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59)
2023(12758)
2022(10697)
2021(9743)
2020(8138)
2019(18010)
2018(17948)
2017(33914)
2016(18606)
2015(20721)
2014(20919)
2013(20302)
2012(18720)
2011(16422)
2010(16950)
2009(16064)
2008(16550)
2007(15332)
2006(13582)
2005(12799)
作者
(52609)
(43979)
(43829)
(41441)
(28210)
(20888)
(19907)
(16649)
(16564)
(16238)
(15140)
(14983)
(14291)
(14191)
(13822)
(13109)
(12977)
(12929)
(12926)
(12553)
(11044)
(10847)
(10568)
(10310)
(10062)
(10024)
(9751)
(9631)
(8776)
(8735)
学科
(85150)
(79329)
企业(79329)
(76069)
经济(75929)
管理(75289)
(30264)
方法(29710)
业经(29541)
(26593)
(22504)
财务(22478)
财务管理(22437)
(22020)
企业财务(21268)
数学(20832)
数学方法(20569)
农业(18805)
中国(18743)
技术(17876)
理论(16825)
(16396)
(15742)
(15391)
(14925)
体制(14148)
企业经济(12796)
(12768)
银行(12746)
(12448)
机构
学院(272640)
大学(265766)
(109588)
经济(107258)
管理(105861)
理学(89293)
理学院(88376)
管理学(87102)
管理学院(86586)
研究(84413)
中国(68571)
(57768)
(55948)
科学(48954)
(45166)
财经(44297)
(43696)
(42279)
(39844)
中心(38914)
研究所(37262)
业大(36581)
(35471)
北京(34916)
农业(34012)
(33911)
师范(33590)
经济学(32638)
财经大学(32284)
(30451)
基金
项目(167980)
科学(133770)
研究(128737)
基金(121293)
(103356)
国家(102329)
科学基金(89622)
社会(82246)
社会科(77764)
社会科学(77744)
(67824)
基金项目(64037)
教育(59369)
自然(56201)
自然科(54888)
自然科学(54873)
(54836)
自然科学基金(53991)
编号(53338)
资助(48069)
成果(44024)
(38382)
重点(37813)
(37290)
课题(37172)
(37120)
(37114)
(36052)
创新(34897)
(33847)
期刊
(135791)
经济(135791)
研究(82963)
中国(57405)
(51163)
管理(45649)
(42558)
学报(36817)
科学(36045)
教育(31420)
大学(29354)
农业(28848)
学学(27467)
(27267)
金融(27267)
技术(25882)
业经(24793)
财经(22970)
经济研究(19904)
(19843)
问题(17096)
(17078)
财会(15782)
技术经济(14864)
现代(14214)
(13427)
会计(13375)
(13330)
商业(13156)
世界(12759)
共检索到4252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衍德  
本文以海外实地调查材料为基础,论述了华人企业内部管理的两大要素——控制与效率,并探索其文化背景。指出这种控制的基础是家长式集权化的组织结构;其人事控制强调的是忠诚至上,生产控制注重的是现场指挥和刻意求精,销售控制营造的是应变能力与促销机制,财务控制策动的是少投入多产出、低库存快周转。这种独特的控制模式对企业效率的正面作用,具有局部见效快的显性特征。另一方面,这种带有保守倾向的控制模式对企业的负面作用,又具有制约全局的隐性特征。然而其正面作用并未被负面作用全部抵消。华人企业的控制一效率模式是家族利益至上这一传统文化的产物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衍德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龙移风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管理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深层推动力。文章分析了中国企业文化的特色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了在建设中国企业文化实践中要防止的诸多不良倾向。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辛杰  兰鹏璐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价值观为核心,本研究在阐释企业家儒释道价值观涵义的基础上探索性编制其测量量表,证实企业家的儒释道价值观对企业的财务价值和非财务价值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发挥着完全或部分中介作用,企业家精神在道家价值观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企业家需基于儒释道价值观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将儒释道价值观落实到具体的企业社会责任行动中,培育优秀的企业社会责任文化。企业家精神在新时代需要被赋予基于伦理维度和济世精神的新内涵。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文长  韩顺平  项志明  
服务补救已经被企业界和学者们认为是在服务失误后,弥补服务失误、修复顾客满意、获取顾客忠诚的必要手段。公正感知已经成为服务补救情景下探讨顾客满意的核心变量之一。本文在社会交换理论的框架下,研究了儒家文化背景下,服务补救行为对顾客感知公正的影响作用。通过文献回顾,我们概括地选择了儒家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和谐意识,人本、人爱思想和群体观念;选择了补救起因、认知控制、原因解释和道歉等补救行为;把感知公正分为三个纬度,分别是分配公正、程序公正和互动公正。进而详细探讨儒家文化对其两者之间的影响作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孟凡丽  于海波  
当今社会,"所有的人都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中"。为此,欧美国家对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的知识与能力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并结合这些新要求在教师培养中探索了单独学程模式、整合模式、三阶段模式。这些探索为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孙可平  
儿童的自然成长具有普遍一致的规律,而我们在寻求发展客观规律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文化教育的影响。本文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角度,探讨儿童在父母教养和社会文化环境中社会心理调整和学业努力的特征,以期建立适当的文化环境来促进青少年的发展。研究中,我们调查了中美两国儿童对其父母权威和父母教养实践的感知,并分析了儿童解释父母采取如此的实践的原因。基于父母教养方式的跨文化研究,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的社会心理与生活体验相互作用的意义,以进一步探索儿童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自主与调节。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廖明  
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通常是指跨国企业的管理,本文研究的是一个更大的范畴,即跨文化背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里提出的跨文化背景下的企业主要指两个方面的企业:一是跨国企业,另一是同一母国从这一地区到其他地区去投资设厂的企业。中国土地辽阔、民族众多,许多企业都有跨文化管理问题。本文从跨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切入研究,提出跨文化管理的方法,由于经济全球化已经不再是一个概念了,跨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多,跨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就显得尤其重要。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李连华  
以专制与民主这两种文化业态为研究视角,探讨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设计、执行和控制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专制型文化与民主型文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路径、执行方式均有显著影响;而在效率差异上,专制型文化具有内部控制设计健全性上的效率优势,民主型文化则更加有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代吉林   李新春   伍兆祥  
组织惰性常常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知足躺平”现象,对企业发展、变革、创新和绩效具有负面影响。现有研究认为组织惰性主要源于组织成员成功满足、模式依赖等因素,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管理再造等方式予以克服。尽管一些研究关注到组织惰性生成背后的文化因素,但依然缺乏对中国文化心理因素(如知足常乐、面子)与组织惰性之间关系的深度研究,同时也缺乏中国文化情境下本土企业实践经验的探讨。基于过程理论和扎根理论方法,文章通过对Y公司案例材料的探索性分析,探讨“知足”和“面子”文化心理机制与组织惰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组织惰性是“知足”心理驱动下企业难以避免的一种状态,中国文化情境下的“面子”激励是组织惰性克服的一种潜在心理机制,而战略、组织以及思想文化方面的变革则是组织惰性克服的重要实践机制。本研究从“知足、面子”中国文化要素解释组织惰性,丰富了现有组织惰性的研究,也有利于理解和助力扎根于熟人网络社会中的本土企业的成长。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开云  周尚万  杨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改革的推进,民营企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制度和文化为核心发展要素的制度竞争阶段。企业文化具有激励功能等多重功能。对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误区分析表明,我们应当营建具有企业特色和环境适应性的企业文化,真正增强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和发展力。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孙爱英  
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控制机制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机制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宗族型文化与企业战略控制强度正相关,与企业财务控制强度负相关;在创新型企业文化中,企业倾向于采取战略控制;官僚型文化与企业战略控制强度负相关,与企业财务控制强度正相关;在效率型企业文化中,企业倾向于采取财务控制。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徐碧琳  刘昕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中国文化背景,提出了我国企业非正式组织识别的5个特征变量假设。使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设计问卷,以天津地区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非正式组织识别的特征变量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假设,并针对我国企业非正式组织的识别管理提出建议。
[期刊] 会计之友(上旬刊)  [作者] 高翠莲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借鉴COSO框架,确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要素。其中内部环境是基础,控制活动是手段,没有良好的控制基础,所有的控制手段都可能失效,内部控制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而企业文化是内部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不会形成良好的内部环境。文化是"基因",是"隐性的制度安排",是基础动力,是催化剂;内部控制制度是"显性的制度安排"。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凝聚起企业全部的力量,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