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77)
2023(11168)
2022(9152)
2021(8397)
2020(7318)
2019(16151)
2018(16093)
2017(30956)
2016(16850)
2015(18974)
2014(18771)
2013(18726)
2012(16747)
2011(14740)
2010(15110)
2009(14845)
2008(15671)
2007(14434)
2006(12964)
2005(12293)
作者
(46418)
(38684)
(38651)
(36725)
(25113)
(18246)
(17519)
(14868)
(14548)
(14217)
(13312)
(13021)
(12729)
(12405)
(12294)
(11591)
(11566)
(11316)
(11234)
(11135)
(9645)
(9583)
(9304)
(8970)
(8919)
(8790)
(8681)
(8486)
(7681)
(7421)
学科
(91110)
(86900)
企业(86900)
管理(83812)
(70920)
经济(70787)
(33304)
方法(30433)
业经(28212)
(26318)
财务(26281)
财务管理(26246)
企业财务(25040)
(23304)
(22611)
数学(21722)
数学方法(21597)
技术(16825)
农业(16728)
(16442)
(16163)
(15895)
体制(14645)
中国(14581)
理论(14368)
(13820)
经营(13752)
企业经济(12951)
(12465)
银行(12460)
机构
学院(246484)
大学(241047)
管理(106590)
(103815)
经济(101683)
理学(89320)
理学院(88573)
管理学(87748)
管理学院(87236)
研究(69536)
中国(61866)
(58122)
(49923)
财经(43873)
(40036)
(39699)
科学(36831)
(35986)
(33703)
中心(33530)
财经大学(32282)
(31381)
北京(31365)
商学(31101)
业大(30851)
商学院(30814)
经济学(30194)
研究所(28949)
农业(27673)
经济管理(27186)
基金
项目(147732)
科学(119330)
研究(112764)
基金(110091)
(92215)
国家(91323)
科学基金(82354)
社会(74089)
社会科(70215)
社会科学(70196)
基金项目(58049)
(57923)
自然(52486)
教育(51324)
自然科(51302)
自然科学(51291)
自然科学基金(50515)
(46406)
编号(45680)
资助(44384)
成果(36822)
(35296)
(34784)
(34093)
(33656)
重点(31756)
创新(30852)
课题(30546)
国家社会(30176)
(30086)
期刊
(128752)
经济(128752)
研究(74139)
(54625)
中国(52313)
管理(49217)
(34655)
科学(29638)
(29136)
金融(29136)
学报(27654)
技术(23613)
财经(23611)
大学(23244)
农业(23134)
业经(23037)
学学(22128)
教育(20600)
(20181)
经济研究(18433)
财会(17497)
(16088)
会计(15750)
问题(15624)
技术经济(14707)
现代(13625)
商业(12505)
经济管理(11922)
通讯(11840)
会通(11806)
共检索到3891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蔡祥  
本文从管理者所有权出发 ,围绕其与控制权利益以及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作者认为 ,管理者所有权的上升从价值的创造与分配两个方面影响着其自身和其他股东的利益。就整体的企业价值来说 ,管理者股权的最终影响取决于其所产生的激励效应与风险效应的综合作用。在分配方面 ,管理者的持股所导致的控制力上升将使其在创造的企业价值剩余中获取更大的份额 ,但对于其他股东来说 ,一方面他们将分享一部分股权激励效应所产生的价值增值 ,另一方面 ,这种分享又为管理者控制权利益的上升以及风险负效应所抵消。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连建辉  
长期以来 ,人们是以委托代理框架中的“股东至上主义”逻辑来诠释管理者控制权内涵的。本文认为 ,管理者不仅拥有企业特定控制权 ,而且拥有企业剩余控制权 ,管理者剩余控制是内生于企业契约内各参与方之间谈判的过程中。切实地发挥董事会作为各利益相关主体共同配置企业剩余控制权的载体功能 ,从而有效地控制管理者剩余控制权的“侵袭”效应 ,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任务。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魏正红  汪辉  李荣林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代理成本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不同的代理成本造成了两类公司不同的控制权收益,进而影响了并购效率。国有企业主导的并购,管理费用增加较多,降低了并购效率;而民营企业主导的并购,通常伴随着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转移资产,也降低了并购效率。为提高我国企业并购的效率,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公司采取不同的监管策略。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成  王永县  雷家骕  
企业控制权的利益侵占问题是企业控制理论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企业的控制性股东及其所拥有的所有权与控制权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企业控制链与不对称股权结构模型,深入研究了企业控制性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并得出了相应结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龚光明  单虹  
财务控制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核心内容。合理的财务控制权安排可以抑制内部人的道德风险,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本文从企业资源聚集的角度,构造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效用函数并分析其特征,认为利益相关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动态竞争关系,企业的财务控制权应按照以股东为主导的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的模式来分层次配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邓汉慧  罗玉娟  
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基本构成应该是股东、管理者和员工三类利益相关者。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结构特征是股东、管理者和员工三者共同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并分享企业剩余。从人力资本产权的角度来说,人力资本产权所有者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减少企业激励监督的成本;可以改善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监督不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的治理效率;可以缓解员工权益受损、劳资关系紧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大龙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已经在实践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理论研究仍停留在对单个企业盈利水平的研究,缺乏从产出效率出发的绩效评价。本文利用2015-2020年A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探究股权激励对企业产出效率的影响,经过实证检验发现:股权激励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产出效率;股权激励对企业产出效率的提升存在基于所有权特质的异质性,在非国资控制的企业中效果更为显著;终极控制权能够发挥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终极控制权有效促进股权激励对企业产出效率的提升。本文的研究从公司治理的视角丰富了股权激励的经济后果,为企业加强股权激励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具备实践意义;同时从产出效率视角拓宽了股东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具备理论意义。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高传富  谈坚  
本文在控制权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国有企业控制权特点的分析,构建了国有企业控制权配置模式,并对当前进行的股权分置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国有企业控制权未来发展方向。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叶会  李善民  
文章利用2006-2010年发生的大宗股权交易事件,对大股东获取控制权利益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大股东在所有权结构中的控制能力越强,能够获取的控制权利益水平就越高,但是与非控股大股东相比,处于控股地位的大股东更倾向于以私有收益的方式实现控制权利益;与非国有股东相比,国有性质的股东更倾向于以私有收益的方式实现控制权利益;较好的市场环境能够有效抑制获取控制权私利行为,尤其是对控股大股东和国有性质股东获取私利行为的作用程度和效果更明显。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谢宏  丁轩  
控制权演进是家族企业研究的核心内容,关于其影响因素和路径特征有许多不同说法,但大多不能提供明确的量化依据来说明家族企业控制权演进阶段及其管理模式选择的条件。本文从利益集团在家族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和剩余获取方面出发,分析了利益集团对企业控制权和管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发现了家族企业控制权演进中的一个悖论,并指出家族企业制度选择存在“冒进”和“滞后”两种情形。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善民  张媛春  
本文运用纳什谈判解的概念,从“专有管理才能”的间接交易这一角度分析控制权利益,认为:控制权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是所有者获取“专有管理才能”所支付的代价,是“专有管理才能”的间接定价形式。本文分析的主要政策含义是:控制权利益对于管理者有激励作用,过度强调对控制权的限制可能会损失“专有管理才能,”这将成为公司治理的机会成本;限制控制权利益不能单纯地通过减少管理者手中的权力,更重要的是依靠产权排他性权威形成的有效约束机制。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何佳  夏晖  
本文扩展Stein( 1 992 )的模型,从控股股东角度出发考察在有控制权利益的情形下,企业对不同融资工具的选择,包括发行普通债券、可转换债券以及股票三种融资形式。控制权利益的存在使得“好”企业有内在动力发行可转换债券,Stein模型中无成本的分离均衡将不是唯一的。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是市场上各类企业的控股股东和外部投资者相互博弈的结果,而控股股东追求控制权利益的行为会给市场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企业融资的代理成本,加剧了市场波动和投机行为,对此有必要加以控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曹慧  
文章在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下,将管理者的行为划分成两类:一是增加企业产出的生产性行为;二是增加自身控制权的行为。然后引入控制权变量,建立了股东效用最大化模型,求出了管理者晋升后的最优报酬契约,为企业设计有效的晋升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胡国柳  周德建  
文章以2006~201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对股权制衡、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过度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进而探讨了股权制衡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导致企业投资过度的治理效应。结果表明,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引发企业投资过度,而股权制衡度越高可以有效降低因管理者过度自信而导致的企业投资过度。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燕  邓峰  
创始人与企业融资过程中引进的外部投资者在股东利益、股东目的、股东能力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股权的不断稀释,创始人与投资方的控制权争夺时有发生。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制度安排保证创始人的控制权是当前理论和现实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从股东异质性视角出发,以京东和阿里巴巴两家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研究法探讨双重股权结构对创始人控制权保持与投资者利益保护的作用机理,并对双重股权制度的投资者利益保护效应提供市场反应证据,以期能为面临控制权争夺风险的企业的融资选择、公司治理结构设计提供一定的实践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