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59)
2023(10595)
2022(9399)
2021(8964)
2020(7673)
2019(17807)
2018(17784)
2017(35133)
2016(18837)
2015(21258)
2014(21153)
2013(20967)
2012(19037)
2011(16898)
2010(16580)
2009(15122)
2008(15015)
2007(13005)
2006(11295)
2005(9744)
作者
(53165)
(43986)
(43727)
(41331)
(28195)
(21217)
(19780)
(17268)
(16643)
(15784)
(15205)
(14596)
(13741)
(13698)
(13365)
(13334)
(13303)
(13025)
(12554)
(12519)
(10938)
(10544)
(10542)
(10008)
(9790)
(9739)
(9709)
(9623)
(8740)
(8704)
学科
(73684)
经济(73599)
管理(62639)
(62335)
(55679)
企业(55679)
方法(37315)
数学(32425)
数学方法(32101)
(25987)
(19890)
财务(19827)
财务管理(19796)
企业财务(18929)
(17971)
业经(16737)
中国(16088)
(15848)
(14538)
地方(13916)
(12131)
理论(12063)
(12030)
贸易(12021)
(11800)
技术(11748)
农业(11743)
(11499)
环境(10663)
(10652)
机构
大学(262940)
学院(262104)
管理(110853)
(100399)
经济(98157)
理学(96803)
理学院(95831)
管理学(94341)
管理学院(93883)
研究(80138)
中国(60607)
(55414)
科学(49847)
(49037)
财经(39695)
(39506)
业大(38486)
(37784)
中心(37088)
(36151)
研究所(35755)
(35458)
北京(35083)
(32196)
师范(31897)
(30326)
商学(30257)
商学院(29959)
财经大学(29862)
农业(29777)
基金
项目(181411)
科学(142991)
基金(132680)
研究(132312)
(114407)
国家(113459)
科学基金(99131)
社会(82066)
社会科(77807)
社会科学(77783)
基金项目(72205)
(70995)
自然(66792)
自然科(65259)
自然科学(65246)
自然科学基金(64076)
教育(60384)
(58880)
资助(55009)
编号(54621)
成果(43161)
(40008)
重点(39526)
(37832)
(36450)
课题(35858)
创新(35129)
科研(34957)
项目编号(34634)
教育部(34606)
期刊
(107907)
经济(107907)
研究(76240)
中国(43711)
(40774)
管理(40635)
学报(40009)
科学(36404)
(33213)
大学(30425)
学学(28678)
教育(24981)
农业(23640)
(22290)
金融(22290)
技术(21416)
财经(19005)
业经(18950)
经济研究(17944)
(15806)
理论(14682)
图书(14141)
实践(13673)
(13673)
财会(13586)
问题(13527)
商业(12917)
会计(12607)
(12408)
科技(12353)
共检索到3710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人骥  刘春江  
本文以南钢股份要约收购案例作为研究对象,从控股溢价和流通溢价两个角度分别对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的要约收购行为和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虽然非流通股东可以分享控股溢价,但是控股溢价偏低,对非流通股东不具有充分吸引力;如果非流通股东兑现利润退出,将承受较大的隐性损失。而流通股东不能分享控股溢价,且其拥有的流通溢价遭受了折价的不公正待遇;如果流通股东受约退出,将承受较大的直接成本。根据强制要约收购的法理判断,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都未获有效保护,中国的要约收购仅具有形式而非实质。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刘春江  
本文以《收购办法》颁布以来发生的十起要约收购为研究样本,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理论角度探讨了要约收购出现的机理,即控股溢价在控股权转让中的合理性。依据理论分析,给出了股权分置情况下“控股溢价”的全新解释。对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在要约收购中的行为和结果的分析表明,非流通股股东获得较好保护,拥有退出选择权,分享了“控股溢价”;而流通股股东未获任何保护,不能分享“控股溢价”。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季爱华  
在要约收购中,溢价是收购公司向目标公司支付的协同效应的成本。在公司收购过程中协同效应的产生和溢价支付的风险关系密切。只有收购后的业绩补偿大于或等于收购溢价收购才是可行的。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超  郑忱阳  
上市公司高溢价并购如何影响公司股价波动呢?本文选取2007-2017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并购溢价和商誉对股价波动风险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高溢价并购事件对商誉关于股价波动风险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并购溢价、高溢价并购和商誉均对股价波动风险产生正向影响,区别以往研究结论的是,高并购溢价不会加剧商誉对股价波动风险的促进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商誉带来的股价波动;在监管较为严格的国有上市公司中,并购溢价和高溢价并购对股价波动风险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周贇  
本文通过模型分析了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对并购溢价的影响,并利用我国私人控股上市公司并购交易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并购溢价与公司控股股东拥有的控制权成正向关系,而与其拥有的现金流权成反向关系;控制权比率与现金流权比率差异越大,并购交易的溢价越高。同时,在控股股东控制权比率和现金流权比率相分离的情况下,并购溢价水平与并购交易支付对价中的股权支付比率正相关。研究还发现,在我国股票市场上,由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的上市公司所发起的并购交易,如果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则交易溢价水平相对较高,而是否构成关联交易却对并购溢价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姜英兵  
企业与政府间的政治联系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治理机制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等各方面行为。地方政府利用所有权关系和政治手段对辖区内企业的并购行为进行干涉以达成特定的政治目的,而企业也愿意通过与政府建立联系为其并购行为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而这两种作用方向相反的政治联系对企业的并购所产生的影响如何通过企业在并购中所支付的并购溢价高低反映出来?本文以2003年到2012年间在A股市场上发生的以股权为并购对象的并购事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政治联系即政府主导的政治联系与企业主导的政治联系对不同性质的企业在并购中所承担的并购溢价高低所产生的影响。结论表明,政府主导的政治联系强度与同地并购的盈利...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尹兴中  
本文首先借鉴LLSV(2002)及Doidge等(2004)的模型框架,分析了公共治理环境对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对价补偿水平的可能影响。然后本文利用纯送股形式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数据实证考察了这种影响。本文的研究表明,在中国证券市场存在公共治理溢价,投资者关注上市公司的公共治理环境并采取了具有区别性的反馈行为,监管者在改善公共治理环境方面做出的努力将显著提高证券市场对于普通投资者的吸引力。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孙慧  陈传兴  
并购交易由于具有帮助企业快速扩大规模、进入新领域等优势,越来越受到我国企业的青睐,与此同时,我国并购市场的高溢价现象也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本文以非国有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从主并企业自身出发,基于2012-2017年A股市场上发生的并购交易数据,实证研究表明:企业成长性与并购溢价水平正相关,股权集中度对这一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同时股权集中度与并购溢价总体呈U型关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洪坤  
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一直是财务会计理论界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合并的基本方法和理论也在不断的争论和探索中。笔者也从合并报表编制的三大基础理论出发,分析了新的会计准则关于财务报表合并理论的相关规定,并在对母公司理论和实体理论的比较中提出了新的母公司理论和实体理论,以求更加合理地确定合并报表的编制基础。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颜艳旭  
一、样本及财务指标选取(一)样本选取本文研究的样本是对2006年~2008年我国并购案例的选取,样本主要来自《中国并购年鉴》,研究中用到的并购双方公司的财务数据主要来自金融界网站。所选取的样本中收购方都是上市公司,选取的原则如下:选取的样本都不涉及关联交易;只选取在公开信息中披露与研究相关的财务数据的并购案例;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高辉  何玉梅  
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往往会利用控制权溢价为自己谋求私利,从而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在运用2002-2006年的样本数据,对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的隐性利益水平所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转让溢价与转让比例呈正相关,与转让溢价水平与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比率、流通股数和公司规模均呈负相关。同时,随着转让比例的上升,一开始溢价比例会增加,当转让比例增大达到一定程度时,溢价比就会随之下降。用法律或制度安排保护中小股东以及或者形成较为分散的股权结构对于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更为有利。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沈含澧  
我国近年来在股份制企业试点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其发展之快、参与人数之广,令人注目。在股份制企业试点过程中,涉及不少新事物、新问题、新概念,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改革、完善.有的已经走上规范化运转的轨道;有的初步有了一些经验。也有一些议题,至今还在摸索之中,亟待研究解决,例如“股本溢价”就是其中之一。对这一新问题应该如何合理掌握和正确界韪。至今还缺乏明文规定。大部分股份制企业的领导人员和股东,对“股本溢价”的理解和认识,也不一致,这对加深股份制试点工作无所裨益,甚至有可能导入误区。为此,本文拟就此谈些不成熟的看法和体会,供读者参考。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东   郭文光  
为了阐释数字化转型能否通过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提升劳动技能溢价,本文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采用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技能溢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进一步讨论在资本—技能互补性关系下,数字化转型对劳动产出效率和技能工资的实际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劳动技能溢价,且这种提升作用在非国有企业、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数字基础设施较发达地区和数字化底层技术转型中更为突出;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促进企业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机制和增加高技能劳动者相对需求机制,共同提升劳动技能溢价,其中增加高技能劳动者相对需求机制的根源在于企业数字化无形资本与高技能劳动者的互补性更高,有助于提升高技能劳动者对企业生产效率和劳动产出的贡献,并引发对低技能劳动者的“技能挤出”现象,从而扩大了劳动技能溢价。本文结论为政府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万相昱  唐亮  王典典  
本文基于并购行为主体的动机特性,界定了炒作型并购和真实并购,从信息发布、交易时长、大宗交易数、内部人持股变动四个维度进行区分,并讨论了不同类型的并购可能带来的市场效果。研究表明:增加并购期间利好信息的发布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带来格外的市场绩效,并购交易进行的时间越长,所能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多;但没有明显证据表明,高低风险组获得的财富效应不同,但高低风险组的股票价格波动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表明炒作型并购在我国股票市场上主要体现为管理层套利的目的,而非再融资的目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驰  张兵  薛冰  
企业研发活动具有较大风险,这为投资者回报和高科技企业的股权融资带来了不确定性,因而有必要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的创新溢价。文章基于2007—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视角探究创新溢价的存在性及形成机制。结果发现: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均能产生创新溢价;风险溢价能解释创新投入所产生的创新溢价,错误定价能解释创新产出所产生的创新溢价;创新投入能显著改善企业的基本面,从侧面印证了创新投入带来的创新溢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