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894)
2023(20060)
2022(17266)
2021(16150)
2020(13539)
2019(31419)
2018(31279)
2017(59958)
2016(32987)
2015(37414)
2014(37871)
2013(37527)
2012(35057)
2011(31927)
2010(32444)
2009(30187)
2008(30219)
2007(27222)
2006(24144)
2005(21787)
作者
(98754)
(82376)
(82113)
(78037)
(52597)
(39538)
(37448)
(32353)
(31372)
(29670)
(28092)
(27992)
(26332)
(26310)
(25685)
(25355)
(24783)
(24370)
(23685)
(23634)
(20637)
(20450)
(20122)
(18658)
(18447)
(18417)
(18357)
(18352)
(16745)
(16337)
学科
(140187)
经济(140018)
管理(97869)
(91464)
(75115)
企业(75115)
方法(60465)
数学(52329)
数学方法(51636)
中国(40007)
(38065)
(35571)
地方(32212)
业经(31113)
(29954)
(29303)
农业(25387)
(24268)
贸易(24249)
(23424)
(22854)
银行(22791)
理论(22653)
(21961)
环境(21909)
(21781)
(21715)
(21689)
金融(21683)
财务(21614)
机构
大学(481336)
学院(479905)
(190865)
经济(186413)
管理(184178)
研究(166091)
理学(157695)
理学院(155803)
管理学(152840)
管理学院(151951)
中国(125027)
(105981)
科学(104139)
(90672)
(85919)
(82372)
研究所(77657)
中心(74988)
(73637)
业大(72745)
财经(70820)
北京(68015)
(64923)
农业(64447)
师范(64294)
(64000)
(60032)
(59380)
经济学(57016)
财经大学(52236)
基金
项目(316880)
科学(247550)
研究(230467)
基金(227108)
(198167)
国家(196467)
科学基金(167411)
社会(143331)
社会科(135704)
社会科学(135666)
(124820)
基金项目(119976)
自然(109016)
教育(106600)
自然科(106386)
自然科学(106361)
(105127)
自然科学基金(104398)
编号(95151)
资助(94564)
成果(78636)
重点(71349)
(69535)
(69509)
课题(66666)
(64779)
创新(60508)
科研(60190)
教育部(59026)
大学(58351)
期刊
(217698)
经济(217698)
研究(144442)
中国(99278)
学报(78048)
(75354)
科学(70745)
(70349)
管理(68153)
大学(58315)
教育(56228)
学学(54472)
农业(51162)
(44149)
金融(44149)
技术(42571)
业经(35917)
财经(34780)
经济研究(33786)
问题(29806)
(29673)
(26800)
图书(26022)
技术经济(23823)
理论(22853)
(22778)
科技(22399)
统计(22396)
资源(21854)
现代(21599)
共检索到7269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胡兆量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制订的总体规划人口规模指标都被提前突破。制订符合实际的人口规模指标要依据北京发展的特殊规律。北京发展的特殊性是首都地位带来的超强集聚力。可以从天时、地利和人口三方面分析北京的超强集聚力。控制北京人口规模的根本途径是遵循北京的发展规律,尽可能地控制和分散城市的功能和项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艳芝  鲁春霞  谢高地  李娜  胡绪千  
水短缺严重制约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本文基于2000-2012年间北京城市发展以及水资源利用等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工业、农业、生活和环境用水与城市化率、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等城市发展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探讨水资源利用结构随着城市发展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总量变化的影响最大,关联度r2为0.83;城市化率和居民生活水平次之;经济发展水平最弱,关联度r3为0.62;2生活用水受到城市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大,关联度r3为0.92;其次为农业和工业用水;环境用水量受城市发展水平影响最小,关联r4度为0.68;3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活用水的增加和人均GDP等经济...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玮  
一、现实问题 《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以下简称《规划方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原则批准已近三年了。在这三年中,随着蓬勃开展的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北京市人口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它使我们思虑:北京城市人口规模如何控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姚永玲   陈兴涛  
北京通州区的城市副中心建设在完成重塑空间格局的同时,还承担着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责任。论文采用合成控制法,使用2002—2020年的面板数据,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等5个维度识别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对迁入地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副中心建设提升了通州区的产出效率、促进了节能减排,但降低了医疗服务供给水平;对产业结构提升、利用外资、提高居民收入和增加教育服务供给没有显著影响。这种异质性结果表明,从不同维度观察高质量发展比单纯评估经济总量更全面。针对高质量发展不同维度的变化特点,可采取以下针对性的措施:(1)将基础设施、人口迁移、产业规划和公共服务进行匹配,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2)尽快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为副中心产业升级提供支持;(3)充分发挥副中心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为其他地区对外开放树立标杆。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敬淦  
分析了北京的自然资源状况,认为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依然是粗放的,是不可持续的;北京必须选择走"节约型城市"的道路,别无其他选择;提出了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思路和方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屹  温亚利  李小勇  刘薇  
在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基础上,指出北京城市湿地数量持续减少、质量持续下降;并从法律基础、保护管理主体、保护管理措施等方面分析了现行的保护管理格局。在总结了城市湿地立法工作滞后、管理机构能力不足、部门协作机制不完善和公众参与机制缺位等问题之后,从健全法律法规、加强能力建设、完善部门协作、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建立等角度提出了加强北京城市湿地保护管理的对策性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士正  
从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我国大城市空间发展机制的转变和趋势分析出发 ,探讨了进入 2 1世纪后北京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政策思路和政策措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铮  石培基  
北京作为一个城市区域,各部分的均衡协调发展十分重要。本文在充分考虑基础设施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前提下,采用人均GDP和人口数为主要指标,对2001~2010年北京城市内部的区域差异进行了整体的分析测算,然后将北京市按照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这四大区域划分,运用锡尔指数计算了四大区域内部各区县间的差异。研究发现北京市的总体锡尔指数与大区间的锡尔指数都在下降,而区域内部的差异在上升,说明北京市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协调还很严重。文章最后根据区域差异的变动趋势提出了相关的发展思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倢  
论文以北京市为例,把传统的用来描述都市圈成长·衰退的都市发展阶段理论运用于城市内部,使对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的动态考察成为可能。并在进一步总结城市中心区及郊区人口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参照沃尔泰拉微分方程理论,尝试构建城市中心区与郊区之间的人口空间演变模型,对进一步阐述城市中心区与郊区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人口规模发展拐点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并依据模型验证和预测了北京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为与之相对应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鹭  王淑芬  
北京城城址几经移动,城市位置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北京城市的生长与变化也不可避免。建国以来,对现代北京城市的位置定位与选择,进行了多次探讨与激烈论争。在论争中形成的诸多城市定位方案,既是今天城市发展的重要参照,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当时的历史局限性。需要从生态的角度对北京城市今后位置的迁移与选择进行探讨,从超越城市本身的宏观空间角度对新的城市位置进行思考。从生态屏障的角度来看,北京城市的位置不应当向西北部移动,而应当向东南部移动。同时要严格保护北京城市的西北农田、森林和城市水源地,形成城市与西部山区间的缓冲地带,使北京城市的发展对西北部山区生态屏障不至于产生严重的负面扰动。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梁昊光  
新中国60年来,随着城市的转型,以及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资源资产化和环境生态化,北京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科学问题与政策问题,虽然60年来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形态特征非常直观,但其发生发展的机理、动力及过程却十分复杂。本文利用时间和空间发展指标测度其地区资源、生态、文化、社会、经济及其与外围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对北京城市发展空间的体现,并从立体趋势面分析政策、制度和经济社会变迁对空间干预的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晓军,张洪业,刘盛和  
以土地用途转换为论题,将其作为北京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内核过程"进行分析,在土地用途转换基本驱动模式的基础上构建起研究区土地用途转换宏观动因机制的理论框架模型;应用这一模型,结合研究区1982~1997年这一时段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中的基本情况,对研究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各种体制因素作用下土地用途转换的宏观动因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揭示主因力作用的同时,着重阐明了各种驱动因素之间相互制约、互相联系形成的"合力"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覃成林  周立云  覃成菊  
北京城市人口的增长是必然的 ,但必须对人口规模进行必要的调控 ,这是北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北京城市人口增长调控要运用市场化的方式 ,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 ,以结构调整为导向 ,适度控制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 ,重点优化城市人口结构 ,合理调整城市人口空间布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磊  刘晓明  张玉钧  
以北京二环快速路为着眼点来研究北京城市发展的特点。在城市交通、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三个层面,探讨二环路的建设给北京城市形态带来影响,历史地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二环路的形成是新旧两种城市文化发展冲突的结果,曾是造成古城风貌的破坏典型工程,逐渐转变成为北京新城市文化的载体。二环路形成一种老北京和新北京交织融合的城市形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