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8)
- 2023(1387)
- 2022(1128)
- 2021(1113)
- 2020(881)
- 2019(1960)
- 2018(2149)
- 2017(3151)
- 2016(1874)
- 2015(2135)
- 2014(2071)
- 2013(1751)
- 2012(1558)
- 2011(1375)
- 2010(1476)
- 2009(1154)
- 2008(1107)
- 2007(965)
- 2006(806)
- 2005(684)
- 学科
- 管理(4479)
- 业(4333)
- 企(4071)
- 企业(4071)
- 济(3558)
- 经济(3556)
- 教育(3401)
- 教学(3103)
- 理论(2754)
- 技术(2516)
- 中国(2147)
- 学法(2116)
- 教学法(2116)
- 学理(1826)
- 学理论(1826)
- 技术管理(1758)
- 研究(1392)
- 方法(1350)
- 业经(1266)
- 农(1090)
- 数学(1010)
- 生(994)
- 数学方法(979)
- 思想(962)
- 政治(944)
- 研究生(909)
- 思想政治(896)
- 政治教育(896)
- 治教(896)
- 德育(889)
- 机构
- 学院(21124)
- 大学(19884)
- 管理(7280)
- 理学(6109)
- 理学院(6026)
- 研究(5997)
- 管理学(5902)
- 管理学院(5848)
- 济(5757)
- 经济(5553)
- 职业(4720)
- 技术(4510)
- 教育(4412)
- 京(4127)
- 范(3942)
- 江(3940)
- 师范(3908)
- 中国(3791)
- 科学(3374)
- 职业技术(3364)
- 技术学院(3272)
- 州(3197)
- 师范大学(3044)
- 中心(2860)
- 北京(2667)
- 院(2535)
- 财(2465)
- 所(2460)
- 工程(2313)
- 业大(2294)
共检索到334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郭蕾
以北京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为例,阐述了北京大学如何从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习实践等方面探索开放式、协作式的教育模式,提高工程硕士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满足社会与国家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大中 张文修 叶取源 陈皓明 刘惠琴
教育必须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推进教育培养由封闭式向社会开放式转变、教育管理由政府计划向学校自主办学转变;必须坚持教育创新,大力推进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作者从人才培养机制、人才选拔机制、教育运行机制、质量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工程硕士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关键词:
工程硕士 教育机制 创新 实践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沈岩 刘惠琴 雍翠菊 张文修
说明工程硕士教育实现了从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的转变,实现了教育管理从国家计划向学校自主创新的转变,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经济和社会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出了建立以提高培养质量为中心的工程硕士教育长效发展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
工程硕士 创新 教育改革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梁德东 于爱国 陈雪梅 高振海 田文晶
以车辆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为例,介绍了吉林大学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对工程硕士培养的科学定位和工程硕士培养各环节的创新性改革,积极探索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且体现工程硕士培养特色的车辆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建斌 屠远 刘维平 周全法
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培养中,探索了"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该模式将工程硕士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校内教育、企业实践、毕业论文与就业的各个环节,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程硕士协同培养机制,有效解决了工程硕士研究生企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就业和科技创新之间相互脱节的矛盾,为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
工程硕士 创新能力 企业实践 学位论文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余支政 骆莲莲
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以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及灵活性,而课程硕士培养在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特点符合这些要求。笔者主要探讨在我国工程硕士培养实践中借鉴课程硕士攻读方式的依据问题。
关键词:
课程硕士 工程硕士 培养模式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陈皓明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惠琴 沈岩 张文修
改革与创新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两大主题,本文从对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中,分析了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深化内涵改革的重点与难点问题,阐述了转变观念与改革创新的辩证关系,指出树立新理念,探索新途径,采取新举措,办出新特色是解决重点与难点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工程硕士 研究生 改革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范哲意 刘志文 何冰松 翁澍沁
以服务国家和学校培养电子信息技术专业"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立足点,探索与实践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模式,促进高水平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设计"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内容,实施"划分层次、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式实验指导模式。探索有效的开放实验室的预约管理方式,设计并实现了基于B/S结构的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系统,为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程翠玉
介绍了山东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的措施,即积极推进以"一个学生、两个导师、三种经历"为重点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施,通过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和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实施,构筑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开放式研究生培养体系,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培养模式 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杨雷 孙延明 陈小平
分析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以"工业工程课程设计"为例,分析阐述实践基地现场教学课程的设计思路、组织流程、选题方式、企业导师选聘标准、课程成绩评定方法、企业实践教学基地选择依据、实践教学课程教材建设等关键环节及其解决方法;讨论学校、企业、学生、导师各方在现场教学课程中的收益;提出企业实践基地现场教学课程运行中需要进一步思考解决的问题。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唐广军 郭文莉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注重工程实践和工程职业导向的工程硕士培养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企合作的制度安排。作为具有行业特色背景的地方高校,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在创新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培养体系注重顶层设计,培养过程基于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主线聚焦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从构建层面、条件层面、实施层面、保障层面、衔接层面建立了"五位一体"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培养体系,为应用型高校创新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工程硕士 培养模式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从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过程组织、国际化能力培养和质量保证体系等几个方面,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全日制软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讨论。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干勤 柏伟
介绍了重庆科技学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紧贴国家能源战略、石油与天然气以及安全行业发展的特殊需求,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以实践能力和教学质量为主线,以综合改革为契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2461"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成效,并结合"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一些困惑进行了思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