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97)
2023(4349)
2022(3696)
2021(3456)
2020(2782)
2019(6193)
2018(6215)
2017(11306)
2016(5517)
2015(5760)
2014(5608)
2013(5294)
2012(4819)
2011(4256)
2010(4329)
2009(4013)
2008(3830)
2007(3811)
2006(3287)
2005(2592)
作者
(13735)
(11456)
(11363)
(10570)
(7210)
(5485)
(5122)
(4357)
(4301)
(4007)
(3856)
(3766)
(3677)
(3497)
(3424)
(3334)
(3321)
(3273)
(3257)
(3182)
(2795)
(2746)
(2643)
(2628)
(2615)
(2544)
(2515)
(2490)
(2344)
(2170)
学科
(23792)
(23181)
企业(23181)
管理(22715)
(19525)
经济(19389)
技术(13626)
技术管理(11180)
业经(7989)
方法(7711)
中国(7524)
理论(6712)
(6073)
(5825)
(5222)
(4432)
数学(4064)
数学方法(4041)
企业经济(3992)
(3984)
地方(3920)
(3848)
农业(3845)
教育(3793)
经济理论(3769)
社会(3709)
(3496)
银行(3496)
(3385)
产业(3368)
机构
学院(74202)
大学(73219)
管理(33049)
(30780)
经济(30178)
理学(28747)
理学院(28479)
管理学(28202)
管理学院(28032)
研究(21997)
中国(16567)
(14455)
(14388)
科学(11836)
(11724)
财经(11201)
中心(10616)
(10098)
(9696)
师范(9641)
(9341)
商学(9319)
商学院(9218)
(9207)
北京(8960)
经济学(8918)
业大(8301)
研究所(8264)
财经大学(8250)
经济管理(8138)
基金
项目(50922)
科学(42582)
研究(41386)
基金(36969)
(30980)
国家(30611)
社会(29544)
科学基金(28089)
社会科(26764)
社会科学(26755)
(21694)
基金项目(20080)
教育(19273)
(17895)
(17250)
编号(16377)
自然(16342)
自然科(16067)
自然科学(16066)
自然科学基金(15858)
创新(15421)
成果(13425)
资助(12603)
(11751)
课题(11728)
国家社会(11580)
(11344)
(11192)
重点(11113)
(11039)
期刊
(36072)
经济(36072)
研究(23502)
中国(19285)
管理(15464)
教育(13037)
(11325)
科学(9250)
技术(7928)
(7311)
学报(7269)
科技(7074)
大学(6537)
业经(6308)
(5963)
金融(5963)
学学(5855)
财经(5655)
经济研究(5403)
(4964)
技术经济(4928)
农业(4907)
(4635)
论坛(4635)
问题(3922)
(3883)
职业(3716)
图书(3686)
现代(3675)
商业(3432)
共检索到1134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罗豪才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俞可平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刘承礼  
2006年10月16—17日,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联合英国文化协会、英国杨氏基金会在北京举办了“社会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国际研讨会。会议围绕“对社会创新概念的认识”、“重要领域的社会创新”、“各部门对社会创新的作用”与“未来10年社会的优先发展项目”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达成了广泛共识。以下两篇文章是关于本次会议主要议题的综述。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刘英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成思危  
创新的基本定义是指从外界引入或者在内部产生某种新事物而造成有益的变化,是人们为了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的一些新的举措。创新型国家是以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的国家,创新型国家并不一定是科技大国,但必然是科技强国。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属于创新型国家,不能单纯以拥有多少科技人员、发表多少学术论文、取得多少科技成果等等为依据,更重要的是要看创新在国家的发展中是否起到主导作用。用"全球创新计分牌"(GIS)等方法对国家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均已表明,我国离创新型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正如"欧洲创新计分牌"(EIS)2006中所指出:"无论是阿根廷和巴西,还是印度和中国,无论在绝对指标还是相对指标上,都难以与任何一个创新较好的欧盟国家相比。看来这些国家的创新体系需要有实质性的改善,才能赶上创新绩效好的国家。"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了到2020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四个指标: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据笔者测算,到2020年以前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的年均增速应为12%,才能保证到2020年时占GDP的2.5%;当前的技术进步贡献率约为25%左右;对外技术依存度为60%左右;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目前占第6位,但按人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0.7,发达国家的0.14左右;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篇均仅为国际水平(8次)的一半左右。由此可见,从国际的标准和我国自己提出的目标看来,建设创新型国家都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创新大体上可以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三大类。技术创新是指将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服务引入市场,实现其商业价值的过程;管理创新是指将一种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或新的组织形式引入企业或国家的管理中,并取得相应效果的过程;而制度创新则是指将一种新关系、新体制或新机制引入人类的社会及经济活动中,并推动社会及经济发展的过程。创新能力是国家和企业的核心能力。在当今世界上,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知识社会即将来临,为了适应环境的迅速变化,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要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真正实现我国的新型工业化。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主要应当采取以下5项措施:①发展教育事业;②推进风险投资,实现金融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结合;③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法律和政策环境;④培养创新的文化;⑤建立创新的支持系统。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一是要在制度上进行变革和创新,从科学推动模式转变为主要靠需求拉动的模式,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改进老产品或开发新产品;二是企业应当逐渐增强自己的核心能力,走上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集约式发展道路;三是成为确定研发项目的主体,成为投入的主体,成为享受收益和承担风险的主体,还需要给予各方面政策的支持。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加快了支持科技事业发展的步伐。2006年初,全国科技大会胜利召开,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尚勇  
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技术创新已经取代自然资源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实现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型向自主创新型的战略转变。同时,加强自主创新应该抓住四个关键问题,即,自主创新要有自主的精神和创新的魄力;加强自主创新必须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加强自主创新必须造就大批创新人才;加强自主创新,必须增强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策的协调,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炜  
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科技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在资源投入、研发经费结构和分层定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主动调整和适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夏鲁青  
以充分就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人社部门的重点工作,山东省人社厅立足地方区情,坚持"一个目标",推动"二元互动",实施"三项变革",秉持"四个持续",在促进就业方面形成了"一、二、三、四"工作体系,不仅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今后进一步推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具有创新思路的"山东方案"。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习近平  
(2016年9月4日,杭州)各位同事:我宣布,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开幕!很高兴同大家相聚杭州。首先,我谨对各位同事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去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安塔利亚峰会开得很成功。我也愿借此机会,再次感谢去年主席国土耳其的出色工作和取得的积极成果。土耳其以"共同行动以实现包容和稳健增长"作为峰会主题,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川生  
大学的使命在于求真、创新。大学要弘扬实事求是精神,追求真理,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要准确把握世界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和高校自身的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大学要坚持“以变应变”之理念,努力推进大学的观念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健  
中南大学是在本世纪初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大潮中,由原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合并而成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现有师生员工将近7万人。五年来,学校高举创新的旗帜,以科教兴国为己任,走科技兴校和人才强校之路,成功地实现了1+1+1>3的聚合效应,在中南地区迅速崛起。进入当今中国高校的第一方阵。去年上半年,中南大学因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提出“建设创新型大学,服务创新型国家”,受到高层领导和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袁振国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有着精神动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撑的功能和作用。高等学校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贡献,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创新。为此,针对当前实际,要强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力于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注重组织管理创新、研究方法创新和研究成果转化。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俞可平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范福春  
一、进一步提高对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个国家要繁荣富强,就必须不断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以创造强大的社会生产力。而先进生产方式的灵魂就是自主创新能力。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和创新日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