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20)
- 2023(16216)
- 2022(14079)
- 2021(13037)
- 2020(11179)
- 2019(25405)
- 2018(24945)
- 2017(48138)
- 2016(26477)
- 2015(29498)
- 2014(29137)
- 2013(28784)
- 2012(26185)
- 2011(23601)
- 2010(23400)
- 2009(21706)
- 2008(21595)
- 2007(19030)
- 2006(16759)
- 2005(14948)
- 学科
- 济(100476)
- 经济(100319)
- 管理(85187)
- 业(80195)
- 企(70798)
- 企业(70798)
- 方法(46940)
- 数学(40596)
- 数学方法(40188)
- 财(33823)
- 农(25938)
- 制(25872)
- 业经(24957)
- 中国(24559)
- 务(23206)
- 财务(23136)
- 财务管理(23097)
- 学(22176)
- 企业财务(22094)
- 体(18086)
- 银(18012)
- 贸(17968)
- 贸易(17957)
- 银行(17938)
- 易(17457)
- 地方(17382)
- 农业(17151)
- 行(16983)
- 融(16756)
- 金融(16753)
- 机构
- 大学(378272)
- 学院(374392)
- 管理(148561)
- 济(146616)
- 经济(143442)
- 理学(128835)
- 理学院(127421)
- 管理学(125287)
- 管理学院(124616)
- 研究(123785)
- 中国(93701)
- 京(80136)
- 科学(77961)
- 财(72498)
- 农(66193)
- 所(63035)
- 业大(60202)
- 财经(57553)
- 研究所(57271)
- 中心(55983)
- 江(54640)
- 经(52390)
- 农业(52249)
- 北京(50249)
- 范(46075)
- 师范(45480)
- 院(44668)
- 经济学(43711)
- 州(43606)
- 财经大学(43118)
- 基金
- 项目(258263)
- 科学(202103)
- 基金(188726)
- 研究(182926)
- 家(166696)
- 国家(165351)
- 科学基金(141446)
- 社会(115576)
- 社会科(109586)
- 社会科学(109558)
- 基金项目(101016)
- 省(100258)
- 自然(94630)
- 自然科(92425)
- 自然科学(92398)
- 自然科学基金(90792)
- 划(85131)
- 教育(83749)
- 资助(77233)
- 编号(73009)
- 成果(58994)
- 重点(57806)
- 部(56889)
- 创(53895)
- 发(52986)
- 创新(50379)
- 科研(50086)
- 课题(49865)
- 制(48582)
- 教育部(48566)
- 期刊
- 济(158312)
- 经济(158312)
- 研究(108442)
- 中国(70603)
- 学报(66799)
- 农(59483)
- 财(58652)
- 科学(57978)
- 管理(54949)
- 大学(49945)
- 学学(47496)
- 农业(40251)
- 教育(36418)
- 融(35186)
- 金融(35186)
- 技术(29510)
- 财经(28933)
- 业经(25628)
- 经济研究(24885)
- 经(24515)
- 业(21142)
- 问题(20519)
- 版(19025)
- 科技(18801)
- 理论(18349)
- 业大(17566)
- 技术经济(17394)
- 图书(16956)
- 财会(16725)
- 实践(16636)
共检索到5448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屠巧平
本文将控制权收益分解为隐性收益和显性收益。结果表明,显性收益占控制权收益的9%左右,隐性收益仍是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的首要激励因素。研究还显示,隐性收益和控制权收益与企业规模和经营绩效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第一大股东控股比例呈显著的正相关;而显性收益与企业规模和经营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第一大股东控股比例呈显著的负相关;隐性收益还与公司资产负债率呈显著的负相关。最后,提出将自我隐形激励转变成市场显性激励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控制权收益 隐性收益 显性收益 高管激励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周铭山 王春伟 黄世海
本文建立了投资支出与股票收益关系的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在我国企业中投资支出与股票收益之间存在着负向关系,而且当样本公司处于国有控股期间时,这种负向关系比较显著;当公司控制权转移后,这种负向关系的显著性相对下降。同时,本文还发现,其负向关系显著性下降的原因在于国有控股公司控制权转移前后现金流量比例和负债比例在公司治理效率发挥作用的不同。本文的研究证实了我国国有控股公司控制权的转让是卓有成效的,同时也说明了国有控股公司控制权转移后投资绩效提高的原因,即公司控制权转移通过改善公司治理效率降低了代理成本。本文从新的视角为国有控股公司控制权转移对绩效的影响提供了重要证据。
关键词:
投资支出 股票收益 负债比例 自由现金流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万宇洵 彭建霞 万可人
利用2007年我国国有控股公司数据,以中小股东利益保护为因变量,以高管现金薪酬、高管持股比例和在职消费为主要考察对象,并选取公司规模和股权制衡结构作为控制变量,检验在不同激励方式下高管薪酬与中小股东利益的相关性,结论表明:国有控股公司高管薪酬主要集中于现金薪酬和在职消费,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害较大,而高管持股则可以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义
为了降低成本并实现高管有效激励我们必须拥有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随着非国有经济逐渐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前进的重要力量,如何保留、激励、吸引高管人员成为非国有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高管薪酬激励的基础理论以及相关研究,同时结合我国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年报数据,采用回归分析对非国有控股上市高管薪酬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从而为合理设计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提供依据。
关键词:
高管 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薪酬激励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苗淑娟 夏朦 孟庆顺
本文以医药制造类上市公司20132015年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高管激励与研发投入之间关系以及不同终极控制权性质下高管激励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管持股、高管薪酬与研发投入之间均呈现"倒U形"非线性关系,即随着高管持股比例与高管薪酬水平的增大,研发投入先增加后减少,高管激励只在一定合理范围内对企业研发投入产生较强的促进作用,过高或过低的激励力度均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研发投入;与非国有控制企业相比,国有控制企业的高管持股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更大、而高管薪酬对研发投入的影响不明显。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陈效东 周嘉南
本文在识别高管股权激励计划的非激励型动机的基础上,结合混合型公司治理模式和高管的权力特征将非激励型动机进一步细分为赎买型动机和福利型动机,重点探讨两类非激励型股权激励的企业投资方式偏好以及由此引致的企业投资方式对控制人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1)两类非激励型股权激励企业的投资方式偏好不同,赎买型股权激励的企业更加倾向于外部并购,而福利型股权激励的企业则更加倾向于内部投资;(2)两类非激励型高管股权激励通过影响企业投资方式的选择而实现提高控制人收益的目的,赎买型股权激励所引发企业的外部并购增加控制性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而福利型股权激励引发企业的内部投资提高高管人员的在职消费水平。这一研究表明,企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颖辉 陈树文
文章选取初始期创新型城市天津、沈阳、大连、南京、宁波、广州、成都、西安的上市公司样本95家,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初始期创新型城市企业高管薪酬激励、股权激励以及控制权激励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 企业高管 组合激励 绩效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陶萍 张睿 朱佳
高管薪酬不仅包括货币薪酬,还包括高管持股与在职消费。本文以2007年以前上市的133家A股国有控股公司为研究对象,选择2007-2014年年报相关变量数据为研究样本,分别检验国有控股公司高管薪酬对企业绩效的激励效应、高管薪酬激励效应在中央政府控股公司和地方政府控股公司间的差异以及高管薪酬激励效应在"限薪令"政策颁布前后的差异。研究发现:国有控股公司高管货币薪酬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激励效应,高管持股有不显著正激励效应,高管在职消费有不显著负激励效应;中央控股公司高管货币薪酬对企业绩效的正激励效应显著高于地方控股公司,地方控股公司高管在职消费对企业绩效的负激励效应显著更高;"限薪令"颁布后高管货币薪...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永生 陈维政
本文基于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样本数据,从高管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理论视角,考虑终极控制权情景因素,实证分析了高管股权激励的结果效应。结论显示,终极控制权影响高管薪酬激励方式的选择,高管薪酬激励方式影响企业绩效,具体控制权情景下高管薪酬激励方式间企业绩效存在差异。总体而言,不论国有性质还是非国有性质,低控制权强度下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绩效显著高于未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而高控制权强度下二者的差异不显著。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孙芳伟
本文提出了"控制权收益异化股权定价规则假说",以解释上市公司控股权定价行为。该假说认为,获取控制权收益是并购方对控股权定价的关键考量因素之一,而正常生产经营收益在定价中的作用大大下降,这导致了上市公司控股权定价原则的"异化"。实证分析表明:在控股权的价格构成中,"壳"资源的价值非常重要;账面净资产与控股权价格正相关;净资产收益率与价格的正向关系不很显著;每股净利润与价格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控股权比例和股本规模与价格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上市公司 控制权 定价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郑海燕
本文以2005-2010年民营上市为样本,对控股股东控制权收益的制约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民营上市公司控制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度较高,控股股东对控制权私有收益有较大的寻利动力和空间。民营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对控制权私有收益没有发挥有效监管作用。民营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提高股东大会出席率和依据公司规模提高控股股东现金流的投入比例,实现对控股股东私有收益的有效监督。
关键词:
控制权 现金流权 控制权收益 私有收益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常亚波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近年来受到资本市场上各类投资者、监管部门的密切关注。本文利用Tobit模型对我国上证A股上市公司2009—2012年分红状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高管货币薪酬、股权薪酬与公司现金分红之间并非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说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并非越高越好,而是应当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明显高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与现金分红水平无关,高管更看重公司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
高管薪酬 现金分红 实际控制人 代理成本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赵岩 苑卉
本文基于权力经济学、契约理论和代理理论,以2004—201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比研究了中国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特征。研究表明,企业家的显性契约激励,即企业家薪酬,与企业业绩呈显著正向关系,并且其显性契约激励与隐性契约激励(即在职消费)是互补的;企业家隐性契约激励、组织资源等会显著影响企业业绩与企业家显性契约激励的作用关系,但不受企业性质的影响;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企业家的隐性契约激励明显高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这些研究结果丰富了权力经济学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且拓展了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以及企业性质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
企业家 激励约束机制 显性契约 隐性契约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萍 闵权凤 徐巍
文章以2006-201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试图从影响内部控制的"隐性"因素入手,探讨实施股权激励是否能够加强高管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动机,并分析高管权力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激励与内部控制质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为实施股权激励后,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有所提高;且激励程度越高,内部控制质量越好;相较于股票期权的形式,限制性股票激励更能够促进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实施股权激励后,较大的高管权力强化了股权激励对内部控制的治理效果。
关键词:
股权激励 内部控制 高管权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童卫华
本文在国有企业高管人员是自利的(self-interested)假设前提下,从理论上分析了其为什么乐意接受明显偏低的显性报酬(包括年薪、股权收入等)而不选择“另谋高就”的经济原因。研究表明,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高管人员可以通过控制权收益来获得其人力资本的价值。同时,国有企业这种控制权收益激励模式不仅不能达到有效激励高管人员的目的,而且会导致高管人员利用其实际控制权损害股东利益、增加企业的交易费用、阻碍经理人市场的建立。
关键词:
高管人员 报酬 控制权收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