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71)
2023(5438)
2022(4595)
2021(4234)
2020(3661)
2019(8020)
2018(8041)
2017(15626)
2016(8586)
2015(9461)
2014(9449)
2013(9173)
2012(8503)
2011(7572)
2010(7772)
2009(7516)
2008(7830)
2007(7043)
2006(6245)
2005(5993)
作者
(23412)
(19735)
(19506)
(18792)
(12672)
(9471)
(8900)
(7521)
(7468)
(7128)
(6761)
(6639)
(6492)
(6379)
(6285)
(6014)
(5834)
(5771)
(5766)
(5605)
(5067)
(4784)
(4694)
(4551)
(4527)
(4476)
(4394)
(4338)
(3931)
(3866)
学科
管理(35419)
(32733)
经济(32648)
(30505)
(28135)
企业(28135)
(16093)
方法(13766)
(13485)
数学(11925)
数学方法(11837)
(11326)
财务(11305)
财务管理(11284)
企业财务(10884)
(9480)
体制(8353)
业经(8012)
(7649)
中国(7434)
(6769)
银行(6764)
(6524)
金融(6522)
(6377)
(6068)
环境(5786)
(5507)
(5434)
(5360)
机构
大学(124136)
学院(122752)
(52618)
经济(51509)
管理(48377)
理学(41078)
理学院(40706)
管理学(40217)
管理学院(39972)
研究(38731)
中国(31902)
(31026)
(25312)
财经(23456)
(21217)
科学(20262)
(19206)
(18975)
中心(17926)
财经大学(17533)
(16773)
经济学(16547)
研究所(16307)
北京(15981)
业大(15341)
经济学院(14788)
(14725)
(14071)
商学(13940)
商学院(13813)
基金
项目(76933)
科学(61860)
基金(58369)
研究(57528)
(49725)
国家(49342)
科学基金(43428)
社会(38720)
社会科(36768)
社会科学(36759)
基金项目(30616)
(28857)
自然(27262)
自然科(26625)
自然科学(26618)
教育(26488)
自然科学基金(26196)
(24198)
资助(23579)
编号(22585)
(21807)
成果(19344)
(18355)
重点(17057)
国家社会(16449)
教育部(16355)
(16224)
(15926)
人文(15786)
课题(15491)
期刊
(61171)
经济(61171)
研究(38975)
(28333)
中国(26637)
管理(20068)
学报(16558)
(15991)
(15912)
金融(15912)
科学(15845)
大学(13651)
财经(13020)
学学(12999)
(10947)
教育(10320)
农业(9997)
技术(9653)
业经(8995)
经济研究(8968)
财会(8017)
问题(7859)
会计(7418)
理论(6386)
(5928)
(5871)
(5807)
技术经济(5693)
实践(5590)
(5590)
共检索到1925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刘茂平  
大股东获取控制权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这些成本应该得到补偿,在公司治理实践中大股东有获得这种回报即控制权收益的正当要求。同时,由于大股东的控制优势,他们可能会利用公司治理、法律机制等不完善的治理环境侵害其他投资者的利益而获得超控制权收益。本文计量了这两种收益,修正了既有文献所认为的控制权私人收益就是大股东侵害的观点,对大股东公司治理机制提出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少波  
现有文献将控制权收益定性为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这一定性扭曲了大股东侵害的实质,导致了一系列无法解释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对现有研究中关于控制权收益和大股东侵害的理论作出了修正,指出并论证了控制权收益是控制权成本的补偿,是控制权的风险溢价,它的实现载体是控制权作用于公司治理绩效改进所产生的增量收益,它与大股东侵害无关。本文进一步提出超控制权收益这一新概念,对其内涵和外延及其与控制权收益的本质差异作出了界定和分析,解构了大股东的利益结构,指出大股东侵害的实质是攫取超控制权收益。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作出了新的理论解释。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石水平  
"壳"资源的稀缺性使得上市公司成为众多企业争夺的对象,但控制权争夺后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屡见不鲜。传统的支持和掏空理论认为这是"两权分离"下的代理成本令大股东有意侵占上市公司,以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但这难以解释中国的现象。所有权和控制权的相互关系是剖析股东行为,研究公司治理的核心。本文对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后的超控制权与大股东利益侵占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研究表明,(1)控制权转移后的董事变更比例、高级管理人员变更比例和控股股东在目标公司董事会中所占的席位比例与大股东利益侵占都显著呈正相关;(2)大股东利益侵占与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正相关;(3)大股东利益侵占与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负相关;(4)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俊秋  
公司治理研究的最新成果说明,股权集中和家族控制才是全球公司股权结构的主导形态。当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存在控制性股东的情况下,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表现出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利益趋同效应和利益侵占效应。此时,公司主要的代理问题是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获取控制权的私人利益成为大股东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申尊焕  
基于经济人的假设,本文认为大股东所具有的需求的两重性、角色的两重性、监督的两重性是大股东取得公司控制权的真正原因;控制权收益在实质上既包括对大股东监督成本的补偿,也包括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但在大股东的监督努力没有得到补偿的公司治理实践中,控制权收益只表现为大股东侵害。因此,为防止并降低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就应在理论上承认大股东的监督行为,并在实践中对其监督成本进行补偿、对其监督行为予以奖励。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徐光伟  
对控制权私人收益作了新的理论解释,并进一步提出了大股东的控制权成本需要得到合理的补偿,大股东侵害小股东的实质是攫取超控制权私利。私有非货币性收益是对大股东控制权成本的补偿且对小股东无害的最好选择。增加大股东掏空行为成本可以有效遏止大股东攫取超控制权私利。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徐菁  黄珺  
大股东控制企业一方面有助于降低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另一方面也伴随着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掠夺。相应地,公司的控制权收益可以分为共享收益和私有收益两大部分。为限制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掠夺,应当建立起激励相容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对控制权共享收益的分享机制,增加大股东对共享收益的分享份额,同时,通过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审计委员会制度、强化对大股东行为的法律约束机制等措施控制大股东对公司的掏空行为。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白云霞  林秉旋  王亚平  吴联生  
负债的公司治理作用是公司财务研究的重要问题。已有文献探讨了负债在股权分散公司中的公司治理作用,而在股权集中公司中负债对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的影响,已有的经验证据相当有限。本文以我国国有控制权转移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负债在股权集中公司中的治理作用。研究发现,负债与大股东的利益侵占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国有控股公司来说,私有公司的负债水平更高,其原因在于私有大股东通过负债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程度高于国有大股东。本文提供了负债与大股东利益侵占之间关系的直接证据,揭示了大股东通过负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以及所有权性质对大股东通过负债侵占小股东利益行为的影响。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邓汉超  
在公司运营中,大股东相对于小股东拥有股权上的优势和控制公司经营活动的知识优势,于是大股东能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尽管公司经营者的信息优势对大股东形成制衡,公司外部控制权市场也对大股东形成竞争威胁,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依然能在公司合约范围内一直存在,其原因是大股东能通过改变对经营者的支付以满足经营者的激励和参与条件,而大股东控制权成本的存在又使得任何外部控制权竞争者都不可能消除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是一种信息租金和权力租金的结合体,是各方利益博弈的均衡选择。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石水平  
Shleifer和Vishny(1986)指出,大股东对公司治理会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利益协同效应和利益侵占效应。那么,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转移会带来什么效应呢?本文选定2000~2004年发生控制权转移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控制权转移后高管变更对大股东利益侵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大股东利益侵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接着建立联立方程并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检验了控制权转移、企业绩效与大股东利益侵占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权转移后高管变更确实对大股东利益侵占产生了正的影响,同时,大股东利益侵占又对企业绩效产生了负向的作用。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引入了高管变更和大股东利...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褚晓琳  王文举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可以看成由拥有控制权的大股东和众多分散的中小股东构成。在股权融资中,大股东可以凭借其控股权剥夺中小股东利益,获得控制权收益。本文建立博弈模型分析了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行为,给出大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的条件,并就如何防止其侵害中小股东利益提出相应建议。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刘少波  邓可斌  
以往对大股东控制权的研究大多关注其对投资者和公司价值侵害问题,难以解释为何众多大股东控制企业能取得稳健的发展。本文以可持续增长率度量公司可持续发展水平,考察大股东控制权对公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风险水平、规模、行业、信息公开度等变量后,大股东控制权与公司可持续发展水平间的正相关关系仍显著存在,且呈现出倒S型的非线性关系。在非ST和PT类公司中,大股东控制权与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关系更倾向于正向线性相关。实证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大股东控制权的提升对公司可持续发展水平确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豫湘  屈欢  
本文基于双重委托代理关系,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在大股东扮演监督角色和侵占角色的情况下,大股东控制权对股权激励政策的影响;然后运用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10~2012年的财务数据对这一影响进行经验检验。研究结论表明:要使股票期权有效发挥激励作用,这一激励政策最好在股权分散型公司实施,如果在股权集中型公司实施,则必须考虑大股东扮演的不同角色,从而采取不同对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徐晋  张祥建  郭岚  
从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视角研究了大股东终极控制的模式与隐性收益。金字塔式控股结构和交叉持股是大股东实现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两种重要方式,造成了大股东对小股东掠夺行为的强烈动机。通过建立一个模型分析了大股东掠夺行为产生的机理,大股东能够用较少的现金流权来实现对公司的实质控制是掠夺行为产生的本质原因,从而攫取更多的控制权隐性收益。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吴斌  翁恺宁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来阐明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首先论证了大股东存在的普遍性,并指出了控制权的共享收益与私人收益是股权结构集中化与大股东出现的主要动力;然后从正反两方面探讨了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指出尽管大股东有动力和能力来监督管理层,但是它们也会对小股东进行掠夺;最后明确了大股东的掠夺是中国最严峻的公司治理问题,因而大股东(股权集中)并不一定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