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96)
2023(10668)
2022(9065)
2021(8427)
2020(6972)
2019(15552)
2018(15895)
2017(29083)
2016(16503)
2015(18811)
2014(19629)
2013(18635)
2012(17367)
2011(15795)
2010(16148)
2009(15356)
2008(15478)
2007(14666)
2006(13028)
2005(11930)
作者
(47791)
(39952)
(39838)
(38119)
(25378)
(19225)
(18379)
(15576)
(15212)
(14886)
(13635)
(13565)
(13076)
(12774)
(12667)
(12060)
(11974)
(11814)
(11747)
(11480)
(10387)
(9891)
(9709)
(9341)
(9304)
(9099)
(8940)
(8764)
(8207)
(8094)
学科
(59042)
经济(58863)
管理(54025)
(45845)
(41299)
企业(41299)
方法(22995)
(20241)
(18666)
中国(18556)
(17149)
数学(16856)
数学方法(16529)
业经(16315)
理论(15749)
(15462)
(13568)
(12352)
财务(12304)
财务管理(12263)
(11918)
(11779)
银行(11747)
企业财务(11588)
教育(11504)
(11176)
地方(10958)
(10829)
金融(10822)
农业(10504)
机构
大学(237636)
学院(236776)
(86104)
管理(83850)
经济(83732)
研究(78652)
理学(70441)
理学院(69508)
管理学(67908)
管理学院(67484)
中国(60821)
(50917)
科学(48267)
(47484)
(40583)
(39801)
(37575)
中心(36553)
研究所(35839)
财经(35799)
(34237)
师范(33826)
业大(32482)
北京(32240)
(32024)
(31563)
农业(29192)
(28337)
技术(27651)
(26779)
基金
项目(145470)
科学(113133)
研究(110485)
基金(102283)
(88224)
国家(87335)
科学基金(74149)
社会(69209)
社会科(64250)
社会科学(64233)
(57589)
教育(53714)
基金项目(53032)
(48099)
编号(47278)
自然(46085)
自然科(45004)
自然科学(44992)
自然科学基金(44201)
成果(42228)
资助(41782)
课题(34156)
重点(32879)
(32418)
(31226)
(29741)
(29734)
(29559)
项目编号(29279)
(28288)
期刊
(109618)
经济(109618)
研究(74992)
中国(59034)
(41302)
教育(39962)
学报(39579)
(35900)
管理(35093)
科学(34146)
大学(30523)
学学(28058)
农业(23369)
(22355)
金融(22355)
技术(21738)
财经(18919)
业经(17667)
(16364)
经济研究(15860)
图书(14443)
(13402)
问题(13389)
(11431)
财会(11421)
职业(11416)
(11313)
论坛(11313)
理论(10826)
(10781)
共检索到3810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崔萨础拉   杜朝勒蒙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优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明确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来自境外的分裂势力、恐怖主义不断渗透,我国民族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关键词: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永涌  任梓荣  
本研究以社会心理学为研究视角,分别从社会表征理论和话语分析两个层面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机制。具体而言,在社会表征理论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表征,是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条件下、以锚定和物化为两种基本的社会认知机制,具有社会共享性和行为差异性、社会根源性和行为说明性、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动态性等特征;在话语分析层面,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解构、话语转变和构建话语体系三个方面分析,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区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使用情境差异,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具象化,提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要兼顾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统一。从社会心理视角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有助于从"心"出发,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许锋华   闫领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是青少年拥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之源。建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讲话为统领,厘清“四个共同”“五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之于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义。在此基础上,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逻辑,坚持“家—校—社”的多元协同,确保“党—团—队”的一体联动,进而建构全方位、立体化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要实现这一机制,需建立大中小一体化的育人体系,助推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发展;创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空间,促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互嵌式发展;完善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实现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贯通式发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锦均  
民族高等院校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开展民族教育、培育高素质民族人才的重要摇篮,更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民族高等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青觉  王敏  
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机构。从政治心理学角度探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具理论契合性和逻辑自洽性。政治心理学认为,政治主体的认知、情感与人格存在内在的渐次递增关系并在认知、情感的基础上内化为稳定的人格结构,而健全的人格结构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从认知到情感再到人格形塑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梯度过程。因此,需要通过政治认知教育、文化认知教育、情感认知教育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水平;通过乐情、冶情、融情教育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通过情境、结构、关系的协调来形塑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三者的共生、叠加与递进推动着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深入与提升。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伟华  张亦弛  
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口述史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学科的界限,以其独有的价值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时代叩问而言,口述史以其事件性、主观性与公共性等特点,使得以集体记忆巩固各族人民相互依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可能;而以口述史方式所提取的,基于个人生命经历的记忆具有进一步升华为更高层次的集体记忆乃至国家记忆的潜力,能够通过巩固中华民族历史根基、挖掘中华民族精神意涵、实现中华民族文化整合三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此,以呈现形式与依托载体创新拓宽口述史资料传播的横向广度,并结合数字化技术与仪式操演等方式实现口述史资料的长远纵向传承,是以口述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洪修   刘燕群  
空间的浮现及课程空间的建构为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维范式转换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建构文化符号与外部环境联动的实践空间、知识体系有机联结的认知空间、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体验空间。然而,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文化符号内外环境系统的空间割裂、知识体系的空间“碎片化”以及实践方式缺乏空间体验的问题。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转向应遵循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着眼完整深刻的共同体“课程绘图”,增强学校课程的空间意义;聚焦多元文化的交叠共生,提高学校课程的空间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校课程的空间体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唐兴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精神力量范畴。从本质属性、存在价值、根本目的等维度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落点都聚焦于人的价值塑造,是通过价值塑造达成民族团结和“五个认同”旨归的教育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行动,必须在对象、内容、形式和空间等教育要素中,突显对“共同性”的价值观照。要牢牢把握“团结”与“认同”教育的逻辑主线,构建面向全员和促进全维发展的教育格局,坚持“意识”和“存在”互构的实践范式,统整制度性教育与非制度性教育两个场域,全面推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唐晓玉  巴桑旺堆  
法治的思维与方式就是以法律为准绳,基于法理基础来评判是非曲直,从而调整和稳定社会关系和秩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法治的方式进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其提供了法治保障,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深挖法治的保障作用,以法治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付艺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关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青年学生是社会中最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群体,高校是青年学生汇聚的主阵地,是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创新意识、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要场所。青年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要引导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识,在实践中不断夯实认知基础,逐步成为坚定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时代青年。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康隆   吴合显  
人类依靠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应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建构起了各民族的生境。我国各民族生境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态基础,其以文化为纽带在我国各民族的生境中开展其交往交流交融事项,由此使中华各民族的生境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生境。在中华民族生境中达成中华各民族的生态、生计与生命耦合体,这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境基础,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宇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获学界关注,学者们通过深入论证其理论内涵与认同逻辑,以期建构培养路径,但鲜有从社会心理内涵及其测量视野开展量化研究。本研究依托CSS2019数据,尝试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内涵与测量方式。经探索性与验证性因子分析,证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以集体性为基础的认知取向内涵、以体验性为基础的情感取向内涵、以参与性为基础的行动取向内涵,三重内涵分别包含国家与共同体两个范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测量指标建构满足信度效度基本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认知取向内涵为核心、以情感取向内涵为动力、以行动取向内涵为目的,进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心理内涵的逻辑闭环。未来可以从铸牢效果、运行机制与测量工具开发3个方向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化实证研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苏敏  
<正>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从战国时期的七雄争霸,到秦朝末年的楚汉之争,再到东汉末年的三国鼎立,众多历史事件都证明了和平的来之不易和民族共同体的至关重要,增强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历史使命。地方政府各项职能的逐步完善能够对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带动作用,让民族更加团结,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治国兴邦,使百姓在团结稳定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