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41)
- 2023(15461)
- 2022(13466)
- 2021(12697)
- 2020(10742)
- 2019(24716)
- 2018(24461)
- 2017(47813)
- 2016(25687)
- 2015(29037)
- 2014(28705)
- 2013(28068)
- 2012(25342)
- 2011(22644)
- 2010(22377)
- 2009(20553)
- 2008(20075)
- 2007(17337)
- 2006(15062)
- 2005(13166)
- 学科
- 济(98478)
- 经济(98332)
- 管理(83982)
- 业(79292)
- 企(69358)
- 企业(69358)
- 方法(48303)
- 数学(42182)
- 数学方法(41627)
- 财(33095)
- 农(25305)
- 制(24066)
- 中国(23978)
- 业经(22785)
- 务(22622)
- 财务(22543)
- 财务管理(22497)
- 企业财务(21482)
- 学(19470)
- 地方(17432)
- 体(17372)
- 贸(16669)
- 贸易(16660)
- 农业(16599)
- 理论(16455)
- 易(16197)
- 技术(16161)
- 和(15767)
- 环境(15514)
- 银(15297)
- 机构
- 大学(358964)
- 学院(356445)
- 管理(146855)
- 济(141426)
- 经济(138429)
- 理学(128097)
- 理学院(126780)
- 管理学(124628)
- 管理学院(123968)
- 研究(111043)
- 中国(83865)
- 京(74730)
- 财(69260)
- 科学(67207)
- 财经(55424)
- 所(53466)
- 农(52140)
- 业大(51818)
- 中心(51496)
- 经(50511)
- 江(50499)
- 研究所(48401)
- 北京(46568)
- 范(44540)
- 师范(44113)
- 经济学(42480)
- 财经大学(41708)
- 院(40890)
- 州(40738)
- 农业(40623)
- 基金
- 项目(248573)
- 科学(197008)
- 基金(182858)
- 研究(182474)
- 家(157950)
- 国家(156680)
- 科学基金(136753)
- 社会(115880)
- 社会科(109925)
- 社会科学(109898)
- 基金项目(97642)
- 省(95998)
- 自然(89719)
- 自然科(87654)
- 自然科学(87635)
- 自然科学基金(86052)
- 教育(84341)
- 划(80642)
- 资助(74908)
- 编号(74505)
- 成果(59500)
- 部(55650)
- 重点(54873)
- 创(52010)
- 发(51020)
- 课题(49816)
- 制(48705)
- 创新(48529)
- 教育部(48477)
- 科研(47720)
- 期刊
- 济(149652)
- 经济(149652)
- 研究(102176)
- 中国(63850)
- 财(56512)
- 管理(54592)
- 学报(53879)
- 科学(49735)
- 农(46699)
- 大学(42240)
- 学学(39863)
- 教育(36386)
- 农业(32115)
- 技术(31137)
- 融(30152)
- 金融(30152)
- 财经(27260)
- 业经(24582)
- 经济研究(23273)
- 经(23085)
- 问题(19368)
- 理论(17785)
- 图书(17223)
- 财会(17046)
- 科技(16605)
- 版(16550)
- 技术经济(16463)
- 实践(16266)
- 践(16266)
- 业(16257)
共检索到5083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赵国宇
通过并购获取公司的控制权、随后变更CEO并与之合谋是大股东掏空行为得逞的重要途径。利用2007~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到的结论有:公司控制权转移一般同时会引起CEO变更,但控制权转移并不必然导致掏空;如果并购方以劣质企业为并购目标,并且实施的是跨行业并购,掏空是大股东获取控制权的主要动机。进一步,若控制权转移的同时发生CEO变更,其目的是实施掏空动机下大股东与高管的合谋行为。为此,本文建议针对那些动机难以合理解释的并购行为,提前识别掏空与合谋行为,并加强监管。
关键词:
控制权转移 CEO变更 并购 掏空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赵国宇
通过并购获取公司的控制权、随后变更CEO并与之合谋是大股东掏空行为得逞的重要途径。利用2007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到的结论有:公司控制权转移一般同时会引起CEO变更,但控制权转移并不必然导致掏空;如果并购方以劣质企业为并购目标,并且实施的是跨行业并购,掏空是大股东获取控制权的主要动机。进一步,若控制权转移的同时发生CEO变更,其目的是实施掏空动机下大股东与高管的合谋行为。为此,本文建议针对那些动机难以合理解释的并购行为,提前识别掏空与合谋行为,并加强监管。
关键词:
控制权转移 CEO变更 并购 掏空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丁振松 齐鲁骏
民营上市公司原控制人做出退出控制地位的决定后,到真正退出之前,具有加剧掏空的机会主义行为动机和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民营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在控制权转移发生前一年时显著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述掏空现象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控制权转移 关联交易 大股东掏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黎来芳 王化成 张伟华
本文从掏空的视角对控制权与资金占用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私人终极控制的上市公司中资金占用规模显著高于国家终极控制的上市公司;集团控制的上市公司中资金占用规模显著高于非集团控制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中资金占用规模越小;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中资金占用规模越小。
关键词:
控制权 资金占用 掏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马金城 王磊
本文以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复星系为例,研究系族企业控制人对旗下上市公司的掏空与支持行为。研究表明,复星系控制人——复星集团对旗下上市公司的掏空与支持是不对称存在的,有的是先掏空后支持,有的是持续性的掏空或支持,也有的是掏空和支持并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影响复星集团掏空与支持上市公司的关键因素,结果发现复星集团在权衡掏空与支持的选择时受到股权结构、入系方式、连锁董事、附加承诺等微观因素和行业特质、行业周期等中观因素以及法律规范、监管环境、投资者维权意识等宏观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客观认识系族控制人掏空与支持上市公司的逻辑关系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关键词:
系族企业 控制人 掏空 支持 复星系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付强 郝颖
本文对2007~2009年三年间中国证券市场上所发生的以上市公司为标的的并购事件进行了实证研究,检验了终极所有权结构对并购过程中控制权转移的影响和并购前后投资效率变化状况。研究发现,并购目标公司终极控制人的两权分离度与并购过程中控制权发生转移的倾向具有显著的关联,并购交易前后资本投资效率具有显著变化。具体而言:(1)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度与并购交易中控制权发生转移的倾向显著负相关,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终极控制人为国有性质时更容易发生控制权的转移。(2)并购交易后公司非效率投资程度比并购前显著改善,其中未发生控制权转移的并购交易比发生控制权转移的并购交易非效率投资程度改善更为明显。本文提供的经验证据总...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陈健 席酉民 贾隽
基于前人对于控制权制衡的研究及我国的现实情况,作者提出了上市公司控制权制衡与关联并购行为之间关系的假设,并运用我国上市公司1998-2004年间的关联并购数据,对假设进行了二项逻辑回归分析。本文验证了第一大股东投票权指数越大即基于博弈的控制权越大关联并购行为越少;附属于集团公司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关联并购行为。基于股权比例的竞争力指标与关联并购行为发生的关系并不明显;第二大股东投票权指数越大,关联并购行为越多,从而证明上市公司大股东之间存在一定的共谋关系。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国宇
高管合谋是大股东掏空得以实现的必要环节,但高管是否愿意和大股东合谋取决于两个重要条件:大股东的控股程度与高管报酬契约。现有关于掏空的研究很少涉及高管合谋与合谋条件。理论分析发现大股东控股程度较低时对高管控制力度不够,需要高管合谋配合才能实现掏空。当大股东控股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不再需要高管合谋。为达成合谋,大股东设计的报酬契约削弱了薪酬与业绩的敏感性。股权激励使高管成为股东,为抵制合谋提供内在动力。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大股东持股水平较低时,掏空需要高管参与。为此,大股东对报酬契约进行了特殊设计:一方面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国宇
高管合谋是大股东掏空得以实现的必要环节,但高管是否愿意和大股东合谋取决于两个重要条件:大股东的控股程度与高管报酬契约。现有关于掏空的研究很少涉及高管合谋与合谋条件。理论分析发现大股东控股程度较低时对高管控制力度不够,需要高管合谋配合才能实现掏空。当大股东控股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不再需要高管合谋。为达成合谋,大股东设计的报酬契约削弱了薪酬与业绩的敏感性。股权激励使高管成为股东,为抵制合谋提供内在动力。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大股东持股水平较低时,掏空需要高管参与。为此,大股东对报酬契约进行了特殊设计:一方面给予合谋的高管更多薪酬,同时削弱薪酬业绩的敏感性,由此减轻高管因掏空损害业绩导致的薪酬损失;另一方面用隐性契约替代显性契约,给予高管更多在职消费,以隐性收入方式分享合谋租金。此外,高管持股不能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发现只有在需要高管合谋的情况下大股东才有削弱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动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峰 钟瑞庆 金天
本文是一个案例分析论文,主要讨论我国资本市场制度环境下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内在动因及经济后果。借鉴美国市场的制度安排,我们分别从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方、中小股东、监管部门与中介机构等角度,讨论了他们在公司控制权转移中的作用和相应的收益、风险,并提出了一个控制权转移并不必然导致掏空的框架;借助三利化工掏空通化金马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我国资本市场上不存在约束、惩罚掏空者和相关责任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法律制度。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我国资本市场上公司控制权转移与掏空行为总是相伴而生。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周瑜胜 宋光辉
现有文献分别考察了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资本市场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甚少考虑外部资本市场与内部治理特征内生性的影响,这会使研究结论产生偏差。本文将上述两者结合起来,在交互的视角下,首先运用夏普里(Shapley)值分解法分析了控制权与流动性各自对并购绩效的贡献,进一步分析了控制权与流动性之间的相互影响,并设计了分位数分组回归模型,研究在流动性调整下控制权的并购绩效效应。本文研究表明,流动性对公司控制权的并购绩效产生了比较明显的调整,货币市场流动性高时控制权并购绩效低;股票市场流动性高时控制权并购绩效显著;而个股流动性对控制权的并购绩效调整不明显。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金坤 傅绍正 胡国强
实证考察非控股股东网络对企业并购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控股股东网络中心度越高,并购发起可能性越低但绩效越高,支持协同治理效应假说。进一步研究发现:提高并购效率的主要是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网络和个人投资者网络;非控股股东网络提高了并购能力,抑制了控股股东机会主义行为;法制环境和股权结构具有调节作用。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黎来芳
论文从商业伦理、诚信义务和不道德控制的角度,对鸿仪系“掏空”旗下上市公司的案例进行了研究。论文认为,为防范控制性股东违背商业伦理和诚信义务的不道德控制现象的发生,应当从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内部资本市场和信息披露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债权人和中小股东等利益相关者的保护,健全资本市场的秩序。
关键词:
商业伦理 诚信义务 不道德控制 掏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于成永 施建军 方红
微观层面上,有关"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的利弊之争核心在于控制权性质不同的企业是否具有不同的"趋利避害"能力。本文从控制权和规模扩张来剖析"趋利避害"的具体表现,研究其影响并购绩效的路径和机制。研究发现:(1)终极控制人在企业并购中存在支持与掏空行为;(2)随着规模扩张,企业并没有获得规模、范围经济以及垄断势力带来的混合正向效应;(3)相对于政府控制,非政府终极控制人具有较强的掏空能力(趋利),和降低规模、范围不经济和无明显的垄断势力的负面影响能力(避害)。本文研究价值在于,理论上发展了不同性质的控制人在价值分配(掏空)、价值转移(市场势力)和价值创造(规模、范围经济)上的能力差异;实践上,...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萍 沙珍珍 石校顺 蔡永峰
本文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掏空性并购行为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比例在一定范围内时,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可能发生掏空性并购;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其发动掏空性并购的动机呈倒"U"型关系。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控股股东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成本越高,从而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越高,控股股东发生掏空性并购的成本越少,收益越大,因此掏空性动机越强。公司成长性越好,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越小。资产负债率越高,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越小。
关键词:
控股股东 并购 掏空 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