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95)
- 2023(15030)
- 2022(13145)
- 2021(12320)
- 2020(10304)
- 2019(23188)
- 2018(23029)
- 2017(44399)
- 2016(24127)
- 2015(26954)
- 2014(26401)
- 2013(25532)
- 2012(23180)
- 2011(20717)
- 2010(20611)
- 2009(19385)
- 2008(18631)
- 2007(16149)
- 2006(14182)
- 2005(12501)
- 学科
- 济(87657)
- 经济(87519)
- 管理(76069)
- 业(68527)
- 企(59637)
- 企业(59637)
- 方法(38866)
- 数学(32880)
- 数学方法(32496)
- 财(27784)
- 农(24092)
- 中国(23007)
- 制(22090)
- 业经(21733)
- 学(18926)
- 务(18244)
- 财务(18170)
- 财务管理(18134)
- 企业财务(17244)
- 地方(16423)
- 理论(15854)
- 贸(15698)
- 贸易(15686)
- 体(15553)
- 农业(15443)
- 易(15247)
- 环境(14976)
- 银(14908)
- 银行(14869)
- 和(14712)
- 机构
- 大学(331085)
- 学院(330171)
- 管理(131799)
- 济(127332)
- 经济(124436)
- 理学(114276)
- 理学院(113030)
- 管理学(111168)
- 管理学院(110563)
- 研究(106241)
- 中国(79656)
- 京(69677)
- 科学(64830)
- 财(63095)
- 所(51823)
- 财经(50038)
- 农(49141)
- 中心(48413)
- 江(47694)
- 业大(47657)
- 研究所(46884)
- 经(45378)
- 北京(43552)
- 范(43288)
- 师范(42899)
- 院(39024)
- 州(38741)
- 农业(38308)
- 经济学(38053)
- 财经大学(37357)
- 基金
- 项目(227587)
- 科学(179653)
- 研究(170227)
- 基金(165290)
- 家(142764)
- 国家(141562)
- 科学基金(122460)
- 社会(107301)
- 社会科(101503)
- 社会科学(101478)
- 省(88721)
- 基金项目(87824)
- 自然(78629)
- 教育(78333)
- 自然科(76737)
- 自然科学(76722)
- 自然科学基金(75334)
- 划(74451)
- 编号(70556)
- 资助(66600)
- 成果(57717)
- 重点(50748)
- 部(50293)
- 课题(48003)
- 创(47979)
- 发(47498)
- 制(45715)
- 创新(44684)
- 项目编号(44167)
- 教育部(43774)
- 期刊
- 济(141078)
- 经济(141078)
- 研究(97664)
- 中国(63096)
- 学报(50598)
- 财(50069)
- 管理(48685)
- 科学(46555)
- 农(45671)
- 大学(38965)
- 教育(38730)
- 学学(36600)
- 农业(31511)
- 融(28403)
- 金融(28403)
- 技术(27288)
- 财经(24411)
- 业经(24157)
- 经济研究(22092)
- 经(20739)
- 问题(17955)
- 图书(16988)
- 理论(16526)
- 科技(15817)
- 版(15650)
- 业(15261)
- 实践(15169)
- 践(15169)
- 现代(14970)
- 技术经济(14473)
共检索到4783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曾祥飞 林钟高 崔亭亭
股权结构决定公司控制权的分布,是决定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性的最重要因素。如果说公司治理结构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制衡机制,那么有效率的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则是这些权力制衡的重要前提和手段。合理的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才能形成完善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具体政策和程序。公司控制权矛盾的变迁是引发内部控制治理功能变迁的基本原因,公司控制权的和谐配置是内部控制功能实现的基础条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郭立新 陈传明
文章从控制权的视角,分析了股权治理对公司创新和绩效的影响,以2012-2017年345家高科技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股权治理的创新与绩效效应。结果发现:(1)当第一大股东具有绝对控制权时,股权治理失效,股权集中和制衡度对创新投入、公司绩效的影响均不显著;(2)当第一大股东不具有绝对控制权时,股权集中对创新投入具有负向作用,股权制衡对创新投入具有正向作用,股权集中和制衡均对公司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3)股权集中、创新投入和公司绩效存在"正反馈"的双向因果关系,其中,当期创新投入对公司绩效存在负向影响,前期创新投入对公司绩效存在正向影响。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林钟高 徐虹
内部控制制度效率是内部控制制度绩效和制度实施效率的统一。新制度经济学侧重研究制度绩效;博弈论注重制度实施效率的设计。本文另辟蹊径,在评述现有关于内部控制制度效率及其度量文献的基础上,从分工和控制权配置理论的视角,首先论证了分工、控制权配置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得出内部控制是基于分工的一种权力制衡机制的基本结论,进而分析了分工的技术效率是如何影响内部控制制度效率,最后从剩余控制权的静态和动态配置角度提出了衡量和增进内部控制配置和运行效率的理论框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于立强
文章从制度经济分析的角度探讨常见三种规范控制性股权移转交易模式的效率性,提出市场规则搭配法律规范模式。一则尊重市场机制,保留市场规则下促进有效率交易的功能;二则填补市场规则下无法防堵无效率交易的缺憾。
关键词:
控制权市场 经济分析 收购模式 市场规则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书林 霍春辉
私人收益的存在降低了控制权市场的有效性,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并且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对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结合中国控制权私人收益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独立董事声誉激励的视角提出了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内部治理方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海勇
传统契约理论大多认为股东是企业唯一的所有者,因此只考虑物质资本所有权,而忽略了人力资本的所有权。随着现代新型企业的出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不断增加,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要求实现剩余控制权分享制。
关键词:
剩余控制权 公司治理 人力资本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郭梦岚 李明辉
借鉴Simunic的审计定价模型,构建关于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并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7年数据为研究对象,对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与审计定价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公司治理因素对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定价的解释力有限,说明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在决定审计收费时对被审计单位的公司治理因素考虑较少。具体而言,终极控制人为政府的上市公司审计费用较低,股权集中度、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审计定价之间大体上呈U型关系,即股权适度集中和管理层适度持股最有利于降低审计定价,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审计定价的U型关系仅存在于非国有控股公司样本中。研究还发现,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在确定审...
关键词:
审计定价 公司治理 控制权 审计风险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丽 曾庆久
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很少考虑融资决策中存在的代理问题。在内部人控制的企业中,经理人的融资决策实际上是一项典型的代理行为,财务杠杆通常成为利己主义的经理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工具。经理人可借助对资本结构的选择来缓解其在追求私人利益时所受的两种约束:破产风险和接管威胁。在发达的控制权市场中,经理人会选择较高的债务水平以防止企业被接管;反之,则会选择较低的债务水平以降低企业破产风险。此假说可以解释新兴市场的上市企业为何偏好股权融资以维持较低的财务杠杆,即新兴市场的"资本结构之谜";并认为培育发达的控制权市场和经理人市场有助于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叶陈刚
基于2008金融危机的背景,本文在研究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及我国于2009年7月1日实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出台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创新特点之后,从公司治理的视角剖析了内部控制制度演进路径,认为,内部控制沿着内生的自律向法律要求的"合规"再到"创新"阶段的螺旋式路径演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遵循强制性公司治理和构建自主性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创新路径,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一个框架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
公司治理 内部控制 合规 创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黄福广 齐寅峰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陈健 贾隽 郭添添
本文通过隶属于企业集团的上市公司在集团内部的并购事件,分析在不同的上市公司控制结构下,这些内部并购行为对公司价值指标——托宾Q值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股权集中度对内部并购公告后的公司价值有负向影响。第1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内部并购公告后的公司价值越小,说明大股东更倾向于通过内部并购掏空上市公司,损害上市公司的价值。股权制衡度对内部并购公告后的公司价值有负向影响,说明其他大股东可能与第1大股东存在联盟或者未充分履行监督职责。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与内部并购公告后的公司价值无关。
关键词:
控制权结构 内部并购 托宾Q值 企业集团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志华
学术界关于公司控制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公司控制权争夺的探讨上,而公司控制权争夺的本质是对公司不合理配置的控制权进行重新配置和调整的过程。总结了Facebook、雷士照明、万科和阿里巴巴等国内外关于控制权争夺的案例,认为公司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在于控制权的合理配置,并归纳了公司控制权在重新配置和调整过程中的五种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公司控制权配置的基础,即包括政府、出资者、经营者和员工等在内的各要素主体所提供的环境要素、物质要素、决策要素和执行要素对公司价值创造的重要性程度。最终,明确了公司控制权配置和调整的整体趋势,即哪个主体提供的要素对公司价值创造的重要性程度越高,其享有的控制权也就越多。研究结论揭示了公司控制权重新配置和调整的规律,深化了公司控制权领域的研究,同时也为缓解实践中的控制权争夺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张华 胡海川 卢颖
本文以万科"控制权之争"案例为背景,研究了从"股东大会中心主义"向"董事会中心主义"公司治理模式重构过程中,控制权配置状态的变化对公司控制权争夺的影响。分析了公司治理模式重构前后控制权争夺动因、路径以及障碍的差异,提出了"董事会中心主义"公司治理模式下管理层控制权维护与股东利益保护的路径和方法。本文研究认为公司治理模式的重构源于股权结构的分散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公司价值创造中角色的转变。公司控制权配置状态的变化造成了公司控制权的不稳定性,是引发公司控制权争夺的动因。"董事会中心主义"公司治理模式下公司管理层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以及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和谐共生的利益关系是控制权争夺的主要障碍;进行管理层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构建"双重股权结构"以及实行"合伙人制度"是防范控制权风险的有效手段;对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并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外部董事的监督制约作用是保持公司控制权稳定,保护股东利益的有效措施。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蒋巍
本文对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在开展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中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旨在进一步丰富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理论,推进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实践,并借此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工作者交流。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公司治理 研究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肖腾文
在上市公司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中,不同持股比例的投资者对公司有着不同的影响力和参与程度,同时也会在利益的实现方式上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往往出现为控制公司法人的争执。持股比例、董事制度的安排、持股结构的设计、业务方向乃至法人持股及社会公众持股的比例,都是影响上市公司控制权的重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