资助(14514)
- 编号(13899)
- 划(13733)
- 成果(12450)
- 项目编号(10339)
- 部(10281)
- 重点(9481)
- 教育部(9124)
- 人文(8976)
- 科研(8966)
- 大学(8919)
- 制(8862)
- 性(8751)
共检索到1165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陈燕 廖冠民 孙荣
本文从高管更换视角考察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其高管激励效率。我们检验发现:(1)控股股东利益侵占会降低公司高管更换对业绩的敏感性。(2)当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时,公司高管更换对业绩的敏感性受控股股东利益侵占的负向影响更大。(3)当市场化程度较高时,控股股东利益侵占对公司高管更换效率的损害更小。这些实证结果表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会损害高管激励效率,并且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时更为严重,但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种负面影响。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肖成民
以往文献主要关注制度质量这一制度环境特征对公司会计与财务行为的影响。文章将制度弹性概念引入会计与财务分析,在对制度弹性进行一般性描述和来源分析的基础上,以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为例,阐释了制度弹性对公司行为的影响,并指出了建立和维持政治关系是控股股东寻求和利用制度弹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制度弹性概念的引入将有助于会计与财务研究更全面地解读制度环境对公司行为的影响,以及公司行为与制度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甘月 李增福
控股股东利益侵占问题是中国证券市场的“顽疾”,近年来证监会采取了一系列监管措施,但仍然收效甚微。文章通过手工收集整理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行权数据,考察了投服中心行权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投服中心的行权有效抑制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且这一作用是通过提高中小股东在利益侵占相关议案中的投票率、提高上市公司的媒体负面关注度和增加其面临的诉讼风险实现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治理效应在内外部治理环境较差的上市公司中更为显著,且当投服中心采取公开发声和参加股东大会这两种方式行权时,对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治理效果更显著。文章拓展了中小投资者保护的相关研究,为投服中心保护中小投资者提供了更加直接的证据,对保护中小投资者和投服中心未来开展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符昆鹏
本文从企业信息坏境的角度,通过对分析师跟踪、信息披露质量与控股股东利益侵占三者之间交互影响的分析,深入探讨分析师跟踪与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师跟踪人数的增加与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均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很好地抑制企业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分析师跟踪的治理作用在信息披露质量较低的公司更加显著。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辉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件频频发生。控股股东作为上市公司的所有者,是通过直接侵占上市公司利益进而间接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既然控股股东也是公司的所有者,利益也与公司利益紧密相关,因而,这种侵占行为也必然会给自己造成损失。那么,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进而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动机又是什么?本文试图就控股股东的侵占动机、强烈程度进行量的度量、分析,提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建议。
关键词:
控股股东 中小股东 侵占动机 净收益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马若微
由于大部分国家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现况,使得研究公司治理问题的分析框架、核心内容发生了改变。而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目前的研究都普遍缺乏对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界定以及一个合理的度量方法,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控股股东 侵占 中小股东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李旎 郑国坚
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值管理在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监管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本文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为切入点,研究控股股东市值管理动机下的融资行为及其治理效应。以2006-2011年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本文发现市值管理有助于控股股东进行外部融资,并减少其对上市公司的利益侵占行为,表明市值管理存在治理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市值管理对其利益侵占行为的治理效应越强。本文在国内首次对市值管理的治理效应进行了大样本的实证检验,丰富和深化了公司治理文献中基于大股东行为的研究。
关键词:
市值管理 股权质押 利益侵占 治理效应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强国令 冯萧
近年来上市公司“无股不押”的现象与利用股权质押进行掏空的乱象频现,引发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风险的担忧。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目的都是攫取上市公司财富吗?本文以2010~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企业ESG表现的视角出发考察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可能存在的“强化治理”效应和“利益侵占”效应。研究发现:出于强化治理动机,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企业ESG表现会提升,且上述结论存在较强的稳健性。中介机制检验表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会通过提升企业信息披露质量、降低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来强化对企业的治理,从而促进企业ESG表现提升。异质性分析发现,非国有企业与未聘请国际“四大”审计的企业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更有动机发挥治理效应,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从而提升企业ESG表现。本文发现控股股东在股权质押期具有强化公司治理的动机,为股权质押主题研究文献提供了ESG背景下的实证证据,对于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理解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行为动机与理解ESG表现如何推动企业治理的完善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陈晨蓓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由分散转为集中,传统的股东与管理层的代理矛盾也逐步转变为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矛盾。终极控制股东作为公司各项决策的关键人物,他们对公司的影响毋庸置疑。他们会利用金字塔股权结构、交叉持股等方式控制上市公司,以最小的现金流权去获得最大的控制权,他们也会因为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去寻找弥补控制权成本的手段,抑或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去获取私有收益,从而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
关键词:
终极控制股东 私有收益 侵占效应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田利辉 范乙凡
两权分离是否带来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本文在第二代理问题基础上提出并验证了"家族转移假说",分析了财富转移的具体手法,讨论保护中小股东的基本机制。使用1344家上市公司的长期绩效数据,我们发现,家族控股公司的两权分离引致了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利益侵占,显著降低了IPO长期回报率。分析利益侵占的具体机制,本文发现,随着两权分离程度的加大,家族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比例提高,资本支出降低,股利分配减少,关联交易增多。经理层激励和股东监督能够约束大股东利益侵占,但是,保护中小股东的根本举措在于改善股权结构和提高法治水平。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石水平
"壳"资源的稀缺性使得上市公司成为众多企业争夺的对象,但控制权争夺后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屡见不鲜。传统的支持和掏空理论认为这是"两权分离"下的代理成本令大股东有意侵占上市公司,以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但这难以解释中国的现象。所有权和控制权的相互关系是剖析股东行为,研究公司治理的核心。本文对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后的超控制权与大股东利益侵占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研究表明,(1)控制权转移后的董事变更比例、高级管理人员变更比例和控股股东在目标公司董事会中所占的席位比例与大股东利益侵占都显著呈正相关;(2)大股东利益侵占与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正相关;(3)大股东利益侵占与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负相关;(4)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石水平
Shleifer和Vishny(1986)指出,大股东对公司治理会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利益协同效应和利益侵占效应。那么,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转移会带来什么效应呢?本文选定2000~2004年发生控制权转移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控制权转移后高管变更对大股东利益侵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大股东利益侵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接着建立联立方程并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检验了控制权转移、企业绩效与大股东利益侵占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权转移后高管变更确实对大股东利益侵占产生了正的影响,同时,大股东利益侵占又对企业绩效产生了负向的作用。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引入了高管变更和大股东利...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田银华 李华金
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除了股权结构外,社会资本同样也是影响控股股东利益侵占的重要因素。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股权结构、社会资本控制与控股股东利益侵占的理论模型,并通过2007-2012年388家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检验了股权结构、社会资本控制对控股股东利益侵占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主要表现出利益协同效应,控股股东的社会资本控制对这种利益协同效应产生负面影响,社会资本控制强化了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倾向,会导致更为严重的控股股东利益侵占问题。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俞红海 徐龙炳
本文对股权集中下的控股股东侵占及相应公司治理机制研究进行系统回顾与评述。具体来说,分别对股权集中现象及其形成机制、股权集中下控股股东侵占,以及股权集中下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进行回顾。在回顾中我们发现,投资者法律保护不足导致股权集中及控股股东侵占,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以及影响公司投融资方式等进行侵占。相应地提高投资者法律保护是改善公司治理的有效举措。同时,股权制衡作为投资者法律保护不足的替代性机制,也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系统回顾基础上,我们认为公司内部决策机制、非正式制度以及投资者非理性等很可能是今后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指出,在针对中国市场研究中,需进一步结合国家控股、股权分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